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休閑美學的理論品格①

2015-03-28 08:17:53潘立勇

潘立勇

(浙江大學 人文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休閑美學的理論品格①

潘立勇

(浙江大學 人文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休閑美學著重研究休閑審美作為自由的人本體驗的形式、特點和規律。相對于傳統美學,休閑美學在領域上超越藝術,在感官上超越視聽,在功能上超越欣賞。概言之,休閑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人本的自由,觀照對象是自由而本真的生命形態,涉身機制是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社會功能是“成人的過程”,應用價值是體驗經濟。這是作者目前對休閑美學理論品格的總體考慮和把握。

關鍵詞:休閑美學;理論品格;總體把握

中圖分類號:B83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38(2015)06-0106-06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5.06.014

Abstract:Leisure aesthetics stresses on the human experiential form, feature and rule as a free entit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esthetics, leisure aesthetics exceeds art in domain, visual and audio in sense, and appreciation in function. In other word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humanistic freedom, with a free and real form as its witnessing object, with a free and wholly-absorbe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s an embodied mechanism, “adult process” as a social function, and experiential economy as the applied value, which is regarded in this paper as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leisure aesthetics.

收稿日期:2015-06-11 2015-04-19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研究課題“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與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旅游需求結構與旅游產品創新的動態關系研究”(15BGL1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宇軍(1966—),女,河北遵化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 宋瑞(1972-),女,陜西西安人,產業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休閑基礎理論與公共政策、旅游經濟、旅游可持續發展;金準(1979-),男,浙江浦江人,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旅游管理的研究。

筆者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休閑學科應該“頂天立地”,既關照休閑作為理想的生存境界的形上意義,又落實到休閑作為具體的生活方式和產業載體的形下價值。“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中謂之心”,相對而言,休閑哲學著重研究“頂天”,即休閑對于人的生存和社會文明的終極性意義;休閑產業學和經濟學著重研究“立地”,即休閑產品、休閑服務、休閑消費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特色與規律;休閑美學則側重于研究“體心”,即休閑審美作為自由的人本體驗的形式、特點和規律。相對于傳統美學,休閑美學在領域上超越藝術,在感官上超越視聽,在功能上超越欣賞,是一種既有深刻的文化基礎,又有獨特的理論品格的人文美學。概言之,休閑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人本的自由,休閑美學的觀照對象是自由而本真的生命形態;休閑美學的涉身機制是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休閑美學的社會功能是“成人的過程”;休閑美學的應用價值是體驗經濟。這是作者目前對休閑美學理論品格的總體考慮和把握。

一、休閑美學的研究現狀與建構意義

休閑文化的發展在我國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至少在宋代休閑文化已經相當繁榮,無論是皇室、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從“宮廷奢雅”到“壺中天地”至“瓦肆風韻”,休閑情趣已蔚然成風。當今中國,休閑社會已普遍呈現。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提高、國人自由支配時間的日益充裕,休閑已愈益成為人們的日常理想生存狀態與方式,休閑理論的研究和休閑學科(包括休閑美學)的構建已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回應社會需求必須面對的世紀性課題。

而然,中國當代的休閑研究起步較遲,休閑文化的美學研究更有隔靴搔癢之憾,尚遠未發揮其應有的人文社會功能。當代中國休閑與審美的研究,就研究階段與學術動態而言,可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可謂萌芽與探索期;1995年至2000年為第二階段,可謂發展譯介期;2001至2005年為第三階段,可謂開始專門化期;2006至現在為第四階段,可謂深入和實施期。就美學研究而言,中國當代美學大體經歷了從本質論、認識論,向語言論、生存論乃至生態論的轉化,21世紀美學的生活論指向更為突出,美學應該關注當下的生存環境和方式成為學界的共識,休閑美學研究初見端倪。[1]

當前中國休閑美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理論構建存在“言必稱希臘”的現象,中國本土話語嚴重不足,不少理論表述流于空洞和雷同,有些只是嫁接與拼湊;已出版的編著大體還是處于現象的描述層面,審美與休閑的內在關系,其對和諧社會生活品質和生存境界的人本意義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剖析,休閑美學有別于傳統美學的特征尚未深切地揭示,休閑美學的理論體系尚未獨特、原創、深入地建構。在實踐層面,“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等話題尚未能深入切實地與當下生存內在契合,休閑美學尚未在休閑文化領域發揮其深入、全面的引導和提升的現實人文功能。

