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氣藏評價事業部,天津 300280)
從我國油田分布來看,東部油田有很多低滲復雜斷塊油藏,主要特點是分布存在不連續性,但局部油藏相對富集,當開采處于高含水期時,加強此類油藏的開發,能夠增加水驅開采率,增加整體采儲量[1]。如果想達到上述效果,必須要對此類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合理設計開發方案,能夠降低平面差異性的影響,最大限度開采分散狀態剩余油;能夠降低層間的干擾,充分發掘中低油層。層系細分和井網調整一般可以相互融合,同時進行,進而取得扎實的效果[2]。
按照相應原則建設理論模型,參照我國東部油田實際測量數據,根據流體物性和地質特征,將油藏劃分為10個小層。假設壓力系數是1.1,壓力系統處于正常狀態,參透率呈現出由上而下的漸變狀態,則可以使用定液生產方式,注采比顯示為1.1,開采油量為20m3·d-1[3]。
根據模型建設需要,將生產時間設定為10a,井距設計為250m。根據正常開采配比,合理設計開采方案:
1.1 1號方案:將10個小層同步開發,使用合注合采方式;
1.2 2號方案:將10個小層劃分為2個層面進行開發(1—5生產6a、6—10生產4a),采取上返開采方式;
1.3 3號方案:將10個小層劃分為3個層面進行開發(1—3生產3.5a、4—6生產3a、7—10生產3.5a),采取上返開采方式;
1.4 4號方案:將10個小層劃分為5個層面進行開發,采取上返開采方式。
從方案對比可以看出,第3套方案質量最優。說明同一套層系中小層劃分越多,可動用層數比例越小,因分層注水能力有限,分層不宜劃分過多。
科學部署井網,在符合國家或者企業關于產量及速度要求下,要滿足特定條件:
2.1 井距細密,提高油藏采收率;
2.2 注水波及系數要高,能夠滿足水驅開發條件;
2.3 具有一定靈活性,方便后期調整;
2.4 經濟效益較好。
2.5 多層復雜斷塊油藏的井距要適中
設定井距要合理適中,井距過大,容易影響注水的效果,造成連通渠道不暢;井距過小,會增加開采成本,因水淹過高導致采收率下降。所以,對于復雜斷塊油藏的開采,必須要科學設置井距,既要確保投資合理,不出現浪費性開支,也要提高采收率,保證經濟上的合理收益。
2.5.1 理論模型
根據上述分析,構建相應的理論模型,按照既定參數,將油藏區分為9小層,通過油藏模擬計算儲量來看,井距在250m以下時,油藏采出比較高,產量能夠保持穩定。因此,可以確定該模型的最優井距為250m;以經濟效益為評價指標時,可以看出當油價在80美元/桶時,該井距最優;而油價為30-80美元/桶時,250m井距時凈現值最大。所以,當井距處于250m時,無論經濟效益還是開發效果,都是最佳的。
2.5.2 油藏實測
從多層復雜斷塊油田實際開采來看,因砂體之間存在較差的連通性,如果設置的井距過大,會降低開發效果,造成浪費性開支。因此,實際井距要去除理論因素,造成數據小于計算值,結合實際計算,油藏的最佳井距是在200m左右。
2.6 井網開發及部署形式
通常情況下,按照油藏類型、油層分布特點以及構造形態等因素,合理確定井網形式。結合復雜斷塊油藏特點和實際開采要求,三角形井網是最佳的開發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復雜斷塊油藏分布零散,在注水方式上,往往呈現不規則點狀,而三角形井網則能夠更加符合要求;復雜斷塊開采需要較好掌握透鏡體砂體和小斷層的分布,而三角形井網本身就屬于交叉分布,能夠符合地質形態。
根據國內斷塊油藏普遍特點,選擇符合要求油藏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開采實際,設計4種方案:
方案1:采用合采合注方式進行生產,新井17口,其中水井6口,油井11口,整體加密,設置井距250m。
方案2:采用合采合注方式進行生產,新井15口,其中水井4口,油井11口,中疏邊密,中部區域分井控制主力砂體和非主力砂體。
方案3:采取逐段上返方式進行生產,以方案2為基礎,分兩段上返。
方案4:采取逐段上返方式進行生產,以方案2為基礎,分3段上返。
通過方案評估得出,方案4整體油量結果最佳。該方案的主要特點是,能夠充分考慮平面差異性調整和層間干擾的雙重影響,新井主要為高效調整井。通過增加水井的方式,解決注水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富集區增加油井,進一步完善局部井網,更能體現出最佳效果。
從上述分析來看,得出結論如下:通過構建理論模型,對油藏進行模擬計算,最佳井距為250m,而根據實際開采情況判定,實際油藏的井距要比模型計算值小,根據實例確定最佳井距是200m;在調整細分時,在同一套開發層間內,其主力小層數量要少于3個,每小層分層5-8層為宜;根據復雜斷塊油藏的地質特征,設計井網形式以三角形為宜;細分開發層系,使用較密的井網連通各套層系,從最下面層系開采,而后按照從下至上,逐層上返的順序進行。這種開采方式主要適用于連通性較差、油層較多、埋藏較深的復雜斷層,能夠開采出大量質量較好的石油。
[1]陳琦.復雜小斷塊注水開發研究[D].湖北:長江大學,2013.
[2]代百祥.復雜貧油斷塊油藏特征研究[D].湖北:長江大學,2013.
[3]喻秋蘭.改善特高含水期斷塊油藏開發效果的注采方式優化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