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啟迪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能源安全被納入到國家安全體系之中。為了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化學技術的應用程度,解決國家對新能源的需要,優化我國能源生產結構,改變能源化學的發展模式成了當務之急。
在能源化學生產活動開展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相對于普通的能源生產方式,其動態因素要多得多,生產活動范圍也要大很多,在生產互動、技術互動的向度和頻度上都要遠大于普通能源生產,在此方面的生產很受廣大生產人員的歡迎。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這些動態因素,使其發揮最大效能,合作必不可少。合作高能化的生產活動就是力求在滿足不同的化學需要的基礎上,激發全體人員的求知欲和創造性,進行創新性合作生產。這也是合作生產活動開展的最根本因素。合作生產的含義就是,以人員為主體進行協作生產的創新化生產模式,在生產結構優化、協作元素組成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能源生產中,合作生產的基本理念為生產過程中的多向型互動關系,是以最基本的小組為生產活動單位的動態組織形式,與傳統的個人生產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僅僅是簡單地把生產者分成小組進行生產而是基于特定的素質和能力的不同進行細致優化的分組。從而顯現出與傳統發展模式截然不同的特征:生產不再是唯一的目的,生產過程變成了一個信息互動的過程,,而生產人員之間的雙邊互動是最為重要的形式。在作業生產上具備以下的形式:
1.2.1 改變了傳統的機械為生產主體的發展模式。在生產過程中內的每一位生產人員進行生產監督,合作交流。這樣不僅擴大了信息面,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1.2.2 確立了生產過程中的互相依賴、互相協作、互相幫助的關系。
1.2.3 生產人員起著主導作用,充當的是生產過程中的、組織、管理、引導、評價的角色,機械在人工的引導下自主地完成生產任務。
4充分調動生產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機械與人員的生產配合默契。
2.1.1 我國的能源化學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2.1.2 能源化學工業的產品品種繁多、所采用的生產原料來源廣泛、生產技術或工藝多種多樣、生產工藝流程復雜
2.1.3 能源化學工業屬于國有壟斷的裝置型工業體系。
2.1.4 能源化學企業生產具有資金投入大,資金流動周期長,所耗用的資源能源數量大,科技含量高的特點。
2.1.5 能源化學企業也是環境污染的大戶。
2.1.6 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一直是重點。
2.1.7 在領域發展中的科研和新產品開發費用高,投資回報周期漫長。
2.2.1 能源化學工業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條件,奠定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質基礎。
2.2.2 能源化學工業為其他國家工業生產部門提供基本原料和材料。
2.2.3 能源化學工業是國防工業的物質前提。
2.2.4 能源化學工業產品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2.3.1 國際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2.3.2 我國工業基礎薄弱,設備制造技術落后,專業人才匱乏。
2.3.3 工業消耗的資源與能源日益緊張。
2.3.4 國家環保制度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2.4.1 開發新能源化工技術以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為日益短缺的能源提供發展道路。
2.4.2 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2.4.3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和國民身體健康,開發綠色生物質能源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2.4.4 開發節能技術實現單位國民生產總值降低能耗20%生產目標。
2.4.5 實現化工資源利用的生態化、優能化。
生產目標具體化,是指在生產活動開始前就應預設并明確活動結束時可能產生的結果或行為。而在生產活動的開展中,機械和人員這兩類主體應該在生產開始前,設計明確的生產目標、技能目標、模式目標等,且要明確設定生產的發展基調。同時,目標立足于層次化,具體化是保證針對不同發展能力的元素進行著重扶持的基本前提,目標的制定是整體發展過程的向性規劃,對整體的任務有著引導功能,其具體的定位設計決定著全方位的規劃能否順利實施。針對發展模式轉變受傳統制度制約這種狀況,完善目標的轉變,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要把目標與規劃工作進行統一,以便更好地對生產進度進行控制和管理,而且要深入了解市場運轉狀態及發展態勢,制定出符合實際市場需要的規劃方案,進行實踐化生產管理從而提高對發展目的具體性認識,做出相應的規劃安排。2.在相應的進度安排下,運用目標選擇對方案進行優化,同時保持其進度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深入市場實踐。并且在行業規劃發展方案時,需要不斷地根據生產進度進行安排,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變更。
能源化學的發展目標是生產合作活動出發點,也是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因此,需要決策者根據行業發展的規律,了解現有的行業技能水平,制定出有針對性、適合培養工人積極性的模式目標。面對未來的能源挑戰,只有轉變能源化學工業的發展模式,深化制度改革。加快結構優化,才能使我國在未來的經濟能源發展的大潮之中立于不敗之地。
[1]史丹.回顧與展望:能源供需關系及其影響[J].新視野,2006(05).
[2]陳中濤.“十一五”期間我國能源市場供需前景研究[J].中國能源.2006(05).
[3]肖軍榮,田立新,楊宏林.能源生產的模糊預測[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