鑒于在現實領域,當代中國休閑文化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亟須休閑美學的介入與引導,以使休閑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創造、自我完善的本質,使國人學會聰明地休閑、把握生存的審美境界;也鑒于美學學科的發展,需要走出傳統的抽象領域和藝術中心論,走進當代社會大眾豐富活潑的日常生活審美領域,更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品格,更切實地發揮應有的社會文化功能,讓美學從純粹的“觀聽之學”成為生動的“身心之學”;因此,通過休閑、審美與當代生活品質、和諧社會關系的研究,構建當代中國休閑美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它有助于促進美學更現實地走向生活,豐富和諧社會的精神家園,提升以人為本的社會生存境界。走向休閑、深入休閑、引導休閑文化是當代中國美學不可或缺的現實指向,休閑美學應當為當代中國美學文庫的重要、必要組成部分,深入系統地構建中國休閑美學已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

二、休閑美學對傳統哲學、心理、藝術美學的超越

(一)領域超越藝術

傳統的美學形態,無論是哲學的、心理的還是藝術的,都對美學的研究領域和觀照對象做了這樣那樣的限定,哲學美學醉心于“美本身”,也即美的本體、本源、本質等終極問題;心理美學耽沉于以視聽感官為核心的心理體驗,藝術美學專注于美的藝術的特征與規律。盡管對美學的研究領域和觀照對象的限定有著這樣那樣的區別,但有一點是大體一致的,即美學的主要觀照對象和研究領域是藝術。在西方,黑格爾的“藝術中心論”固不待言,他徑直認定美學就是“藝術哲學”;盡管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在生活”的理念,但仍不足與藝術中心論的美學主流抗衡。國內現當代美學研究者,首先就身份大多集中于文學和藝術研究領域,其次就關注力也大體放在藝術領域。馬采、劉綱紀等固然直接主張美學即藝術哲學,即便如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朱光潛先生,他畢生研究美學的關注力,也主要是放在藝術領域,在他看來,審美對生活的介入,對自然的觀照,都需通過藝術的中介,是藝術的對象化的“移情”作用。直到新舊世紀之交,人類對自身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生存境界的關注,自然美學、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等理論形態的出現,才使“藝術中心論”的美學格局開始發生根本性的突破與改觀。

傳統美學認為,盡管許多對象都可能具有審美的功能,但唯有藝術是專門為美而創造的。因而,藝術天然地成為美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和觀照對象。我們不否認這種見解的合理性,但也應意識到,固執的“藝術中心論”所帶來的片面、局限與過分的高傲同樣值得反省。我們肯定美學是一種精神哲學,美學的觀照對象不是因其固有的屬性而決定,乃是由該對象在何種角度與你發生關系,或者說人是從何種角度來觀照它而決定的。如朱光潛早年舉的松樹的例子,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功利關系,從植物學的角度看是認知關系,從情感觀照的角度看則呈現審美關系。基于這種視野,審美的對象遠遠超越于狹義的藝術,幾乎生活及環境中的一切現象,只要我們是超直接功利、自由地對待,從而能產生自在的愉悅的對象,都可能發生審美關系。把審美觀照和美學研究專注甚或局限于藝術領域的負面效應是明顯的:它會在一定程度上疏離活生生的本真生活,局限于貴族式的精神與藝術“象牙塔”,乃致把審美變成純粹的形式游戲,把美學變成純粹的抽象思辨。

有學者指出了兩個方向相反、結果卻相同的事實:一是現實物質生活領域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精神性享受、審美因素;二是審美走出傳統藝術領域,正以更豐富、樸實的方式融入公眾日常物質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2]前者是當代人現實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提升;后者則是人類審美價值更廣泛的自我實現。我們應當同時對這兩者,特別是后者有足夠的敏感與重視;若仍抱住傳統象牙塔里的藝術中心論不放,就會偏離當代社會大眾的審美現實和審美需求、失去時代精神。所以,休閑美學走出傳統的藝術中心論,走進當代社會大眾豐富活潑的日常生活審美領域,對傳統美學以往有意無意忽視了的其他審美活動形式,諸如工藝審美、自然審美和生活審美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也許可以為當代美學研究拓展出新領域,可以改變美學界長期以來抽象的觀念研究傾向,讓美學有更多的現實性品格,讓這門人文學科能切實地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文化功能。

