基于心理視角:從培育愛國心到理性愛國
王星飛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財經分院,江蘇連云港222061)
摘要:論文根據認知規律探討了青少年愛國心的形成條件,即不僅需要豐富學生對國家的感性認識,還要創設條件引導其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分析當代青少年的愛國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闡述了愛國情感具體內容,最后論述愛國意志在“愛國心”轉變為“理性愛國”行為的作用,同時提出了學校實施理性愛國教育的兩條要求。
關鍵詞:認知規律;愛國心;理性愛國
愛國心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心態,它是產生愛國情結、落實愛國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的產生是基于對某一特定事物的認識,情感的強弱則取決于對事物認識的深度與廣度,人們的情感對人的行為起著決定性影響。所謂“愛國心”指的是對祖國的認知,這些認知是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獲取的。這就是說學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各式各樣的愛國認知實踐,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知,理解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最終達成變“要我愛國”為“我要愛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一)豐富學生對國家的感性認識,知曉愛國心
人們認識事物的最初階段是感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是否豐富直接影響著認知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學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通過各種教育題材來豐富學生對國家的認知。教育題材應該涵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風光與礦業資源、經濟與社會等方方面面。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普及,愛國主義教育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多媒體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國家認知教育材料。如由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話說長江》和《再說長江》兩部紀錄片,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輝煌成績,悠久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在片中也相得益彰。上述兩部紀錄片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國土自然風貌之美、社會建設成就之豐,產生愛祖國大好河山、愛骨肉同胞、愛政黨政權的感性認識。
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不僅需要“我們必須”和“你們應當”的要求,更要讓學生理解只有國家強盛,人民才能幸福的邏輯關系,而國家強盛與黨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通過鮮活的感性材料營造真實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價值比較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二)促使學生從知國到愛國,獲得愛國心
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人對事物認知的發展趨勢。在豐富學生對國家感性認識的前提下,應該力導學生從全方位的“知國”向正確“愛國”轉變。對國家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才激發學生對國家產生情感。全方位的“知國”主要體現在“知史”和“知情”兩個方面。“知史”就是要加強學生中國歷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和現代史,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坎坷發展歷程,了解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民族書寫的厚重一筆,了解我國歷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我國歷史上不畏強暴、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爸椤笔且浴爸贰睘榍疤岬?,在教育實踐中要將學生理性思維作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點,目的是教會學生用理性思維去分析國家制度的優越性。學生只有對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有一個全面的、理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才能理性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愛國心”變為“報國心”。
人的情感產生作為心理一種心理過程也是有其規律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人對某一事物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在促成人對這一事物產生情感。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愛國主義情感是人對國家的認識達到理性高度后對國家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由此,我們可以將愛國主義情感定義為人們對故土家園、民族身份、文化傳統和發展就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的有機結合體。根據這一定義,我們可以得知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就是激發、增強和維持人們的愛國情感。
(一)培養國家歸屬感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都希望自己歸屬于某個或是多個群體,在與群體其他成員交往中獲得幫助他人或被幫助的機會,這樣不至于產生孤獨感,還能獲得安全感。這種歸屬感有地緣因素摻雜其中,比如在國內工作與生活,由于交往的對象都是中國人,個體會從學校、工作單位等組織或一些非正式組織中尋求歸屬感。在國際事件(如釣魚島爭端)或是生活在國外,國家概念就不像在國內那樣蒼白無力而是有血有肉飽滿起來,尤其是國家歸屬感的表現尤為強烈。這種國家歸屬感是以一個人的國籍為依托的,《國籍法》就明確規定國籍是公民獲得國家幫助的法律保障,也是公民忠于國家的法律義務。心理學研究表明,同種語言、相近的風俗和價值觀能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人與國家之間的心理距離。培養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就是培育學生對國旗、國歌和國徽崇敬,提升學生的國家歸屬感。
(二)增強國家認同感
認同指的是特定人群全體成員對某一事物的認識與評價是趨向一致的。國家認同感則是指公民對自己所屬國家的認
