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類詞綴”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近幾十年來一直是學界探討研究的重點之一,對外漢語教學大綱中也對留學生掌握詞綴提出了一些要求,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教學內容,該篇將簡要分析類詞綴“感”,并以此為例論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類詞綴教學。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128(2015)04-0119-03
收稿日期:2014-10-27
作者簡介:王月(1991-),女,安徽蕪湖人,碩士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類詞綴”的概念最初是由呂叔湘先生(1979)明確提出來的,他認為:“漢語里不少語素作為詞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因為他們的語義未完全虛化,有時候還會以詞根出現”。近幾十年來“類詞綴”一直是學界探討的重點之一,對于其判定標準和性質學界始終沒有定論,各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沈孟瓔(1995)指出類詞綴在語義上趨向于概括抽象,形式上有定位性、構詞能產性。王紹新(1992)提出類詞綴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意,但已具有某種虛化,具有一定的語法意義。馬慶株(1995)則認為判定類(準)詞綴有三個標準,即意義實在的或抽象的,詞典不單列詞條且不是第一第二義項;是相對不成詞語素;通常不輕聲。雖然學界對于類詞綴的定性問題一直沒有統一標準,但各大家對其性質的闡述都有一定的共同點,尹海良(2007)將類詞綴總結為“語言動態發展中的,語義虛化、構詞定位并能大量類推構詞的一類粘著附加構詞成分”。
除了語言本體研究外,類詞綴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也存在著重要意義。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重點,趙金銘先生指出:“漢語詞匯研究與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系統中的一個較為基礎環節。” ①而類詞綴是詞匯教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在對外漢語教學大綱中也提出了對留學生掌握詞綴的相應要求,《語法等級大綱》在“粘著詞素”部分列出了詞尾(后綴)、詞頭(前綴),本文將以丁級語法大綱中列出的類詞綴“感”為例,簡單論述其特點以及對外漢語中的類詞綴教學。
雖然學界對于“類詞綴”的性質有了一定的共識,例如語義虛化、構詞能產性、定位性、結構粘附等,但由于劃分標準具有一定主觀性,對一些具體詞的劃分仍舊存在爭議。對“感”是否是類詞綴各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沈孟瓔、尹海良等將“感”劃分為類詞綴,本文在此基礎上從語義層面和構詞層面來肯定這一觀點。
一 語義層面
“類詞綴”的劃分特征中,語義的虛化幾乎是各家都頗為認可和重視的一項判定特征。任志萍(2002)提出:“只有意義虛化才是類詞綴與詞根的區別性特征。”所謂語義的虛化,就是指該詞的詞根語義發生由具體實在到抽象虛靈的變化,而“類詞綴”往往語義開始虛化但沒有完全虛化,虛化的程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標準一直爭論不下。“感”字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中并沒有明確標明其作為后綴的義項,但是在語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語義正在逐漸虛化,體現出具有較強構詞功能的詞綴化特征。
“感”的本義為“感動”。《說文解字》解釋為“動人心也”,《廣韻》解釋為“動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感”有六個義項,其本身具有實在的意義,可以作為詞根使用,如“感動”一詞,無論是作為形容詞表示“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引起同情或向慕”,還是作為動詞表示“使感動”,“感”都占據詞匯意義的主要部分,可見其含義與古義一脈相承。但是查看《現代漢語詞典》可以發現,如今“感”字已很少獨立使用,大多以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構成成分的形式出現,且往往占據詞語末尾的位置,是一個定位粘著語素。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和新事物的不斷產生,網絡電視等新興媒體中出現了大量由“感”字組成的新詞語,例如球感、美感、喜感、違和感、疏離感、跳躍感等等。從這類詞中不難看出,“感”字都是作為詞尾出現,雖然仍有“感覺”這一實在意義的存在,但是如“樂感、喜感、跳躍感、方向感、參與感”之類的新詞就很難以此作為解釋,意義與基本義相關但又已經發生偏離,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抽象性,這就是語義的虛化。
類詞綴還可以標志詞性,即將類詞綴作為共同語素構成的詞可能會改變原本的詞性。從與“感”結合的派生詞可以看出,無論原本是什么詞性,與“感”組合后的詞都具有名詞的性質。
二 構詞層面
類詞綴除語義的虛化外,在構詞方面,類詞綴還體現了其能產性和定位性。王洪君、富麗(2005)將這一構詞能力稱之為“新生類推潛能”,即“構造從未出現過的新詞、新語的能力,也即構造新詞的潛能。”
類詞綴“感”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可以和語素、詞等語法單位組合。所結合的成分在音節上有單音節的也有雙音節的,詞性上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
(一)從音節角度看
1. 單音節成分+“感”,如:
樂感/球感/手感/喜感/好感/美感/快感
2. 雙音節成分+“感”,如:
方向感/空間感/自豪感/幽默感/違和感/疏離感新鮮感/無力感/無助感/跳躍感/安全感/緊迫感/壓抑感/犯罪感/參與感/優越感/超脫感/饑餓感/道德感/成就感