(二)感官超越視聽

關于人類審美的身體感官,傳統美學思想家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人類主要甚至僅僅是通過耳目視聽來進行審美和產生美感的。這一思想的發端,可追溯到最早對美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柏拉圖。在與希庇阿斯的對話中,他借蘇格拉底之口提出,視聽快感雖非美本身,卻可通達于美,同時,他把人類其他感官排除在美的討論之外。[3](PP.30-33)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更是直接把審美的感官限定為“視聽”。在他看來,味嗅觸等感覺把人的注意力直接導向自己身體的快適感受,并因此讓人對刺激物的“質料”本身進行判斷;而視聽官感,雖然也可以影響人的快意,但因為指向不直接與人發生利害關系的外物,所以才可能“陳述一個對象或它的表象方式”,才可能參與“真正的鑒賞判斷”——“作為形式的感性判斷”。[4](P.59)因此,在整個“美的分析”中,康德忽略其他“經驗性感性判斷”,僅對耳目之“純粹的感性判斷”來進行審美思考。[5]

這種習以為常、沿以慣之的觀點同樣是狹隘和片面的。它高傲地排斥了味、嗅、觸、體等感官的審美功能,把審美只限定于對象化、距離性的視聽感覺,涉身的全息感覺機能被肢解了。由于傳統美學僅僅把耳目作為審美感官,因而在審美方式上帶有形式的距離性,在審美對象上集中于藝術品領域,在審美本質上是對象性的自由體驗;休閑美學則以全身心的自由體驗乃至踐履作為涉身機制,把全身的感官乃至身心體驗作為審美機制,在審美方式上是全身心的直接感知與體驗,在審美對象上是當下整體的、活的互動形態和情境,在審美本質上則是融入性的自由體驗。休閑美學要超越傳統美學將審美主要作為一種帶有距離性并側重對象性超越的形式化觀賞活動,而進入一種全身心直接感知并身與物化的融入性踐履體驗。強調審美感官融入性的身與物化,這是休閑美學在踐履層面的現實關懷。

把鼻、舌、皮膚乃至人的周身器官視為休閑審美感官,不但是出于休閑活動的實際經驗,也是“休閑”本身的學理要求。這是因為“休閑是以其自身為目的的”,正如赫伊津哈對游戲的觀點:“我們不可能從游戲之外認識游戲,游戲并非一種理性行為。”并且,游戲的樂趣“根本就是非理性的體驗”,所以“游戲的目的就是游戲本身”,[6](P.260)而休閑亦復如是。休閑的指向與目的,就在于休閑本身,在于休閑之人的存在本身和感受本身。因此,不像傳統美學僅選擇“外指性”的耳目作為其審美感官,休閑把人的整個身體作為休閑感官,并認為其“包含美學成分:優雅的動作,和諧的音樂,游戲和運動的復雜性,味覺的敏感和對所有感覺的表達”。[6](P.238)因而人的全身感官都被納入了休閑美學的研究范疇。

(三)功能超越欣賞

傳統美學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審美教育,而審美教育又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審美教育即指藝術教育,是主旨在提升人們的藝術鑒賞能力的美學教育,這種見解顯然是偏窄的,一如把美學限定為藝術哲學;廣義的則指以情感和形式的對象化為中介的人生美育,后者的功能略廣一些,但還是存在著中介與方式的局限性。如最早正式提出“審美教育”的席勒,他把以“游戲”為標志的審美教育作為確證人性、完善人性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途徑。他所謂的“游戲沖動”是人的超越于“感性沖動”和“形式(理性)沖動”的第三種“沖動”,其要義是超越對象的實用性,把對象看做“活的形象”。究其要義,還是一種超越于對象的實在性的一種形式觀照,也即形式上的欣賞,這仍是基于視聽感官的純形式超越。

