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語
(云南民族大學,昆明 650031)
旅游產業發展與村落文化變遷
——基于滇西新華村的實證研究
解 語
(云南民族大學,昆明 650031)
旅游產業在滇西新華村的興起與發展對該區域的村落社會組織、社會關系、家庭角色和宗教設置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重構了村落社會文化的基本結構。文章認為旅游產業從強制和誘惑兩個維度作用于地方社會,改變了傳統的村落文化結構,促使新華村從一個傳統村落向現代村落轉變。
旅游產業;村落文化結構;強制;誘惑
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現代旅游產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隨著旅游產業的深入發展,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引起了人類學界的關注,學者主要從旅游者、旅游系統結構、旅游產業運行模式以及旅游社會影響等方面對旅游產業進行研究。位于滇西的新華村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滇西地區的重要旅游地。旅游產業現已成為該村的主要經濟支柱。對新華村的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師承關系、家庭結構、手工技藝等微觀層面的討論。筆者認為旅游產業對新華村白族社會的村落社會組織、社會關系、家庭角色和宗教設置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重構了村落文化的基本結構。本文基于田野調查資料和現有研究成果,對新華村社會文化結構做整體研究,探討新華村從一個傳統村落向現代村落轉變的過程和機制。
新華村舊稱石寨子,位于大理鶴慶縣城7公里處的鳳凰山腳下,包括了南翼、北翼、綱常河等三個自然村,面積16. 88平方公里,總人口5786人,1256戶,99%以上為白族,耕地2965畝,人均占有0.56畝。手工業從業者1256人,人均純收入6500元。①新華村的銀銅器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南詔時期,銀銅冶煉就已在當地開始。宋代大理國、元明清至民國等時期,新華村的銀匠們往來于川藏的茶馬古道上,以銀器制作技藝謀生。2000年,新華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經過十多年的旅游開發,現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銀匠村”。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新華村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生產方式而構建了當地傳統的社會形態和組織形式。在社會生活方面,傳統手工藝生產模式在社會建構力量的影響下主要表現為零星化的作坊式生產。新華村白族有到外地做手工藝的傳統,技藝傳承模式以家族內的師徒制為主,即傳給兒子或男性直系親屬。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下形成了新華村的傳統家庭制度和婚姻模式。新華村的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部分家庭有四世同堂的現象。婚姻的締結方式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家庭結構中,女性的地位較低,家庭關系也呈現出不穩定性。在社會關系方面,村落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構建的熟人社會,以親情和地緣為基礎建立信任關系。在宗教信仰方面,新華村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寨,宗教信仰有佛教(漢傳)、道教和本主崇拜等信仰形式。在旅游產業興起之前,村落成員構成簡單,人員流動較少,外來強制力量和誘惑較弱,基本上是一個傳統和保守的村落社會。
在現代社會的結構性條件和文化條件下,旅游成為一種普遍的大眾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社會事實”而存在。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推動了旅游的產生和產業化。旅游產業作用于個體和社會整體,改變了個體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同樣促進了社會構成和運行方式的變更。筆者將這種作用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強制與誘惑。
強制是考察旅游產業作用于目的地的維度之一。旅游從本質上是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之間的異文化交流。在這個交流過程中,游客體驗和感受到異地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人涌入旅游地。為了完成接待目標,旅游地需要調整地方文化結構,適應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需要。旅游產業帶來外來強勢文化,強制地方社會調整自身結構以適應外在環境的改變。地方社會要在現代旅游產業模式下實現資源商品化,就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組織體系。在社會組織、生產模式等方面都要與現代旅游產業的運作方式接軌。旅游產業強制力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建構,地方文化結構在逐漸適應的過程中被重建。
