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休閑與主觀幸福感:西方研究述評

2016-01-26 06:06:09瑞,
關鍵詞:研究綜述生活質量

宋 瑞, 金 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經戰略研究院, 北京 100028)

休閑與主觀幸福感:西方研究述評

宋瑞, 金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經戰略研究院, 北京 100028)

摘要:休閑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影響西方文明的重要觀點。研究者通過建立活動參與論、需求滿足論、社會認知論、主客觀條件論和群體差異論等不同分析框架,證明了休閑對主觀幸福感的正向影響,并通過大量實證分析予以佐證。在幸福成為重要社會議題的當下中國,應對休閑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做出系統的學術解釋和實證研究。

關鍵詞:休閑;主觀幸福感;生活質量;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B83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38(2015)06-0112-07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5.06.015

Abstract:The notion that leisure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happy life has influence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since the age of Aristotle. Western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nd testified different analysis frameworks such as participation theory, 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theory, as well as group differential theory to demonstrat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leisure o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oncerns on happiness in current China, it is essential to systematically provide academic 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一、休閑是幸福的源泉:多重視角與普遍論斷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對幸福的思考和追求始終是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要命題。24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對幸福進行了測度,認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幸福729倍。[1]近半個世紀以來,幸福日漸成為跨學科研究的熱點之一,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學者均試圖從不同視角對其加以探究。盡管人們對幸福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形成機理和測量方法等有不同理解,但大部分研究所涉及的幸福都是“主觀”的,是當事者報告的自評幸福感狀況,即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研究者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一個人對自己整體生活狀況的評價”,通常由情感因素和評價因素兩部分構成。[2]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也將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或生活質量評價(Quality of Life,QOL)等同于主觀幸福感,[3]盡管它們之間并不完全相同。

早在古希臘時期,休閑就被視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是對意識、精神、個性的開發……是個人追求幸福的必要途徑”,“休閑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個人的幸福在于休閑,城邦(國家、集體)的幸福在于和平”。[4]亞里士多德的“休閑是一切事務環繞的中心”、“只有休閑的人才是幸福的”等觀點,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如果說在古希臘先哲那里,這一論斷更多的是思辨的結果,那么西方的后世研究者則沿著如下兩條路徑繼續對這一問題加以探究:一是以各種理論假說為前提,建立概念性框架,試圖系統解釋休閑與幸福之間的關系,探尋休閑引致幸福的具體機制,并揭示該機制與各種社會、個體因素之間的復雜關聯;二是通過實證方法驗證各種理論框架,將其應用于不同群體、不同活動類型,從而檢驗或修正某個理論框架。無論其方法、角度有著怎樣的差異,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定或證實,恰當的休閑活動能夠提高人的生活滿意度,因此休閑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比如,坎貝爾、康弗斯和羅奇(Campbell, A., Converse, P.E. & W.L.Rodgers)指出,休閑活動是幸福感的最佳預測因子。[5]安德魯和威西(Andrew F.M., S. B.Withey)認為,休閑是主觀幸福感的來源之一,因為休閑能提供機會讓人們滿足放松、自我改善、自立(self-reliance)等心理需求。[6]比爾德和拉吉卜(Beard, J. G., M. G. Ragheb)認為,休閑在個體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需要了解個人的休閑滿意度如何與社會適應、心理健康以及整體幸福感相聯系,從而探索提高個體生活質量的途徑。[7]賴克和佐塔(Reich, J. W., A. J. Zautra)認為,“休閑活動——一般是人們內在需要并自愿選擇參與的——能提供更多的快樂機會,從而提高生活滿意度”。[8]以提出“暢”的概念而聞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 M)指出,“當休閑體驗切實發揮了作用時,個體在生活中會更加珍惜每一天,而不是被桎梏在假設的未來目標之中”。[9]艾倫等人(Allen, Lawrence R., Beattie, Robert J)基于就健康、安全、經濟、環境、休閑、社區參與、公共管理、正式教育等七個緯度因素,圍繞人們對社區生活的重要性和滿意度,對1502名社區居民進行調查后發現,休閑是預測整體社區滿意度中最好的一個預測因子。[10]里迪克(Riddick C.C)的研究表明,個人從休閑活動中所感知到的滿足程度會影響其心理健康,而且休閑方面的滿足比工作、家庭、健康或收入等方面的滿足更能影響人的心理幸福感。[11]戈德比(Godbey, G)認為,休閑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有明顯的正向作用。[12]萊特納夫婦(Leitner,M. J., S. F. Leitner.)也明確指出,“休閑行為是決定生活滿意度和心理舒適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休閑參與狀況和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13]陸和胡(Lu, L., C.H. Hu)針對中國臺灣學生的研究顯示,休閑確實能帶來一些短期的收益(如積極的心態、身體健康、更加良好的時間組織)和長期的幸福、健康、教育、社會融合等方面的好處。[14]

