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招生制度現狀及改革方向
方希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高考招生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高考招生改革的成效十分顯著,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特點的出現,我國現有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逐漸凸顯,尤其是在特殊人才的選拔上。因此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錢學森之問;高考招生制度;特殊人才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如同千斤之錘叩響了時代教育的最強音,這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直言,現在教育沒有出頂尖的人才,我們的人才很多,但是真正的大師級、頂尖人才很罕見,成果當然也出得不多。2010年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國學小天才”孫見坤,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陜西省招辦拒絕將孫見坤的檔案投到復旦大學。2005年首位以辭職的方式表達對中國研究生教育體制質疑的博士生導師陳丹青,目標直指“先政治、英語,后專業課”的傳統排序,他感慨道:“對任何一位想成為藝術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試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與侮辱。”目前的考試選拔制度是在傳統人才培養理念下應運而生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人才培養體制問題,更新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刻闡釋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這充分說明創新人才對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性,國家開始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也就成為了《教育規劃綱要》的一處亮點。
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而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比較強調基本標準,比較注重學歷角度上的培養,且學生們可以得到較全面的培養,但是對一些有特殊才能學生的培養卻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正是高考的升學壓力阻礙著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以高考為代表的人才選拔制度勢在必行。
就目前中國的國情而言,高考仍然是選拔人才較好的方法,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高考制度體現著實現教育分層的篩選功能,它分為考試制度和招生制度兩個不同的方面。盡管高考制度本身不斷改進,包括考試組織方式和內容結構等,但對招生制度幾無觸動。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國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個環節。對于高中以前的教育,高考是一個指揮棒,起著重大導向作用;對于大學教育,提供了一個基礎起點,起著重大制約作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改什么,如何改,是需要慎重研究的。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階段,清華、北大等研究型大學與一般教學型本科大學以及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等各種類型與層次的高等教育辦學機構并存。由于各種類型與層次大學的培養目標漸趨多元化,需要通過高考招生來選拔學術研究型、綜合應用型、實踐操作型等不同類型的人才。然而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難以適應大眾化階段多樣化人才選拔的需求,不易選拔和甄別出具有特殊才能的大學生。
高等院校招生對基礎教育教學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所以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不僅影響大學培養質量,同時也影響中學的教育質量。由于目前我國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試分數,導致中學為追求高分和升學率采取各種手段,教學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教學內容圍繞高考“指揮棒”轉,為了應試高考,只能犧牲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開展以及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雖然這種狀況近年來有所好轉,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高考招生方式依然不利于中小學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合理導向。而高考分數是否能完全反映出考生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其綜合素質和特殊才能,是探索解決高考招生制度現有的局限性的關鍵。
由于我國現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上述弊端或負面效應,推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對實踐能力的考察,克服社會用人單純追求學歷的傾向。由此可見,高考招生制度的重點是要有利于選才,同時,盡可能促進公平。不能因公平而不利于發現人才,不利于選拔人才。尤其是重點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要把有利于發現特殊人才,選拔特殊人才,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北大、清華等重點院校的自主招生,推薦的都是全才,被稱作“提前掐尖”,不推薦也能考上。全才,肯定“優秀”,不一定在某方面杰出。學界巨星錢偉長卻是“偏科生”,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滿分,物理5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的成績走
進了清華大學,而正是這樣一個在文史上極具天賦、數理上極度“瘸腿”的學生,因為九一八事變,立志科技救國而改學物理,并成為物理學巨匠;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錄取臧克家就因為其作文中極為精彩的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當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極富哲理,打動了聞一多,雖然臧克家數學是零分,聞一多還是錄取了他。而現行的招生制度,像錢偉長、臧克家這樣的偏才,因為不是全才,甚至某方面的稟賦平平將被各大院校拒之于門外。
因此,大學招生制度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分層次,分類型。尤其要關注特殊性,特別關注特殊人才選拔和培養。建議采取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的大學招生制度。
(1)實施高等院校分類入學考試
學習、吸取和綜合歐美國家及日本的分層考試經驗,全國統一考試試題可以嘗試分為ABC三卷,三卷在難度上有較大差異。A卷主要針對研究型或學術型大學的選拔性考試,B卷主要針對普通大學的選拔性考試,C卷主要針對地方高職院校的選拔性考試。在第一次考試的基礎上,由研究型大學自行組織對達到基本線的考生進行自主的多種形式的考核,更深入的考察考生是否具有研究型大學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及其所報專業的基本能力。A卷成績也可用于報考普通大學和高職院校,但B卷、C卷成績不能用于報考研究型大學。
(2)制訂各高等院校的多元評價錄取方案
高等院校在對學校全面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院校的特色和培養目標與社會的人才需要,制訂適合本校的以高考為基準的多元評價錄取方案。錄取方案需公開化和透明化,并盡可能標準化,明確各項指標所占的比重,量化指標。在確保公平性的同時保證各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權的落實,促進各高等院校的特色和多樣化發展。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依據適合本校的不同評價標準進行選拔錄取,不僅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一時代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而且體現不同高等院校選拔和培養人才的不同理念,以形成各個高等院校間不同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模式,同時滿足考生對適應自身能力、素質發展的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并能夠獲取更多自主選擇的發展空間。
對于特殊人才、有特異才能的考生,符合學校培養條件,經過面試、測試,可實行破格錄取。一是在招生中,學習和借鑒體育特長生招收辦法和成功經驗,專設“特殊人才”錄取名額,給這部分學生提供新的機會;二是在自主招生過程中應建立一套“特殊人才”選拔機制,前期先確定幾個專業性較強的專業作為試點,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再擴大專業范圍;三是需要規范的程序和有力的監督。首先是透明,名額向社會公布,只要具備專項特長的學生都可以參加“特殊人才”考試。同時加大公眾監督、輿論監督,實行公示、檢舉等,將招生的全過程置于監督之下。
(注: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研究》,項目編號:SK2013B260)
參考文獻:
[1]陳曉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較與研究[J].湖北招生考試,2004.
[2]鄒繼良.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因素及修正對策[J].教育探索,2001.
[3]姜剛.公平公正,構建和諧[J].中國考試,2007.
[4]謝名春.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