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合成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科技期刊是反映科學技術產出水平的窗口之一,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可通過期刊的狀況得以反映。因此,對科技期刊的編輯狀況和質量水平的評價工作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已開展的科技期刊評價大致有三種類型[1]:一是對期刊的總體質量的評獎,側重于從期刊管理角度上開展期刊總體水平的評價;二是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的評選,是基于文獻情報檢索需要而產生的,是根據Bradford(布拉福德)文獻分散定律得出的。第三種評價類型是由于國外SCI的發展,特別是其副產品JCR 的出版,使得引文分析成為期刊評價的主要工具,因此用統計學排序的方法為科技期刊水平的核心—學術質量評價提供了較客觀的依據。
從評價指標來看,第一種評價類型不被作者和讀者認可。第二種評價類型的目的較明確,就是要把載文量大的刊物評選出來。第三種評價類型的目的也很明確,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總之,目前最具權威性的期刊評價方法是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有許多指標,如何科學地定義這些指標,對科技期刊的評價工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國內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所采用的評價指標通常有以下幾種[2,3]: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擴散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被引半衰明、H 指數、來源文獻量、文獻選出率、參考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海外論文比、基金論文比、引用半衰期等。
總被引頻次是指該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這是一個較為客觀實際的評價指標,可以顯示該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由于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所以可以公平地評價和處理各類期刊。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具體算法為:
影響因子=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總數
擴散因子是指總被引頻次涉及的期刊數與總被引頻次的比值。
即年指標是一個表征期刊即時反映速率的指標,主要描述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具體算法為:
即年指標=該刊當年發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期刊當年發表論文總數
他引率指該期刊全部被引次數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數所占的比例。
學科擴散指標是指在統計源期刊范圍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
學科影響指標是指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
被引半衰期是指該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
H 指數是指該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h次。
來源文獻量是指來源期刊在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它們是統計期刊引用數據的來源。
文獻選出率是指統計源的選取原則選出的文獻數與期刊的發表文獻數之比。
量是指來源期刊論文所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數,是衡量該期刊科學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個指標。
平均引文數是指來源期刊每一篇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
平均作者數是指來源期刊每一篇論文平均擁有的作者數,是衡量該期刊科學生產能力的一個指標。
地區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登載論文所涉及的地區數,按全國31個省市計(不包括港澳臺)。這是衡量期刊論文覆蓋面積和全國影響力大小的一個指標。
機構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論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機構數。這是衡量期刊科學生產能力的另一個指標。
海外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海外作者發表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這是衡量期刊國際交流程度的一個指標。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這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
引用半衰期是指該期刊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通過這個指標可以反映出作者利用文獻的新穎度。
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均是在沒有考慮期刊容積的前提下確定計算方法的,因此,在科技期刊評價中硬套這些公式來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會出現一定的偏差。為此,本文在考慮期刊容積的基礎上,賦予傳統的期刊評價指標以權值,稱之為相對評價指標。本文提出的相對評價指標定義為:
相對指標值=傳統指標值×期刊容積因子。
所謂期刊的容積是指期刊登科技信息的體積。為方便起見,假定所有的期刊的版本尺寸大小一致,所使用的字號、字距、版心等也一致,這樣,期刊的容積便以頁碼數來衡量。因此,也可以說,相對指標值是賦予傳統指標值以期刊容積因子為權值所形成的指標值。至于容積因子的選取,則要根據各項指標的定義科學合理地界定。
下面以A、B二種科技期刊為例,對期刊評價中所涉及的評價指標進行“指標值”與“相對指標值”的比較。其中期刊A 為季刊,每期頁碼120頁;期刊B為月刊,每期頁碼為200頁。并假設A、B二種期刊同時于1991年創刊。
總被引頻次:假設統計當年為2010年,則A 的總容積為120×4×20=9600(頁);B的總容積為200×12×20=48000(頁)。假設A、B兩種期刊在2010年統計時所被引用的次數均為1000次,即A 的總被引頻次=1000,B的總被引頻次=1000。此時,選取容積因子為
10000/容積,則A 的相對總被引頻次=1000×(10000/9600)=50000/48≈1042,B的相對總被引頻次=1000×(10000/48000)=10000/48≈208。二者的相對總被引頻次相差較大。由此可以看出,雖然A、B兩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一樣,但不能說明兩種期刊被使用和重視的程度一樣,也不能客觀地反映兩種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比如說:A 刊的總被引頻次1000,有可能說明是20篇論文被50位作者(或數據庫)所引用,而B刊的總被引頻次1000有可能說明是50篇論文被20位作者(或數據庫)所引用(因為B刊的總頁碼比A 刊的總頁碼多,所以B 刊發表的論文總數必然多,B 刊的被引論文數就有可能比A 刊多),這說明就刊物本身來講,A 刊比B刊受重視的范圍要廣,因此,從這個指標來說,相對總被引頻次則能更好的反映期刊的被使用和受重視程度。
影響因子:由于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因此,考慮期刊容積而計算期刊的影響因子對期刊的評價沒有實際意義。影響因子與相對影響因子的值應該不會出現較大差異。否則,考慮容積的相對影響因子遠不及影響因子對于期刊評價的科學性,對于本文意義下的相對影響因子的概念應該說毫無意義。
引用刊數:一般來說,期刊的容積越大,發表的論文數量就越多,從而被引用的期刊數也會越多。因此,期刊容積大小也會影響到引用刊數值,由于引用刊數受期刊的容積影響不會太大,而相對引用刊數值則受期刊容積影響很大,因此,引用刊數值比相對引用刊數值更能反映被評價期刊的使用范圍。因此,用引用刊數值比用相對引用刊數值評價期刊較為合理。
擴散因子:擴散因子=總被引頻次涉及的期刊數/總被引頻次。由擴散因子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分子對相對擴散因子值影響不大,而分母值則不然。由上面討論知,引用率越高,相對總被引頻次值越大,因此相對擴散因子值越小。所以,相對擴散因子值越小,越能證明該種期刊被引用擴散的范圍廣大。
即年指標:即年指標=該期刊當年發表論文被引用次數/該期刊當年發表論文總數。由于即年指標是表征期刊即時反應速率的指標,它與期刊的容積關系不大,因此,考慮相對即年指標沒有意義。
同樣,考慮“相對自引率”、“相對他引率”和“相對被引半衰期”意義也不大。
來源文獻量:來源文獻量是指來源期刊在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由此可見,來源文獻量值與相對來源文獻量值會由于期刊的容積大小產生較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量:參考文獻量是指來源期刊論文所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數。很明顯,參考文獻量值與相對參考文獻量值也會由于期刊的容積大小產生較大差異。
另外,其它的評價指標還有: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數、國際論文比、基金論文比等。根據它們的定義,討論它們的相對值沒有什么特殊意義,故茲不多述。
由以上討論可知,在科技期刊評價中考慮期刊的容積,從某些角度更能客觀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能力。
參考文獻:
[1]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5.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技期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4]何學鋒,彭超群,張曾榮.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優化修正和使用方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489-491.
[5]蘇玉華.期刊引用數據庫及其應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1):40.
[6]王玲,葉繼元.中文核心期刊研究的現狀及其走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5):21.
[7]黃河勝.學術期刊分級評定的指標體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