總之,絕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休閑對主觀幸福感有正向影響。恰當的休閑活動能夠給人們提供放松身心、滿足各種追求(如學習知識、與朋友在一起、放松情緒、精神自省、尋找與自己持相同價值觀念的人等)的機會和途徑,使人生充滿活力、富于挑戰以及更加豐富多彩。借助休閑,人們不僅能夠獲得身體健康,而且以休閑為媒介,不同的思想觀點得以自由交流,從而使人受益匪淺。[3]加拿大學者羅伯特·斯特賓斯(Robert A. Stebbins)更是直言,“在獲得幸福這一點上,金錢往往無濟于事,休閑才是正途”。[15]

二、休閑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五種不同分析框架

為了探究休閑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西方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切入方式,針對休閑參與(或休閑體驗)、休閑滿意度、生活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價、主觀幸福感等概念進行了各種關聯性研究??傮w而言,他們形成了以下五種不同的分析框架:一是休閑參與論,認為參與休閑活動的類型、頻率與所體驗到的幸福感或滿意程度成正比,更頻繁、更持久、更密切地從事某些活動,將會帶來更大的幸福感;二是需求滿足論,認為個人需求被滿足將會提升主觀幸福感,而休閑體驗能夠滿足人們的多項需求,因此可維持、提高主觀幸福感;三是社會認知論,認為各種社會認知變量影響人們的主觀休閑認知,繼而影響主觀幸福感;四是主客觀條件論,認為人們對幸福程度的感受取決于休閑主體的態度、休閑參與狀況和/或外部的休閑設施、休閑資源等;五是群體差異論,認為究竟休閑是否能帶來幸福、以何種機制帶來幸福、不同類型的休閑活動和休閑體驗對幸福感貢獻度到底有何差異,均不可一概而論,取決于各種社會人口變量乃至心理學特征。

(一)活動參與論

這是早期研究者所使用的理論。該理論由諾伽特等人(Neugarten, B. L., R. J. Havighurst, S. S. Tobin)[16]首創,后經萊蒙特等人不斷完善,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該理論認為,在休閑活動參與和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繼而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參與活動的頻率越高、參與的時間越長、所參與的活動越具有親密性(intimate),則人的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越高。

該理論通常涉及對休閑活動的分類,同時需要考察人們參與各種活動的頻率及其與生活滿意度或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凱利和史坦坎普(JR Kelly, MW Steinkamp)的研究證明,那些能使參與者加強互動以及需要長時間技能培養的休閑活動更有利于提升生活滿意度。[17]陸和阿蓋爾(Lu, L., M. Argyle)指出,人們在進行深度的(serious)、有組織的休閑活動時,會獲得更高的休閑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行非深度的休閑(如看電視),則產生較少的積極作用。[18]希爾斯和阿蓋爾(Hills &Argyle)使用《牛津幸福感問卷》對經常參與運動、看電視、上教堂和聽音樂的人以及不怎么參與這些休閑活動的人進行調查后發現,經常運動的人的幸福感顯著高于不常運動的人。[19]布朗(Brown, B. A.; Frankel, B. G.; Fennell, M.)等人根據因子分析,將休閑活動歸為社交、家庭、志愿、家務、靜坐、非正式、戶外等七類,并將休閑滿意度作為解釋休閑和心理幸福感關系的另一個因變量。隨機抽取了759名加拿大人進行了兩變量和多變量分析,結果顯示,預測幸福感時最重要的變量是休閑滿意度。[20]