知以及對這個國家構成要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族群、歷史等)的評價、理解、贊同、追隨的一致性。國家認同感實質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版,它是一個民族之所以能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基礎,是維系一個國家或是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從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維度來看,提高國家認同感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樣就將國家與個人的利益緊緊地拴在一起。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就是要讓學生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明了中國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發展模式是科學的。
(三)激發國家榮譽感
個人為所屬組織獲得上級組織的肯定和褒獎做出重要貢獻后,個人對因此獲得所屬組織積給予他的積極評價特別珍視時產生的道德感,就是集體榮譽感。國家作為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對公民為國家的和平統一、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愛國行為予以肯定,并以此來激發人們為國家多做貢獻,與此同時,人們也會因為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驕傲與自豪,也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那樣,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人能自覺地確立奮斗目標,并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克服困難實現自己預期目標的心理過程,即是意志。任何行為的實施都與特定的困難相聯系,人是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中,就有很多干擾個人行為的困難存在,這就需要個人強大的意志力來克服這些困難。同理,我們有強烈的愛國心,但將愛國心落實到愛國行為上也有很多干擾因素。這個落實過程與愛國意向和愛國情感不同,它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活動,而愛國意向和情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次,如果不將這種意愿轉變為客觀的行為,那么它只是空洞的愛國主義。學校愛國主教育的主攻對象就是將學生的愛國心落實到愛國行為上,變空洞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現實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要立足現實,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
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對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行理性地疏導,將這種凝神聚力的情感有效地引導到中國特色社主義建設上來,激發他們樹立為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的遠大理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學校要將這種精神傳遞給學生,就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教育他們愛國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要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二)愛國要立足理性,從方式考慮,從大局考慮,從信念考慮
理性愛國就是要在表達愛國熱情和心理訴求的同時,要著眼于表達的方式方法、著眼于國家發展大局,著眼于社會主義信念。
首先,愛國情感要在法律框架下,道德范疇內合法地表達。愛國情感的表達要在法律框架下、道德范疇內,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核心利益作為核心,經理性分析與疏導選擇交流、對話、談判等和平方式來表達,依照法律將“民氣”轉化為“民智”、“民力”,充分發掘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投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這就要求學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法制與道德教育,讓學生通曉相關法規和道德內涵等知識,有理有節地表達愛國主義情感。
其次,愛國要考慮國家利益,顧全大局。我們的民族精神不但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還要以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為核心。對任何事件的分析都要站在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的高度上審視。我們既需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需要以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為核心的強國精神。我們要教育學生冷靜思考,沉著分析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區別,要讓學生明辨國際形勢,明白當代世界格局發展趨勢,理性地面對國際紛爭和民族間的矛盾,維護國家國際形象。
第三,愛國要堅定對黨和政府信心,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培育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是實現“中國夢”的心理基礎。眾所周知,政權作為國家的核心要素,是國家的靈魂,具體表現為國家發展的基本制度以及這些制度運行要實現的對內事務的管理、對外的防御和交往,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等。“中國夢”不僅要實現國家富強,還是達到人民安康。要實現“中國夢”就要讓學生理解并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
(注:本文系江蘇教育廳201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學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SJB880031;2012年度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九○后”的愛國情結與法制觀念養成的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2LKT30)
參考文獻:
[1]鄢萬春.以“愛國主義理性”建構“理性愛國主義”[J].湖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8,(6):40-42,58.
[2]陳曉聲.大學精神:知識與理性的“凝華”[J].宿州學院學報,2010,(6):23-24.
[3]宋靜.加強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探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3):73-75.
[4]萬傳華.德與法一體:愛國主義教育的雙維整合[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41-144.
[5]廖云路,蔡尚偉.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媒體對愛國主義的輿論引導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