狹義的學校美育雖然較為系統、細致、有條理,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多于集中在藝術圈域而缺乏情感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因而缺少對受教育者持久、廣泛的影響力,過于專注視聽感官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全身心的體驗;相反,休閑審美教育則以更為豐富多樣、自由活潑、輕松愉快的方式進行,靠休閑本身的自在、自由、愉悅和豐富、多樣、宜人的魅力來吸引人,它引人獲得的不僅僅是視聽感官的享受與體味,更是全身心的體驗與踐履。休閑中人們會被舞蹈的形體動態之美所震撼,會陶醉于音樂旋律而三月不知肉味,會在游戲把玩中找到自由與自我的存在感,在旅行中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這些都并非緣于美的形式觀照,而是“內入真有”的全身心體驗。

我們認為,審美對人生和社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欣賞,還在于介入,在于內在的人性塑造。中國古代的審美教育思想在這方面有非常深厚的資源。孔子提出“游于藝”,即是中國最早對審美教育的解釋,“游”不僅是形式的欣賞或觀照,而是如朱熹解釋的,是“玩物適情”,是把玩中的自由體認與踐履。朱熹更在《答林正夫》的信中寫道:“蓋觀于外者,雖足以識其崇高鉅麗之為美,孰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為我有,而有可以深察其層累結架之所由哉?”[7](卷38)這里雖然不是直接在談美學,但其中表露的美學思想是很明確的:外觀麗之美,不若內入真有。統觀朱熹的美學思想,可以說,這就是朱熹美學的目的論。朱熹不反對外觀,也承認“崇高鉅麗之為美”,但他的著重點在于內入,在于“真有而力究”,以“深得其味”;這種“味”不是僅僅在于外觀形式的淺層愉悅,而是往往在于內入身心的深層體味,并且有益于德行修養的浸潤。朱熹在其著名的《學校貢舉私議》中指出:“以其得之于心,故謂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謂之行,非固有所作為增益而欲謂觀聽之美也。……故古人教者莫不以是為先。若舜之命司徒以敷五教,名典樂以教胄子,皆此意也。”[7](卷69)在《補試牓諭》中也有類似的主張:“蓋君子之學,以誠其身,非為觀聽之美而已。”[7](卷74)外觀形式以內入身心為指歸,欣賞美為修養善為指歸,藝術以化育為指歸,這是朱熹理學美學的基本宗旨,因此可以說,以內在地育人為宗旨的審美教育正是朱子理學美學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一點,在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精神中也具有極大的代表性。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主張在美育上同樣符合這個原則,“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傳習錄》中)。“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傳習錄》上)“然世之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者,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傳習錄》中)在審美教育上也是如此,知美即行美,審美并非“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而是“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沒有深切體認踐行到美的實處,不足以稱為真的審美與知美。

按現代的意識,審美并非高高在上,更非超超在外,而是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需要人用心去體驗和踐履。審美若流于形式,或僅局限于純粹的藝術欣賞,則可能使其游離于人的本質與價值之外,將審美與日常生活相分離,使審美淪為“純藝術”形式的表現和精神上的自我沉醉,不能真正發揮作為人們理想生活方式和生存境界的人文社會功能。

休閑美學將使美育之“成美”功能回歸生活、回歸人,深入地拓展美學的人文功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拋棄了“以人與生活”為內涵的美學思想,占據主流位置的認識論美學、實踐論美學熱衷于解決“美”的本質的客觀性問題,人生的問題被所謂的“客觀性”或者“社會性”問題所淹沒,美學也就成了與中國人的生命和文化活動幾乎沒有關系的一種“學術”。[8]這樣的美學無法貼近國人的生活,也無法真正走向美育實踐。這種美學內容的教育與注重內在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境界之創生的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精神也格格不入,所以也不可能對國人的精神生活產生真正深刻的影響。

另外,休閑美學的應用價值也不容忽視。休閑活動及其載體直接切入了經濟生活,其作為“美學經濟“的效應遠遠超越于傳統美學的視野。

三、休閑美學的基本理論要素

(一)哲學基礎:人本自由與本真體驗

休閑何以通向美學?休閑美學的哲學基礎何在?這是我們分析休閑美學的基本理論要素時首先需要考察的兩大問題。這就需要從生存的哲學定位,人本需求的心理分析入手,深入分析休閑文化的人本哲學與心理基礎,深入分析審美、休閑與生存境界的內在關系,揭示審美與休閑作為自由生命的自在體驗的本質規定與特征,凸顯審美與休閑在人的理想生存和社會理想狀態中的本體意義。