除了具體的活動分類,很多研究者還依據親密程度(intimacy)將活動區分為正式活動(formal)、非正式活動(informal)和獨自活動(solitary),進而考察其對主觀幸福感的不同影響。研究顯示,就其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而言,非正式活動高度相關,而正式活動和獨自活動的相關性相對小一些。有的學者也將非正式休閑活動視作社交性休閑活動(social),將正式活動和獨自活動相等同。例如勞艾德和奧爾德(Lloyd, K., & Auld, C)的研究顯示,社交性休閑活動(如訪友、參加俱樂部等)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而獨自休閑活動則沒有;參與社交性休閑活動更頻繁的人,所體驗到的幸福感要比那些參與少的人更強。[21]羅伯特·斯特賓斯則指出,深度休閑(serious leisure)和項目式休閑(project-based leisure)更有可能帶來長久的幸福,尤其當這兩者與隨意休閑(casual leisure)結合時,則構成最理想的休閑生活方式。[15]

盡管活動參與論的理論框架得到了一些實證支持,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質疑,認為該理論無法充分解釋休閑和生活滿意度或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其質疑可歸結為如下幾點:一是活動分類方法和結果不一致。很多休閑研究者試圖對各種休閑活動進行歸類,以便于數據分析,但是分類方法和結果缺乏統一性,因此很難進行連續性、一致性的比較。二是區分活動的標準——親密程度不易區分和衡量。三是該理論更多關注參與頻率,而忽視了參與這些活動時的體驗,顯然僅靠頻率并不能完全解釋這些活動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四是難以解釋某些特定活動的參與狀況。

(二)需求滿足論

與活動參與論相并行,一些學者試圖借助需求理論來確定休閑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該理論認為,需求的滿足會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若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那么其幸福感就會得到維持或者提高。在休閑領域,德賴弗(Driver)和蒂爾斯利(Tinsley)二人對人們理解心理需求做了開創性工作。德賴弗和他的同事集中了解參與戶外活動對滿足人們的需求、提高主觀幸福感的積極作用;而蒂爾斯利和他的同事們則更多關注日常活動(如打牌、散步、看電視、閱讀等)在滿足心理需求方面的貢獻。例如蒂爾斯利和埃爾德雷奇(Eldredge)發現,只要通過休閑體驗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通常是心理需求),那么就會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產生有益的影響。[22]而蒂爾斯利夫婦提出的休閑體驗因果模型,則解釋了休閑體驗、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和個人成長等六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主要觀點是:1.休閑體驗對人的心理需求有積極影響,心理需求的滿足會積極影響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2.更進一步,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對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之間也相互影響;3.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對個人成長有積極影響。

盡管該理論模型在休閑研究領域很有影響,有近百個實證研究都引述了該模型,但也面臨一些質疑。第一,該模型是在需求理論指導下構建的,假設“人類需求是普遍的,人們能夠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程度取決于需求的滿足程度”,因此對需求理論的質疑自然會延伸到該模型。一些研究者認為,需求理論缺乏實證基礎,盡管人們費盡力氣列出了心理需求的清單,但實際上差異很大。第二,模型中有關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關系的論斷也缺乏實證研究支撐,現有的實證研究只是部分地證明了身體健康決定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尚未證實。第三,模型沒有考慮活動類型,假設所有的休閑體驗都會對所有主觀幸福感帶來相同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實際上,很多研究者證明,非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并沒有體育活動大。

與一般將活動參與論和需求滿足論相對立的觀點不同,阿里爾(Ariel Rodriguez, Pavlina Latkova, Ya-Yen Sun)等人試圖將活動參與理論與需求滿足理論結合起來,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兩個理論框架盡管有所不同,但有整合的可能;兩種理論框架都得到了支持,其中需求滿足論所揭示的相關性更強一些。[23]