誘惑是考察旅游產業作用于目的地的另一維度。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經濟利益,這是引導旅游地民眾開發旅游產品和進行經營行為的動力所在。地方民眾為追求利益而改變傳統社會生產和文化構成,融入了更多外來的文化因子,以創造更大的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旅游產業是地方文化資源商業化的結果,使得接待地過于重視短期利潤的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地方文化的發展方向,如一些傳統被重新包裝,甚至是偽造、肢解。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利益促使地方民眾重新構建傳統文化,改變了傳統村落文化結構。同時,游客本身具有的強勢文化和商品化的觀念會對當地人思維習慣、行為方式、情感偏向和思想觀念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在旅游產業強制和誘惑力量作用下,新華村文化結構逐漸發生著改變。為適應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鶴慶縣政府通過地方政策的制定將新華村開發為旅游景區,“石寨子”商業區由此興起。旅游產業發展引導整個村落運行和組織機構的市場化。新華村的銀匠們改變了舊日外出務工的傳統,紛紛回到村中參與銀銅手工藝制作生產,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現代產業模式,在社會組織、生產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調整和改變。地方民眾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改變傳統社會關系和村落文化構成,以適應外來經濟和文化力量的沖擊。國家、公司和當地群眾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國家權力通過無形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有形的地方政策實現對文化的控制。市場引導下的旅游開發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傳統文化帶入到市場發展的大流中。旅游產業帶來的外來建構力量在強制和誘惑引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新華村的新文化結構。
旅游產業的強制與誘惑兩個維度的作用促進了地方文化結構的重構與變遷。村落文化結構的變遷主要表現在村落社會組織、社會關系、家庭角色和宗教設置等四個方面。從村落組織上來看,新華村形成了多主體的社會組織,出現公司化的現代組織形式和“前店后廠”生產模式。傳統的師徒關系變成“契約”形式的雇傭關系。從家庭結構方面,婦女地位提高,同時家庭呈現出完整和穩定性。受到西藏佛教文化的影響,新華村的信仰體系增添了新元素,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手工藝制作中,信仰形式呈現多元而開放的特點。
(一)村落社會組織
組織是社會成員因特定目的和任務按照一定規則和制度而組合構成的人類群體,它是社會構成的基礎。組織的構成包含了主體、目標、制度和行動方式等。現代旅游產業對新華村社會組織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社會組織主體、生產方式變遷兩方面。
第一,文化的產業化促使新華村社會組織的主體由單一型主體走向多樣性主體。產業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是指“為生產直接相互競爭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1]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民族文化產業化,這是近年來我國深度挖掘、開發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的新途徑、新趨勢,已經成為一些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新領域和支柱產業。在文化產業化之前,社會組織的主體主要由村民構成,體現村落文化的傳統特征。隨著產業化的形成,政府和企業都成為了村落的主體,主導著村落文化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政府制定新華村發展方向和資源開發模式等重要決策,通過對資本的控制,顯現其在村落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公司作為新華村的主要開發者,決定著新華村的發展路徑。新華村被列為省級民族旅游村后,引進了盛興集團作為新華村的主要開發商。盛興集團擁有了新華村旅游資源50年的開發及經營權,將新華村打造成了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
第二,生產方式由零星化生產走向專業化,形成“前店后廠”的加工模式。公司制的引入整合了新華村的社會資源,采取統一收購手工銀飾的方式組織生產。手工銀飾品需求量的增加帶來手工藝制作的現代化,機械加工工藝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技藝,使生產專業化,分工精細化。每個家庭主要加工一種產品,構成了以家庭生產為主的“前店后廠”生產模式。如董中豪家主要打制銀碗,寸發標家主要生產九龍壺系列,段鑫輝家主要打制梳子。以公司為主導,家庭作坊為主體的格局逐漸形成。
(二)社會關系的轉變
村落生產方式的變化,同時導致了人際關系網絡呈現市場化和功利化,從“熟人關系”轉變成為“契約關系”。雖然師徒制仍然是銀器手工藝傳承主要的方式,但是隨著市場化經營的發展,銀器供不應求,需要增加大量人手來完成生產目標,學徒的招收也變得市場和化功利化。據銀匠的口述,以前的師徒關系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師徒之間增加了很多經濟利益關系。在寸輝明的口述里,我們可以看到銀匠們對師徒關系的看法:
現在師徒關系已經變質了。以前拜師學藝,徒弟都會從家里帶來幾袋米,師徒之間感情很深。我不僅教他們手藝,而且教他們做人。可是現在帶徒弟,要教他們手藝,還要談工錢,關系已經變質了。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叫他們做什么手工活,他們就做。在學會手藝之后,他們開始要求按件數給錢。如果他們覺得工錢少了也就走了,沒什么感情,也沒什么來往。所以現在年輕人手藝好的也很少,這也和這種師徒關系有關。我是師傅,對于他們每個人學習技藝的情況都非常了解,所以我知道他們擅長打什么,為了提高效率,我也只能讓他們打最擅長的。這樣他們永遠都不能全面的學習,也只能停留在技藝的層面。這樣費心費力還浪費感情,所以我放棄帶徒弟的想法,活多了拿出去讓他們打件數算錢。②
村落生產方式的變遷使人際關系功利化,師徒制傳承的市場化,傳統銀器技藝傳承方式受到沖擊。“契約”關系強調理性和精確的計算,而這一點卻使得新華村以地緣和血緣為基礎的信任關系淡化,熟人社會的中的情感要素為“利益”所替代。
(三)家庭角色