筆者早在十年前就指出,休閑與審美之間有內在的必然關系。從根本上說,所謂休閑,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體驗狀態,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休閑的這種基本特征也正是審美活動最本質的規定性,可以說,審美是休閑的最高層次和最主要方式。我們要深入把握休閑生活的本質特點,揭示休閑的內在境界,就必須從審美的角度進行思考;而要讓審美活動更深層次地切入人的實際生存,充分顯示審美的人本價值和現實價值,也必須從休閑的境界內在地把握。前者是生存境界的審美化,后者是審美境界的生活化。休閑與審美作為人的理想生存狀態,其本質正在于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9]

從人本哲學上講,人的存在本體就是世界向人的無遮蔽的呈現,也就是人對世界的本真的體驗。這個世界對于人的意義,取決于人對世界的自由感受。自在的生命才是人的本真生命,自由的體驗才是人的本真體驗。作為理想的社會與世界,應該最大可能地提供人本自由;作為現實的人生,應該最大程度的獲得本真體驗。我們可能無法絕對地左右既定世界,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心靈的自由調節,獲得自由的心靈空間,進入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在注重不斷發展物質世界、創造物質水平以提升生存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同時,不能忽略自我心靈境界的調節與提升。通過合理的心理與觀念的調節與把握,使人生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無往而非樂”的境界,這就是聰明的審美與休閑,在這里,人的相對的感受系統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休閑美學就是要為這種感受系統提供哲學的、美學的支撐。

(二)觀照對象:自由而本真的生命形態

何種現象可以成為休閑美學觀照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現象(藝術只有在發揮其休閑功能時才成為休閑美學的觀照對象,純粹的藝術鑒賞仍是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自然(自然只有當其成為休閑的環境、休閑體驗的載體時才成為休閑美學的觀照對象,否則仍是自然美學的對象),也不僅僅是人自身和社會活動的美(兩者只有在體現休閑價值,成為“成人”的意象或場所的時候才成為休閑美學的觀照對象,否則仍是人生美學或社會美學的對象);休閑美學的觀照對象可以包含所有這種現象,但它們必須有一個本質特征,那就是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或生活的形態。休閑是“以欣然之態做所愛之事”,休閑與審美的本質相通之處是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所面對的對象,是以本真的狀態呈現的,與對象所處的關系,是自由的、超越直接功利的(例如,休閑運動與競技運動不同,前者是自由隨性選擇的,是超越競賽直接功利的,后者則相反,帶有某種被動與強迫,是有明確的直接的競技功利目的的)。任何現象、任何活動,當它以自在本真的狀態呈現,與參與者構成自由的、超直接功利,并能帶來身心愉悅的時候,它們就可能成為休閑美學的觀照和研究對象。

與傳統的藝術、自然、社會美不同,休閑活動和休閑現象所呈現的美,不是單向的、靜態的,而是主客體互融的、雙向的、動態的、活的生態,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融入主義的,不是有距離的鏡像,而是零距離的共同呈現,是忘我的“在場”。

(三)涉身機制:全身心的體驗與踐履

休閑美學著眼于人的當下存在,關注人的自在生命之本然狀態,既不會用虛幻的彼岸來否定人的此在之身,也不會以理性式樣去束縛活潑潑的生命性情。所以,與傳統美學不同,休閑美學不會僅通過耳目去尋求外在于人的彼在之美,而是尊重人感知世界的本然樣態,使各種感官“各得其分”、誠如其是,以其自然特性而融合交匯于人的休閑審美過程,使人明閑之本體,得閑之境界。由此,休閑美學“使美學從純粹的‘觀聽之學’成為實踐的‘身心之學’”。它給予人們的體驗,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自由與愉悅,而是全身心的快樂與幸福。

如前所述,休閑美學要超越傳統美學局限于視聽的感官機制,而將全身心體驗和踐履的涉身機制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關注身體美學對于休閑文化和休閑美學研究的意義,分析“游戲”、“高峰體驗”、“暢”、“玩物適情”等作為休閑審美體驗的涉身機制,剖析身心需求及其滿足作為休閑體驗與消費的動因,研究身體感受與幸福指數、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揭示身體狀態對于生活品質的意義。