(三)社會認知論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在休閑研究領域應用的日益廣泛,有學者提出了社會認知決定論的觀點,即各種社會認知變量會影響人們的休閑認知,從而影響主觀幸福感。在這方面,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昂古克·金(Byunggook Kim)的研究最為系統。他構建了社會認知變量、主觀休閑認知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對美國東伊利諾伊大學不同系的44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檢驗了因果假設。其研究結果支持如下觀點:1.內部社會認知變量(如內在滿意度、情緒和自我效能)與主觀休閑認知之間存在直接關系;2.外在社會認知變量(如社會關系、休閑知識)和主觀休閑認知之間存在正向關系;3.主觀休閑認知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直接效應;4.社會認知變量和主觀休閑認知之間存在間接關系。也就是說,社會認知通過主觀休閑認知對主觀幸福感產生不同的因果影響。[24]

該模型證明社會認知理論是研究休閑和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合適框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很多社會認知變量(如人所感受到的自由perceived freedom)等如何通過主觀休閑認知與主觀幸福感產生聯系,尚無解釋;二是所進行的只是截面數據分析,缺乏縱向比較,因此難以確定社會認知變量、主觀休閑認知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聯系;三是該模型是否適用于不同的群體,如老年人、不同種群等,尚未得到驗證。

(四)主客觀條件論

盡管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休閑與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或生活質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究竟通過什么變量來衡量兩者的關系,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標。從主客觀方面來分,可分為兩類:一是客觀指標,即根據個體體驗的外部條件(如城市公園、體育設施或服務及其使用頻率等)來衡量;二是主觀指標,即根據個體體驗(如休閑態度、休閑滿意度等)來衡量。一般來說,采用客觀指標的人持以場所為中心的觀點(place-centered perspective),而采用主觀指標的則持以人為中心的觀點(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

在以場所為中心的休閑指標中,各種休閑設施、休閑資源、休閑環境被認為是影響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岸稹焙?,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認為“休閑場所”是研究生活質量時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生活在規劃完善、文明友好、宜居的環境中,生活質量就會提高。因此,提供適合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各種休閑資源,如體育活動場所、高爾夫球場、網球場、游泳池、自行車道和散步道、湖泊、社區中心等,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研究者分別從公園和運動場、戶外娛樂和娛樂設施、娛樂服務和設施、公共和私人娛樂設施和服務、參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等角度,分析了提供各種休閑設施的必要性。持此觀點的研究者指出,為了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建造更多的休閑設施,提供更多的休閑服務,從而讓所有市民更加方便地獲得更多的休閑資源和休閑機會。

在以人為中心的休閑指標中,休閑參與情況、休閑滿意度和休閑態度等被認為是影響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者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對一般公眾而言,參與休閑活動,能夠提高其生活質量。一些學者分別研究了休閑活動或運動、體育活動對提高生活質量的積極影響。其他學者對存在中年危機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的研究發現,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這些人的生活質量。有的研究者還分析了一些社會邊緣群體的休閑滿意度與其生活質量的關系,如南非城市黑人青年、伊朗已婚和未婚城市婦女、殘障人士、移民等??傊?,大部分實證研究表明,對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質量來說,各種休閑活動都存在正向的促進作用。一些研究者還進一步說明,休閑活動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從事這項活動的頻率,而且取決于參與者的態度和心態。

到底是用主觀指標還是客觀指標來衡量,學者們爭論了較長時間。后來的研究者指出,僅僅使用其中哪一類指標都過于簡單,應該把兩類指標結合在一起使用。澳大利亞學者凱瑟琳和克里斯托夫(Kathleen & Christopher)通過實證,進一步證明了兩類指標分別在何種程度上能夠預測生活質量,以及兩類指標之間存在怎樣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又對生活質量有何影響。[21]如前所述,盡管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評價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人們往往將兩者等同。

表1 休閑與生活質量矩陣

(五)群體差異論

除了上述一般討論外,很多學者認為,需要進一步考察社會人口變量(收入、性別、教育程度、年齡)乃至心理學特征(如性格)對休閑活動、休閑認知、休閑滿意度及其與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的影響。

