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河北省科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1)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低成本比較優勢已發生改變,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漸減弱,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為了適應新常態,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提出“突出創新驅動”,“創新驅動”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對區域性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有利于認清區域內創新能力的現狀,對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上對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自1963年的《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開始,主要包括:歐洲創新記分牌(EIS)體系、全球競爭力報告、全球創新指數研究等[1]。國內對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新能力的內涵、意義、特征以及影響因素,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構成、提高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等方面[1-4]。李芹芹等[5]將國內外主要創新指數指標歸納為創新基礎、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三類,并指出國內重點創新指標包括資金投入、人員數量、知識產權、創新產出、創新環境等。宋衛國等[6]總結了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創新評價報告的共同特點,認為普遍應用的核心指標是R&D經費與R&D人力指標、論文、專利以及GDP和進出口等指標,并且都采用了等權重方法進行評分。施曉勇[7]總結了創新驅動經濟體的三大特征:知識資本投資比重高、創新創業活躍度高、人均收入水平高。倪芝青等[8]確定了杭州創新指數的基本維度為創新基礎、創新環境、創新績效,并將R&D投入、人力資源、專利產出及高技術產業等方面的指標作為三級指標。
從全國而言,河北省的創新能力不強,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3》,河北省綜合創新能力排第22位,處于中下游水平,與河北省同水平的省份有海南、內蒙古、黑龍江、江西、廣西、吉林、貴州、甘肅、山西、云南、新疆、寧夏、青海、西藏[9]。陳蕾在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中,也將河北、吉林、廣西、江西、內蒙古、云南、甘肅、新疆、寧夏、海南、青海劃分為“后進型區域”[10],從“中下游水平”與“后進型區域”的角度看,河北省的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河北省區域內11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根據翔實的數據對其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既為河北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參考,同時,對與河北省創新能力相同水平的省份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考慮到河北省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在構建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時遵循以下原則:1)注重企業創新指標的選取,即注重體現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應體現知識資本指標,專利、人力資源、數據庫等無形的知識資本與R&D活動對創新的作用同等重要[11];3)相對指標與總量指標兼顧,創新能力既體現在創新的活躍度和績效上,也體現在創新活動的規模及貢獻度上;4)注重創新環境指標,創新環境不僅對于衡量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更反映了創新的潛力和前景。
創新能力的評價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反映,用數量指標對河北省創新能力的測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社會經濟的眾多方面,因此創新能力的評價是由多個層面和指標所構成的一個指標體系。本文通過分析文獻,結合評價區域的創新特征,提出了創新基礎、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維度兩級評價指標構建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其中一級指包括創新基礎、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維度;二級指標20個,分別按照指標的性質隸屬于3個一級指標(表1)。
指標所采用數據除“地方教育經費”數據來源于《河北省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公告2013》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河北科技統計年鑒2013》。
本文確定權重時綜合考慮了等權重方法[12,13]、專家打分法、因子得分與回歸系數確定權重法[14]和因子得分與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確定權重法[6]。前兩種方法較側重主觀因素,對于指標數據相關性等客觀因素考慮較少;后兩種方法較側重指標數據相關性等客觀因素,對于指標的屬性及隸屬關系考慮較少。結合對指標數據的分析,為統籌考慮主客觀因素,最終確定采用因子分析法,以適當整合與取舍后的因子得分作為權重系數確定權重。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利用SPSS20.0軟件中的因子分析工具對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得出3個公共因子,由旋轉載荷矩陣可知,僅有約50%的指標符合表1隸屬關系且能夠對3個公共因子進行較好地解釋,其他指標有的解釋力不夠強,有的隸屬關系與表1不符。指標對3個公共因子的解釋力及相應關系見表2,表2是經過整理后的旋轉因子載荷矩陣,表中數據為指標的因子載荷,表示對公共因子的解釋力。將各指標分別按照與各公共因子的因子載荷降序排列,矩陣的主對角線上元素所對應的指標可以對相應公共因子進行較好地解釋,其中公共因子1代表創新基礎,公共因子2代表創新產出,公共因子3代表創新環境(帶下劃線的二級指標表示與原隸屬關系相同)。
由表2可以看出,指標數據所表現出來的解釋力與指標的性質有一定差別,因此直接運用因子得分與回歸系數確定權重法和因子得分與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確定權重法將無法兼顧表1中部分指標的隸屬關系。為統籌兼顧指標的隸屬關系和指標數據的解釋力,選用因子分析法確定的各指標因子得分最大值為權重系數(表3)。
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權重的確定密切相關,一般采用等權重方法或專家打分法確定權重,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評價;采用因子得分法確定權重,有的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有的采用回歸分析、有的采用方差貢獻率進行評價。由于本文在確定權重前已經明確了指標的隸屬關系,因此直接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對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評價函數如下:
其中:wi為權重系數,xi為指標數據,y為評價得分。
在評價前首先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用效用值法消除原始數據的不同量綱,規定最小效用值為0,最大效用值為1,即效用值范圍為[0,1]。
公式為:
其中:xi為i項指標值,ximin為i項指標的最小值,ximax為i項指標最大值。
將權重系數及無量綱化后的數據代入式(1)計算,并將計算結果按照創新能力綜合得分降序排列,可得河北省各市創新能力評價結果(表4)。
正如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所稱,評價的目的并非只為排序,而是希望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和建議。因此,本文除了為河北省各市提供一種創新能力的排序外,還利用SPSS22.0軟件中的相關分析工具及統計函數對指標數據進行了分析,綜合上述計算結果得出了一些結論。