在傳統家庭結構中,女性的家庭地位低。在日常的生活中,女性是家庭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她們要完成繁重的家務勞動,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家里來客人,女性卻不能上桌吃飯,只能在男性都離桌后才能吃飯。男人長期在外打工,加重了女性的家庭責任和勞動強度,也給整個家庭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所以傳統的家庭結構里呈現出不穩定性和不完整性。在對一位白族女強人的訪談中,她是這樣說到新華村白族女人的生活:
很多白族男人出去打工,家里所有事物都是女人在做,照顧家里的老小,還要出去做活。可是新華村的男人出去后,看到各種各樣的女人,對比下家里的妻子,總有些不入眼。很多白族男人就找了新女人,在西藏上門,有的甚至將西藏的妻子帶回家里來。③
從旅游產業不斷興盛的過程中,一方面,外來文化提升了女性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旅游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增加了女性的就業機會,提高了白族女性在銀器制作和銷售中的參與度,這些現象促進了女性地位的改變。從寸明輝媳婦福花的訪談中可以看到這一變化。
我來自旁邊村子。以前都不會手藝,嫁到了寸家后開始學習了手藝,從下料、鏨花一直到焊接我都是慢慢學會的。我主要做的產品是藏族的護身符,學會所有的手工藝用了一兩年時間,這是老公手把手教的。在這個村子里會鏨花的女人很多,但是會銀器打制全套工序的人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其他女人一樣,除了要打制手工飾品,還要料理家務,照顧孩子。但是相比以前,日子好過多了,我們不僅可以打制手工藝品,都能上桌吃飯了。④
在新的生產模式下,新華村的婦女卷入了市場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家庭關系也有了變化。在擺脫了家庭約束的基礎上,越來越多婦女參與到旅游產業中。銀器制作工藝出現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即夫妻之間的師徒制。女性由傳統的家庭婦女角色轉變成為銀器生產的主力軍,其地位也有所提高。外來文化的融入和社會分工細化使女性擁有了更多社會資本,具有了與傳統男權社會抗衡的實力。無論從家務勞動還是對家庭經濟的貢獻等方面來看,都不能輕視女性的作用。所以現代新華村家庭中的性別關系正在重新構建,向平等邁進。
(四)宗教設置
新華村以本主崇拜為主,主要有佛教(漢傳)、道教和本主崇拜等信仰形式。村中現有鶴光寺、石泓寺、龍圍寺和彌勒殿等佛教寺廟以及文昌宮、玉皇閣、星子廟、黑龍廟、央娜嫫廟、山神廟等道教宮觀。本主信仰是白族信仰體系中的主要信仰形式,以自然崇拜為基礎。本主在白族文化中,是指“本境之主”,即本地方的保護神,其來源呈多元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包括各類花、鳥、魚、蟲、佛道教神靈和英雄都可以成為本主。村中現有白族廟供奉本主“圍巴老太”和“吳巴老太”等。
大量進入藏區打工的新華村銀匠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開始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隨著這批人回鄉而傳入新華村,融入當地的信仰體系中。目前新華村的銀器手工藝普遍有藏傳佛教元素融入其中,比如:手鐲都以金剛杵作為接口,九龍壺的底座和銀碗的邊緣也打制了藏八寶。
寸發標是村里有名的銀匠大師。在他的觀念中,自己的技藝形成于走南闖北打制銀器的經歷中,而創作靈感則來源于藏傳佛教。對此他曾有如下表述:
藏族人會請我們到寺廟里打佛像。每天都有很多藏族人來看我們打制,在我們身邊停留的時間很長。我一開始以為他們想要學習手藝,也沒太在意。我們哪里知道那么多,在佛像面前跨來跨去。有一天一個藏族人很生氣的問我:“你知道你在打制什么嗎?”我說:“釋迦牟尼。”那個人很生氣的說:“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這是我們的神,你怎么在上面跨來跨去。”當時他真的很生氣,后來他說:“你們做這些要洗手,打制佛像的時候要沐浴,做完以后要把佛像高高的掛著,哪有你們這樣跨來跨去,你們這樣對佛不敬。”他說完以后,我突然驚醒過來,為什么藏族人打制的東西比我們的精美,原來他們是用心、用信仰在制作。⑤
這次經歷讓寸發標明白,制作的東西要活起來就必須注入靈魂。在西藏務工的過程中,寸發標成為了一名虔誠的藏傳佛教徒,也因此得到了藏族人民的認可。他獲得過第十七世噶瑪巴的專門接見。噶瑪巴與他的合影還懸掛在工作室,他認為這是自己在西藏獲得的最高榮耀。同時他認為噶瑪巴的接見讓自己獲得了信仰的力量。目前無論在他家里,還在工作室里,都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四臂觀音等三尊唐卡佛像。每天清晨開始工作之前,寸發標都要上香、跪拜。
2009年,寸發標設計了一款藏文六字真言手鐲。六字真言即“嗡嘛呢唄咪吽”,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咒。這款手鐲的正面雕刻了藏文六字真言,尾部以兩個金剛杵為接口。手鐲的背面是取自道教陰陽和諧關系兩組符號,天地萬物的陰陽協調。寸發標對手鐲的寓意作了如下解釋:
“嗡嘛”的意思是所有事物的意思,“嘛呢”指所有美好的事物,“唄咪吽”就是“求”,求有不同方式的求,有真誠的求、有不圖回報的求,因此認為必須祈求才有回報。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所得也不一樣。我在創作的時候也是抱有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來雕刻九龍,這龍也變得祥和,戴起來也會傳遞幸福。這龍和西方的龍有了區別,西方的龍代表邪惡,面相就顯得極其的兇惡和兇殘,主要是塑造它的人的心態以及認識有了區別。⑥
寸發標只是長期在西藏打工銀匠群體的代表,這個群體在藏區受到藏傳佛教文化的熏陶。藏傳佛教的文化要素隨著他們回到家鄉,這對新華村的信仰體系產生影響,這不僅反映在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們創作智慧中,他們制作的銀器多了一種元素,更增添了一種信仰。