倫敦、克蘭德爾和西爾斯(London, M., R. Crandall, G. W. Seals)發現,總體而言,休閑滿意度對人的生活質量感知極具意義。但對不同群體進一步分析后發現,對少數民族和貧窮的人群而言,休閑滿意度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要比富裕人群小得多。[25]陸和胡的研究則顯示,外向的人不僅參與更多的休閑活動,而且從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因此給他們帶來更高的幸福感;而神經質的人沒有明顯的休閑偏好,從休閑生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相對較低,因此抑制了其幸福程度。也就是說,性格在解釋休閑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間關系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26]凱利和史坦坎普在研究中發現,不同休閑活動對不同年齡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影響各不相同:旅行、文化活動對45到54歲之間的人最重要;社會、文化和旅行活動對55歲到64歲之間的人最重要;社會和旅行活動對65歲到74歲之間的人最重要;在家中以及圍繞家庭的活動對75歲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最重要。[27]安德加等人(Andreja Brajsa-Zganec, Marina Merkas, Iva Sverko)對4000名克羅地亞人進行的調查發現,參與休閑活動確實對人的主觀幸福感有貢獻,但很多重要的休閑活動所帶來的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性別和年齡之間存在明顯差異。[28]

三、西方休閑與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啟示

(一)西方休閑與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總體特征

幸福是什么?何為幸福之源?個體、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如何獲得幸福?在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時,休閑很早便進入了西方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視野。通過對西方休閑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的上述梳理,可歸納出如下特征。

一是對休閑和幸福(主觀幸福感)之關系的探究是社會科學中一個具有交叉性的熱點領域,研究者分別借助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乃至醫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加以研究。盡管其理論基礎、解釋框架和分析路徑有所不同,但結論卻基本一致,即恰當的休閑活動的確能夠給個體、家庭、社區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能夠保持或提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概言之,休閑的確是幸福的源泉之一。

二是在休閑和幸福(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中,活動參與論、需求滿足論、社會認知論等各種理論和分析框架并行發展、相互補充、相互質疑又相互促進。這些質疑既有針對其“母體理論”(如需求理論等)的,也涉及休閑研究本身(如休閑活動的分類等),還包括將“母體理論”應用于休閑領域時所出現的問題。這些質疑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各自的持續完善和整個領域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有少數學者試圖將不同理論(如活動參與論與需求滿足論)結合起來,但總體來看,不同理論之間相容性較差,短期內難有整合的可能。

三是在西方休閑和幸福(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地位,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大部分研究均使用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反映了實證主義(positivism)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也折射出解釋主義(interpretivism)范式的日漸式微。

(二)對我國的重要啟示

盡管在具體的指標體系構建上各有特點,但世界各國和主要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努力采用幸福指標彌補或替代 傳統上采取的GDP等指標。[29]在中國,經歷了空前全面的社會轉型和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之后,人民的幸福感、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等問題逐漸成為政府、學界和社會關注的重點。20世紀80年代至今,研究者提出了諸多關鍵性問題并借助各種方法加以研究。例如,中國人如何評價其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當下影響中國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是什么,社會經濟變量、人口統計變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何種關系,等等。有些研究顯示,被調查者對生活滿意度評價頗高,而另一些研究結果則并不樂觀。例如,美國學者理查德·伊斯特林等人綜合了5 個不同的調查機構所進行的 6 項調查后發現,盡管中國人均產出在過去的 20 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但從生活滿意度即主觀幸福感的發展軌跡看,中國與中、東歐轉型國家基本一致,呈現出 U 型走勢;尚無證據表明,中國在人均消費水平提高了4倍的同時,中國人的生活滿意度出現相應的提升。[30]

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休閑日益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休閑以及與之相關的消費、服務等行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然而遺憾的是,盡管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等研究在中國日漸興盛,但人們對休閑的作用、休閑引致幸福的具體機制、影響休閑與主觀幸福感互動機制的因素等卻很少關注;國內休閑學界在借鑒國際研究的前沿成果并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量化分析框架和具體方法上仍處于啟蒙階段。在當下中國,休閑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而幸福、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等民生議題也受到全社會關注,相關理論研究的不足亟須得到彌補。休閑與生活滿意度或主觀幸福感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存在何種關系,其作用機制如何……這些問題亟須人們做出學術上的系統解釋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國芳.厚積薄發,勇于創新——評《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研究》[J].出版廣角,2007,(1).