(二)從詞性角度看
1. 名詞+“感”,如:
手感/球感/方向感
2. 動詞+“感”,如:
觀感/跳躍感/犯罪感
3. 形容詞+“感”,如:
美感/快感/新鮮感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類詞綴的粘附性和構詞位置的固定性,“感”字是一個不成詞的定位語素,作為后綴出現在詞尾,位置固定不變,在“感”字之前的語法單位可以不斷替換,具有無限性。王洪君、富麗(2005)稱之為類詞綴的“單向高搭配性”,即“在保持結構整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結構的一個位置上的成分可替換的同類成分不多,而另一個位置上可以有很多可替換的成分”。
三 對外漢語中的類詞綴教學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重點,而類詞綴是詞匯教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王洪君提出,類詞綴可稱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理解句子結構的一個指示燈。在對外漢語教學大綱中也提出了對留學生掌握詞綴的相應要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將詞綴歸類于丙級、丁級語法大綱中的“粘著語素”部分,本文探討的“感”字即被收錄在丁級語法大綱中。大綱中并未對詞綴進行分類,由于類詞綴研究本身仍然存在爭議,本體也比較復雜,教師對類詞綴的教學須有自己選擇和把握,選擇數量適當、使用廣泛、構詞能力強的類詞綴進行教學。
鑒于類詞綴本身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教學對象應該是具有一定基礎的漢語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類詞綴的特點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類詞綴具有很強的類推構詞能力,構詞具有規律性,漢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即使遇到不認識的生詞,也很有可能通過對類詞綴的學習,了解生詞的含義。以“感”為例:
“感”的一個基本義項是“感覺、情感、感想”。在基本意義的基礎上,虛化為“具有某種感覺”,例如:美感、自信感、幽默感。再在虛化的意義基礎之上有所延伸,表示“具有某種認知、感知”,例如:樂感、手感、方向感。
在學習者了解“感”的基本義之后,教師可以舉出一些新詞,講解個別新詞含義之后,讓學習者自己觀察,總結歸納出虛化延伸之后的詞綴義,通過對類詞綴“感”的學習,在日后學習過程中遇到與“感”組合而成的詞語,學習者就可以通過類推大致了解含義。這樣既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記憶,也有利于鍛煉他們通過類推了解新詞詞義,擴大他們的漢語詞匯量。
類詞綴在構詞上還具有較強的能產性和定位性,因此除了通過意義的類推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以語素為單位進行講解,讓學習者了解其構詞特征。還是以“感”為例,上文已提到:(1)“感”可以和名詞性成分結合,如:手感、球感、方向感;(2)“感”可以和動詞性成分結合,如:觀感、跳躍感、犯罪感;(3)“感”可以和形容詞性成分結合,如:美感、快感、新鮮感。通過觀察分析可以得出,不論和“感”結合的成分原有詞性是什么,結合之后的詞都帶有名詞性質。學習者日后閱讀中遇到該類詞就可以很快辨別出生詞的詞性,有利于他們對文章的疏通理解。
大量的新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絡的興起不斷產生。研究表明,新詞語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詞根+詞綴”組合而成,但是這些新詞卻未必都能收入對外漢語教材當中,例如“喜感”一詞,含義是“充滿搞笑、幽默的感覺,讓人看了覺得很有意思”,這個詞已在網絡甚至日常生活交際中被廣泛使用,但是卻未被收錄在教材或是詞典上。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感”的時候,除了解釋其基本義以外,還可以選取一些出現了相關新詞的報紙網絡上的作品,通過實際的使用情況,舉例講授新詞概念和使用方法,課后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搜集該類詞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新詞,還可以擴展他們詞匯量,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詞的大量產生與外來詞的涌入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很大一部分類詞綴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以“違和感”一詞為例,其含義是“一個事物與另一件有關聯的事物或周圍的環境對比后所產生的不適應、不協調,而感到無法融入其中,產生一種疏離感”。“違和”本義是“一種婉辭,稱別人有病”,但近幾年來與“感”組合而成的新詞意義已經產生很大變化,這個詞源于日語,日語當中“違和感”的意義便是“不和諧的感覺”。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列入類詞綴教學并非多此一舉。
雖然目前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類詞綴教學已做出一些努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尹海良(2007)就指出了《漢語水平語法等級大綱》與《漢語水平漢字與詞匯等級大綱》中詞綴部分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在詞綴的名稱、詞綴詞素的收錄與標志等方面所呈現的一些不合適之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更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高效地幫助學生掌握類詞綴仍舊存在很大難度。對外漢語教學從事者仍需加大對類詞綴教學的重視,對類詞綴教學進行有效地探索,尋找更全面有效的教學方法。
注釋
①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