由表4可知,河北省各市創新綜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石家莊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鄲市、廊坊市、秦皇島市、滄州市、邢臺市、張家口市、承德市、衡水市。將各市創新綜合能力、創新基礎、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得分做相關分析可知,創新綜合能力與創新基礎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4,與創新產出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17,與創新環境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8,說明這3個指標與創新綜合能力線性相關性均較強,河北省創新能力構成要素大致比較均衡。從計算結果看,創新綜合能力排名前三的石家莊市、唐山市、保定市,其一級指標排名均在前三,與相關分析的結果一致,說明上述三市創新能力構成要素比較均衡。只有排名第七的滄州市有一定差異,其創新產出得分排名第四,創新基礎和創新環境得分分別排名第八和第六,說明滄州市的創新產出水平要高于其創新基礎水平和創新環境水平。
結合表2,由相關矩陣分析指標數據可知:1)解釋公共因子1載荷最高的指標地方財政科技撥款、人均生產總值、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經費、地方教育經費、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之間相關系數高于0.8,相關性較強。結合各指標所反映的含義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的地區,對于科研和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科研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解釋公共因子2載荷最高的指標中,獲國家獎勵情況、高新技術企業數、科學與技術開發機構數、獲省級獎勵情況、授權專利數之間相關系數高于0.8,相關性較強,技術市場交易合同數、技術市場交易合同金額與其他指標之間相關系數低于0.6,且顯著性較高,相關性較弱,說明技術市場還不活躍,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高新技術企業尚不習慣于利用技術市場獲取技術成果。3)解釋公共因子3載荷最高的指標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與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數相關系數高于0.8,相關性較強,說明規模以上企業對于創新的投入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企業利潤增長的作用,規模以上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已初步形成。規模以上企業利潤與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的相關系數為0.599,且顯著性高,相關性較弱,說明企業的利潤與新產品產值的關系不大,企業創新能力較弱,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雖然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已初步形成,但“要素驅動”還占主導地位。人均生產總值與創新綜合能力得分相關系數為0.612,且顯著性較高,相關性較弱,說明經濟發展與創新結合尚不緊密,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尚未形成。R&D經費占GDP的比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0.527,與人均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0.182,且顯著性高,相關性不強,說明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密切,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明顯。為了研究R&D經費的流向,設置變量a=R&D經費-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根據R&D經費的組成可知變量a表示流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方向的R&D經費之和。將R&D經費、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與變量a利用SUM函數求和,得全省R&D經費數245.1億元,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198.1億元,其他方向的R&D經費47億元。說明R&D經費的主要流向是企業,反映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綜合上述分析結論可以看出,河北省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明顯,技術市場不夠活躍,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尚未形成,“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但規模以上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已初步形成,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已基本確定。因此,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河北省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前提,科技創新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技術市場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建立。
[1] 張軍濤,陳蕾.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11(4):36-44.
[2] 張建升,胡秀忠.中國省域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管理[J].經濟與管理,2012,26(4):93-96.
[3] 倪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及評價方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5):147-152.
[4] 杜鵬程,李敏.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及預測[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49-156.
[5] 李芹芹,劉志迎.國內外創新指數研究進展述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157-160.
[6] 宋衛國,朱迎春,徐光耀,等.國家創新指數與國際同類評價量化比較[J].中國科技論壇,2014(7):5-9,55.
[7] 施曉勇.創新驅動經濟體的三大特征及其政策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5(2):44-56.
[8] 倪芝青,林曄,沈悅林,等.城市創新指數指標選擇研究——以杭州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6):123-126.
[9] 柳卸林,高太山,周江華.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16-117.
[10] 陳蕾,王亞星.中國“潛力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4(5):6-8.
[11] OECD.The OECD Innovation Strategy:Getting a Head Start on Tomorrow[M].OECD Publishing,2010.
[12] CORNELL UNIVERSITY,INSEAD,WIPO.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3:The Local Dynamics of Innovation[R].Geneva,Ithaca and Fontainebleau,2013.
[13] EUROPEAN COMMISSION.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 2014[R].brussels.dio:2769/88936,2014.
[14] 趙彥云,甄峰,吳翌林.中國省區市創新能力動態趨勢及決定因素[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4):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