[2]E.Diener, R.A.Emmons, R.J.Larsen, S.Griffin.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85,(3).

[3]克里斯多弗·R.埃廷頓,等.休閑與生活滿意度(2005年)[M].杜永明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4]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Campbell,A., Converse,P.E. , W.L.Rodgers.TheQualityofAmericanlife:Perceptions,Evaluations,andSatisfactions[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

[6]Andrew F.M., S. B.Withey.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 Being: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J].NewYorkPlenum,1976,(5).

[7]Beard, J. G., M. G. Ragheb.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80,(1).

[8]Reich, J. W., A. J. Zautra. Demands and Desires in Daily Life: Some Influences on Well-being[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83,(1).

[9]Csikszentmihalyi, M.,& Kleiber,D.A. Leisure and Self-actualization[C]//B. L. Driver, P. J. Brown,& G.L. Peterson (Eds.).BenefitsofleisureStateCollege. PA: Venture,1991.

[10]Allen, Lawrence R., Beattie, Robert J. The Role of Leisure as an Indicator of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Life[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84,(2).

[11]Riddick C.C.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86,(4).

[12]Godbey, G.LeisureinYourLife:AnExploration[C].State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2003.

[13]Leitner,M. J., S. F. Leitner.LeisureEnhancement[M]. New York: Haworth.1996.

[14]Lu, L., C.H. Hu. Experiencing Leisure: The Cas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FuJenStudies:ScienceandEngineering,2002,(1).

[15]羅伯特·斯特賓斯.休閑與幸福:錯綜復雜的關系[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16]Neugarten, B. L., R. J. Havighurst, etc. 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ofGerontology,1961,(2).

[17]JR Kelly, MW Steinkamp. 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J].LeisureSciences,1987,(3).

[18]Lu, L., M. Argyle.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J].KaohsiungJournalofMedicineScience,1994,(2).

[19]Hills and Argyle.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C]// Forga J P,Innes,J.M.Recent (eds).Advancesinsocial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Amsterdam:North Holland, Elsevier Science,1998.

[20]Brown, B. A.; Frankel, B. G. Fennell, M.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 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ofAppliedRecreationResearch,1991,(4).

[21]Lloyd, K., & Auld, C. The Role of Leisure in Determining Quality of Life: Issues of Content and Measurement[J].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002,(1).

[22]Tinsley, HEA, Eldredge B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1995,(2).

[23]Ariel Rodriguez, Pavlina Latkova, Ya-Yen S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and Need Theory[J].SocialIndicatorResearch,2008,(5).

[24]Byunggook Kim.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Leis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a University[D]. Ph.D dissertation,2009.

[25]London, M., R. Crandall, G. W. Seals. The Contribution of Job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Quality of Lif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77,(3).

[26]Luo Lu, Chin Hsin HU. Personality, leisure experience and happiness[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5.

[27]John R. Kelly, Marjorie W. Steinkamp,Janice R. Kelly,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J].LeisureSciences,1987,(5).

[28]Andreja Brajsa-Zganec, Marina Merkas, Iva Sverko. Quality of 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How do Leisure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IndicatorResearch,2011,(1).

[29]劉正山.海外國民幸福指數編制情況概述[J].國外理論動態,2013,(12).

[30]理查德·伊斯特林,等.中國的主觀幸福感研究( 1990—2010)[J].丁云,么瑩瑩譯.國外理論動態,2013,(7).

A Review on Western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NG Rui, JIN Zhun

(National Academy of Economic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

Key words: Leisure;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quality of life (QOL); literature review

(責任編輯:山寧)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生活質量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整脊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放療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06:22
循證護理策略對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評價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3:42
圍絕經期綜合征婦女行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的變化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31:00
膳食纖維制劑對老年便秘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免费| 国内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91|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成人午夜网址|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九色最新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影院|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99伊人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久久伊人操|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日本视频91| 五月婷婷综合色| 亚洲av综合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色成人综合| 欧美性天天|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色综合成人|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99视频国产精品|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日韩在线| 欧美国产中文|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