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漢語新聞英譯研究
吳婧怡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摘要:本文主要應用的傳播學理論、新聞翻譯理論與技巧,以及廣義的對外宣傳理論,結合《長江周報》(Changjiang Weekly)具體文本,初步探索分析當代網絡英語漢譯英現象,以圖實現國內新聞更加準確、高效的傳播效果,提高對外宣傳的質量。
關鍵詞:網絡媒體;新聞翻譯;對外宣傳;長江周報
網絡新聞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連接為網絡新聞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網絡新聞具備了時效性強、信息量大、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等特征。網絡新聞的受眾期望通過互聯網這一高速迅捷的媒介更加及時準確的獲取來自國內外的新聞,因此,網絡新聞的翻譯在當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翻譯工作者,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網絡新聞在傳播領域的重要性。尤其是漢語新聞的英譯,直接影響到中國對外宣傳的效果?!堕L江周報》(Changjiang Weekly)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創辦,是武漢市首份面向外籍人士的英文報紙,目前也擁有網絡版,其中匯集了武漢市的主要本地財經新聞、服務文化等信息。因此,對其漢語新聞的英文翻譯策略進行分析,對當前新媒體背景下的翻譯具有借鑒意義。本文收集了部分新聞以及其英譯,結合翻譯學和傳播學相關理論,對網絡新聞的中譯英現象進行初步的分析。
根據詞源學,英文中的“傳播”communication源于兩個詞根:一個是com,意為與他人建立一種關系;另一個是munus,指效用、產品、利益、服務等。兩個詞根結合在一起的意思為“共有,共享”。
傳播學認為,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的過程,是一個系統(信源)通過操縱可選擇的符號去影響另一個系統(信宿),這些符號能夠通過連接信道得到傳播,達成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傳播的最基本要素是符號,翻譯的本體也是符號之一的語言。傳播過程傳播的是信息,而信息的載體是語言。同時,傳播和翻譯都關注符號(語言)、符號(語言)使用規則、使用者這幾個要素。根據傳播學理論,在翻譯過程中實際存在兩次傳播過程,因此翻譯的過程比單一傳播過程更加復雜,但依然能從傳播學說中找到理論支持。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外媒對于某些富于“中國特色”的詞語和表達往往采取完全音譯、音譯加注釋、按中文字面形式直譯或直譯加注釋的方式。根據呂俊教授的觀點,為翻譯學尋找理論框架時,應當明確認識到翻譯學的本質是傳播。因此,翻譯具有傳播學的一般性質,是一種社會信息的傳遞,是一個由傳播關系組成的動態的、有結構的信息傳遞過程,是一種社會活動,其關系反映了社會關系的特點。而翻譯有異于傳播的是,翻譯是跨文化的活動,因此操縱者選擇的符號系統產生了文化轉碼。因此,作為一種開放的動態系統的傳播學,對翻譯學的發展十分有利。
一般認為,宣傳是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社會行為。從傳者與受者的關系來看,宣傳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傳播則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與交流,注重雙方地位的平等。
按照拉斯維爾的觀點,宣傳是一種“處心積慮地加以利用的傳播”(deliberately manipulated communication),具有目的性,宣傳的信息是可以操控的。當代西方主流觀點認為,宣傳是宣傳者通過提供片面的、篩選過的信息給受眾,從而影響受眾的思想甚至行為,因此宣傳行為是令人反感和懼怕的。所以,有些學者提出用傳播代替宣傳,避免造成翻譯上的誤讀,增強對外宣傳機構的公信力。