新華村卷入了一個社會整體發展和變遷的進程中,村落文化重構與變遷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旅游產業的興起席卷世界范圍內的每一個角落,它促進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和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現代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過程,在制度設置、經濟設置和文化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調整和變革以適應外來文化的沖擊。新華村雖然只是一個白族村落,但它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構成單元,同樣卷入了這一場從內到外的重構進程中,它的變遷也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從外來文化的強勢傳播趨勢上來說,特定社會主體需要調整自身以適應外部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方向,這是一種迫于現有的情勢而作出的反應。同時,社會主體在主動地適應外在環境的時候卻為自身發展尋找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社會變遷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消解和外來文化的融入,這是一個文化再造的過程。村落社會變遷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條件和環境,促使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向一個新方向轉變。新華村村落文化變遷和重構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契機。一方面,原生環境被市場化、商品化和舞臺化,部分傳統文化將遠離其原生環境,成為一種消費文化,文化需要重構以適應環境變化;另一方面,在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中,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復興和開發出來,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這是建構一個開放且充滿活力的社會所必需的重要條件之一。
旅游產業的發展促使新華村的傳統社會組織、社會關系、宗教設置和家庭結構等村落文化結構發生變遷,社會組織形式呈現專業化、“契約”方式締結社會關系、家庭角色中的兩性關系日趨平等以及精神信仰領域的開放性和理性化等特征標志著新華村正由一個傳統的少數民族村落向現代村落邁進,并與現代社會同步發展。
注釋:
①數據由新華村委會提供
②訪談摘自2013年8月12日新華村訪談材料8
③訪談摘自2013年8月12日新華村訪談材料6
④訪談摘自2013年8月12日新華村訪談材料2
⑤訪談摘自2013年8月12日新華村訪談材料3
⑥訪談摘自2013年8月12日新華村訪談材料1
[1]楊建文.產業經濟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29.
[2]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王寧.旅游社會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4]和少英.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本體論”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2):17-24.
[5]張鈺芳.走進他者的世界—新華村外來手工藝學徒群體的民族學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2012.
[6]施仲軍.旅游發展中的白族農村女性家庭角色的變遷—以云南省鶴慶縣新華村為例[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06): 78—80.
[7]張曉萍,李芳,王堯.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對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再認識[J].旅游研究,2009:13-19.
[8]舒瑜.卡里斯瑪的流動與物的神圣化過程—以云南新華村制作的六字真言手鐲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28-35.
[9]張建世.藏族地區市場與新華村白族的銀銅工藝發展[J].中國藏學,2009,(04):79-83.
[責任編輯 龍倮貴]
Tourist Industr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 Case of Xinhua Village in Yunnan
XIE Yu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Xinhua Village of western Yunnan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ocial relations,religious system,family structure and other fields. It promot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the impact on the local society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mandatory and temptation.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of Bai Xinhua Village and promot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o a model village.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structure;mandatory;temptation
C951
A
1008-9128(2015)03-0036-04
2014-11-05
解語(1984—),女,云南大理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