(四)社會功能:“成人的過程”

休閑是“成人的過程”,休閑美學的社會功能首先也體現在“成人”的功能上。人既是“自在”也是“自為”的存在,“成為人”則是“自然向人生成”,必然向自由過渡的過程。休閑和審美都以自由為本質前提,是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來自物質和文化的壓力,從而釋放較為全面的本真人性,因此是“成為人”的重要情境和崇高境界。相對而言,作為融入體驗的休閑,以身心的自由“踐履”來豐富人性;超越體驗的審美則以“非功利的審美愉悅”來完善人性。但在現實中,休閑往往會因缺乏價值引導而走向“俗閑”乃至“惡閑”,審美則可能由于脫離生活而成為流于純形式的游戲。所以,只有在休閑與審美互動中“成為人”,方能使人消解“實然”的雜質和異化,回歸“本然”的全真人性,臻于“應然”的理想境界。

人在休閑中能夠釋放、培養完整的人性,使人在身心自由、放松的情境下提升自我。審美是休閑選擇的導向,使人從感性的欲望和理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充分體現人的創造性,同時也是人性改造和自我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休閑和審美作為人生的理想狀態,都以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為本質前提,以回歸本真自我、促進“成為人”為價值與使命,休閑是審美的落地情境,審美是休閑的提升境界。而“游戲”可以說是以自由為前提的休閑體驗和審美過程的結合,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是感性與理性交互平衡的自由、本真狀態,正如席勒所說,“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10](P.76)我們也可以說,只有審美與休閑的時候,人才完全是真正的人。

(五)應用價值:體驗經濟

休閑活動是連接體驗與產業的中介和載體,休閑活動既是一種體驗,而其活動的載體又是一種產業。休閑活動滿足人的高層次的內在的需求,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的精神附加值特別的巨大,于是,休閑活動及其載體就成為天然的“體驗經濟”,乃至“美學經濟”。因此,通過休閑體驗與消費,使審美活動真正現實地切入生存實際,體現人本價值和產業價值,使美學與產業內在結合,這就是文化產業的人本基礎、文化產業的內在靈魂,也就是“美學經濟”的現實前景所在。休閑是極為具體、極為現實的人的生存和活動方式,其載體又是豐富的產業類型,休閑美學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它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于思辨的闡述和理性的論證,而需要量化和實證的數據使之有切實的依托,對休閑與審美活動及其觀念在提高當代生活品質方面的現實價值作深入具體的調研,實現休閑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對接。由此揭示審美與休閑作為體驗經濟、文化產業的人本基礎,顯示其在推進和諧創業,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當代生活品質中的積極意義。

無論是“成人過程”,還是“體驗經濟”,審美都不拒絕功能,甚至不拒絕功利,只不過,這種功能不是直接的功利,而是自由愉悅狀態下獲得的更高的、效應性的功利,是“無目的的合目的”、“無功利的合功利”,是人本層面的“不用之用”。這就是我們與康德美學傳統的區別。

參考文獻:

[1]潘立勇.當代中國休閑文化的美學研究與理論建構[J].社會科學輯刊,2015,(2).

[2]張天曦.日常生活審美化:當代審美新景觀[N].山西日報,2004-03-16.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朱璟.休閑美學的身體感官機制[J].社會科學輯刊,2015,(2).

[6]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9.

[8]杜衛.論中國美育研究的當代問題[J].文藝研究,2004,(6).

[9]潘立勇.審美與休閑——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6).

[10]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On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Leisure Aesthetics

PAN Li-y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Key words: Leisure aesthetics; theoretical character; overall mastery

(責任編輯:山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迷奸在线看|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女人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日韩成人午夜|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四虎AV麻豆|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另类第一页| 性视频一区| 亚洲a级毛片| 99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夜色91| 熟女视频91|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99在线视频网站| 色老头综合网|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成人欧美日韩| 欧美在线一二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精品福利视频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igao国产精品|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999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欧美无专区|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a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日本一区高清| 久久视精品| av在线手机播放| 久久黄色影院|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