隨著我國日益國際化,我國對外傳播媒體“內外有別”的雙軌制正在逐步淡化,因此對對外傳播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自90年代起,中央將宣傳的英文由“propaganda”改為“publicity”,各級政府對外宣傳機構名稱也稱為“新聞辦公室”而非“宣傳部”。作為通過大眾媒介進行的對外傳播,外宣翻譯必須進行交流和互動,而交流過程中就存在協商、妥協的問題,也因此具有以下的特點:
準確性。作為特殊的傳播,外宣翻譯對準確性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要保證做到在語義、語法、語用與文化方面的準確與妥帖。
針對性。翻譯工作者必須強調針對性,在宣傳時要根據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確定話語基調,不能全盤翻譯漢語中過于繁復的描述性語言,形成信息轟炸,反而掩蓋了需要傳達的信息。
傾向性。對外宣傳中意識形態的成分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外宣或多或少都帶有政治色彩,因此需要翻譯工作者堅持正確的導向。
(一)翻譯學層面
詞匯層面上主要采用以異化為主的策略。異化策略帶來的最顯著的好處在于,首先,能夠保留中國文化的“本色”,豐
富英語語言,其次能夠有效促進交流,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采用加注作為補充,能夠幫助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增補背景知識,便于理解。
語篇角度,通過對Changjiang Weekly與《長江日報》關于相同事件報道的分析發現,該報新聞英譯體現出“篇本位”而非“句本位”的觀點,從排版、標題和和內容三方面體現出溝通的目的性。
因版面有限,具體翻譯過程中更多采用的是“簡”的方式,即刪減和弱化。中文宣傳材料文體偏向夸張;英文的宣傳材料相形之下文體平實,用詞具象,目的在于提供讀者有用信息。因此在中文宣傳材料中出現的過分夸張的渲染內容,英文翻譯中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和弱化,刪去違背英文表達習慣的詞句,低調處理各種夸張的修辭手法。例:
原文:
光谷建設公司昨日傳來消息,備受關注的光谷國際網球中心15000座主場館正式封頂。
光谷國際網球中心作為武漢國際網球公開賽賽事場館,位于武黃高速公路以北,三環線東側,省奧體中心以西。整個中心包括三座新建場館,5層15000座主場館、3層的5000座網球場、5000座綜合館,以及一座改建的省奧體中心3000座網球場。
現場看到,剛封頂的15000座主場館正以“旋風皇冠”的姿態綻放。外形既似飛速旋轉的網球,又如耀眼生輝的桂冠。在附近復綠山體的襯托下,顯得亮眼且動感十足。場館平面呈圓形,觀眾席沿比賽場地環形布置,從上空俯瞰,如一只巨碗。
光谷建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于2013年底正式動工,52402平方米,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開閉頂網球館。主場館為鋼骨混凝土結構,其上部鋼結構為大跨度異型空間結構,場館體量大、結構特殊、交叉作業繁多、施工難度極大。
由于施工仍在進行,無法近距離觀察場館,其獨特的“鏡面”立柱難窺全貌。據介紹,場館的一層柱露面設計要求達到清水混凝土效果,即以最新工藝澆筑而成的“清水柱”表面平整光滑如大理石,近看可透出人影。
目前,現場已開始進行屋面網架施工,后續將陸續開展活動屋蓋、氣旋造型、幕墻及預制看臺板的安裝工作。同時,配套樓將進行基礎梁鋼筋綁扎。場館預計2015年8月全部完工。
據了解,光谷國際網球中心主場館不僅能用作武漢網球公開賽比賽場地,同時還能兼顧綜合性場館群體活動、會展、商業演藝等多方面專業服務職能,可滿足大眾健身、文化旅游、休閑娛樂、教育訓練等多元化使用需要。建成后,將成為武漢市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地標建筑和新的城市名片。(652字)
譯文:
According to an announcement made by Wuhan Optics Valley Construction on August 19, the roof-sealing project for the 15,000-seat main stadium at Wuhan Optics Valley International Tennis Center has been completed.
The mobile roof and outer shell will be installed in stages. Everything should be completed by August 2015. This year, the first Wuhan Open, which is to be held in September, will take place in the other two stadiums of the Wuhan Optics Valley International Tennis Center; these include a 5,000-seat stadium and a 3,000-seat stadium.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the 15,000-seat stadium came from a whirling tennis ball, one in flight and on the rise. After it is completed, it will be the largest tennis stadium with a mobile roof in the country. Apart from being a venue for future Wuhan Open events, this structure will also serve as a site for exhibitions,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and other activities.(152詞)
用“回譯”的方法分析上例,能發現譯文僅僅傳遞了新聞的核心信息,中文的新聞報道中與“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封頂”這一事件無關的背景信息,以及關于該中心的藝術性描述都在譯文中選擇性的不譯出。例如,“武漢城市名片”這個帶有顯著地方色彩的表達,在全文看來并不重要,如果通過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會使文章顯得冗長,影響讀者接受真正重要的信息,因此略去不譯。
(二)傳播學層面
作為一份針對外籍人士的地方性報紙,Changjiang Weekly在對外宣傳武漢城市形象,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貢獻值得肯定。從傳媒學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明確讀者定位。這份報紙將讀者群定位為“在漢外籍人士”,為編譯工作者提供了明確的對象,在翻譯過程中避免了盲目性。同時,Changjiang Weekly也注重讀者意見和反饋,報社定期針對讀者進行調查,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
把握傳播內容。Changjiang Weekly將武漢本地新聞作為切入點,以武漢本地特色社會文化為主題,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稿件選取上,既有針對本地的服務型新聞,也有針對外籍人士的訪談專欄,編輯過程中邀請外籍人士參與作為“把關人”,對文章進行潤色把關,提高了真實性和可靠性,贏得讀者的認同。
合適傳播策略。在新聞報道上,該報主要選取貼近生活、有目共睹的材料,表述上口吻親和,淡化說教氣氛,使讀者從心理上接受報紙提供的信息,巧妙地傳遞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傳播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系統內部各環節相互連接,相互影響。Changjiang Weekly關注到了這些要素,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綜合來看,Changjiang Weekly是一份在對外宣傳方面卓有成效的地方性報紙,譯者在文化層面最大層面的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加深了讀者對中國、對武漢的了解。
這份報紙的編譯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首先,在翻譯過程中,前后采取不一致的譯法,給讀者造成了閱讀上的困擾。例如“光谷”一詞,就有“Guanggu”和“Optic Vally”兩種譯法,如果讀者對武漢情況不甚清楚,就容易鬧出“蔣介石”變作“常凱申”的笑話。在長度單位的轉換上也常常遇到類似問題,例如同一篇中文稿里會出現“米”、“里”、“公里”,在單位換算過程中必須考慮采取“mile”還是“meter”的問題。
同時,報紙的中文取材和英文編譯常常是兩人或多人,沒有實現譯者與作者的合二為一。因為譯者不是作者,因此在改譯的過程中往往不好把握文章的宣傳角度和力度,因此,譯者
的英文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稿件的宣傳效果。
考慮到翻譯工作的雙語特性,翻譯工作者應當盡力使自己在思維和語言上都實現“跨文化”。由于我國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國對外宣傳的漢譯英工作,主要有中國翻譯工作者承擔,世界上目前沒有足夠的外籍翻譯能承擔數量巨大且仍在持續增長的漢譯英工作。因此,翻譯者要正視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力爭做到對每一個詞背后的含義都能熟練掌握。
此外,翻譯者要認識自己作為文化傳播者的職責,在翻譯中文材料時,要盡可能對文章有整體上的認識后再翻譯具體的詞句,結合語境討論文章的意思。如有可能,應盡力實現撰稿人與譯稿人的統一,這樣能更好的反映文意,實現傳播目的。
本研究依托傳播學與翻譯學的理論基礎,以Changjiang Weekly為個例,對網絡新聞的漢譯英現象做了初步的分析。在研究中注重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在論述過程中綜合傳播學相關理論,針對對外宣傳的特點有目的地分析網絡新聞漢譯英的主要方法和需要注重的問題。同時,通過更加廣闊的傳媒學角度分析新聞英語的翻譯問題,著眼于針對對外交流的意義,將翻譯活動上升到外宣的戰略高度。對網絡新聞漢譯英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陳道德.傳播學[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3]陳力丹.傳播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董璐.傳播學核心研究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段連城.呼吁:請譯界同仁都來關心對外宣傳(1990),對外傳播學初探[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6]楊雪蓮.傳播學視角寫的外宣翻譯,以《今日中國》的英譯為個案[J].中國知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