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緬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交涉過程的歷史考察(1954—1960)

2015-03-29 16:37:34
東南亞研究 2015年4期

馮 越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100872)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于某一個國家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的國籍。緬甸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中緬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據中國駐緬甸使館測算,緬甸約有華僑25.6 萬人,其中,具有緬甸和中國雙重國籍的華僑總數約為15.3 萬人,約占華僑總數的60%[1]。1954年至1960年,為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中緬兩國進行了多次交涉。中緬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交涉過程,是研究新中國的海外華僑政策和國籍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緬關系的重要內容。因此,對這一“交涉過程”進行深入的歷史考察,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目前,學界僅有個別學者在研究中涉及這一“交涉過程”[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查閱了外交部檔案館有關“中緬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交涉”的歷史檔案,嘗試對這一“交涉過程”進行初步的歷史考察。

一 新時期中國與緬甸的國籍政策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籍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并沒有制定新的國籍法來確定華僑的國籍問題。但是,從中共決策層對華僑的態度及其制定的政策來看,新中國實際上實行的是血統主義的國籍政策,承認華僑擁有中國國籍。首先,號召華僑擁護、支持并參與中國的革命事業。1949年11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在為陳嘉庚創辦的《南僑日報》題詞時,向廣大華僑發出號召: “僑胞們團結起來,擁護祖國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海外僑胞與祖國人民團結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奮斗!”[3]其次,把華僑納入國家政治法律體系。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會議籌備組的安排,陳嘉庚、司徒美堂等15 人作為華僑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盡力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益。”再次,明確主張華僑具有中國國籍。1951年5月,中共中共首次確定了處理華僑國籍問題的三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凡父母雙方或一方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生時亦具有中國國籍”[4]。

由于新中國承認華僑擁有中國國籍,那些被賦予居留國國籍的華僑具有了雙重國籍。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加強和改善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新中國逐漸調整了國籍政策[5],明確表示不贊成雙重國籍。

1954年2月7日,印尼駐華大使莫諾努圖向周恩來提出談判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周恩來表示同意,“由于中國僑民在一國的國籍問題的解決同中國僑民在別國的國籍問題相關聯,因此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但是,我們總是要在友好的基礎上求得公正解決的。”[6]9月23日,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指出:“華僑的國籍問題是中國過去反動政府始終不加解決的問題。這就使華僑處于困難的境地,并且在過去常常引起中國同有關國家之間的不和。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準備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準備首先同已經建交的東南亞國家解決這個問題。”[7]12月1日,毛澤東在接見來訪的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時指出:“(華僑)國籍的問題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國籍還是外國籍,不應該有雙重國籍。”[8]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公開表示不贊成雙重國籍政策。

(二)緬甸獨立后的國籍政策

緬甸獨立前,英國殖民政府在緬甸實行出生地主義的國籍政策,對國籍的管理比較寬松。獨立后,緬甸實行出生地主義為主、血統主義為輔的國籍政策,通過立法加強對國籍的管理,逐步消除雙重國籍現象。《緬甸聯邦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具備以下條件者可成為緬甸公民:

“(1)任何父母現為或原為緬甸任何本土種族者;

(2)任何出生于聯邦境內任何地區,其祖父母中至少有一人現為或原為緬甸任何本土種族者;

(3)任何出生于聯邦境內任何地區,其父母現為緬甸公民,或其父母在本憲法實施時仍然在世應為緬甸公民;

(4)任何出生于任何地區,當其出生時,該地區屬于英國國王領土范圍內,而在本憲法實施之日以前或一九四二年正月一日以前十年內,曾居住于聯邦境內任何地區八年以上,有永久定居該地之意,且依法律規定的方式及限期內,表示愿意為聯邦公民者,即為聯邦公民。”[9]

4月,緬甸頒布《聯邦公民法》,對國籍基本原則進行了確認和補充。1948年1月,《緬甸聯邦憲法》開始實施。為了進一步消除外僑的“雙重國籍”身份,1954年,緬甸又公布了《聯邦公民法修正案》:

“(1)具有緬甸聯邦公民資格,但由于某一外國的任何法律實施之故而又取得該國公民身份者,應于1955年4月1日前或成年的一年內,向司法部長報告其已根據該國法律放棄外國公民身份,如逾期未履行上述手續者,應認為喪失聯邦公民的資格。

(2)雖根據《憲法》及《公民法》規定具有聯邦公民資格但已經在外國使館登記或向外國政府領得護照者,不得再為聯邦公民,除非經部長批準,其本人愿意永久地居留緬甸并放棄外國國籍,但此為最后選擇。

(3)若在1955年4月1日以后向外國大使館作僑民登記或領得護照者,應該被認為從此停止為聯邦公民。”[10]

該修正法的基本意圖是要使具有雙重國籍的外僑在1955年4月1日前決定選擇緬甸國籍或他國國籍,以消除雙重國籍現象。但截至1955年3月止,辦理此手續的華僑為數不多。至1954年底,加入緬籍的華僑有1461 人[11]。

二 中緬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交涉的歷史過程

(一)緬甸希望盡快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

1954年6月28日至29日,周恩來訪問緬甸。訪問期間,緬甸總理吳努向周恩來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由于緬甸是基本上采用出生地主義的原則確定國籍,而中國過去是采用血統主義的原則確定國籍,因而產生了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而緬甸有關國籍的立法并不承認雙重國籍。我們感到,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就會影響到我們國內社會的穩定。”其實,在周恩來訪問緬甸之前,中共決策層已經做出決定:“盡快先與華僑人數最多的印度尼西亞談判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取得經驗,再逐一解決與其他有關國家的這個問題。”因此,周恩來答復說:“華僑的國籍是中國過去國民黨反動政府始終不加以解決的問題……新中國政府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已經在著手準備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即將同印度尼西亞政府商談解決這個問題;在同印尼解決這個問題后,中國將以同樣的規定來解決包括緬甸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雙重國籍問題。”[12]

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華期間,再次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中緬雙方就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初步交換了意見。在1日的會談中,毛澤東向吳努表明了中國對雙重國籍問題的基本原則:“我們經常囑咐華僑遵守居留國家的法律。既然在居留國生活,就要守法,不應該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國籍的問題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國籍還是外國籍,不應該有雙重國籍。”[13]

與此同時,中印(尼)之間正就印尼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展開第一階段的談判。在2日的會談中,周恩來向吳努通報了同印尼談判的進展:“我們正在同印尼談判解決這一問題……有幾條原則,是已經同意了的:第一,根據自愿原則,僑民必須決定研究保留原來的國籍,或是取得僑居國國籍;第二,根據父親的血統來確定十八歲以下的僑民的身份,僑民滿十八歲就有自己決定的權利。”周恩來再次強調,中國政府決定在同印尼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以后,接著就同緬甸談判這一問題[14]。

1954年12月12日,中緬兩國發布了會談公報:“……兩國政府愿意保護對方僑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關于僑民的國籍問題,兩國政府將在盡可能早的時機,經過正常外交的途徑,進行商談。”[15]

隨后不久,在經歷了兩個階段[16]的談判之后,1955年4月22日,亞非會議期間,中印(尼)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下稱“《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

中國對解決印尼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寄予了很高期望,希望通過它的示范作用,帶動解決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雙重國籍的問題。周恩來在簽約時指出:“我們知道還有一些國家同樣關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能在亞非會議期間獲得解決,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是我們亞洲和非洲各國之間以友好協商的精神解決繁難問題的又一個良好的事例。”[17]4月26日,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何香凝發表談話指出:“這次我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簽訂這項條約,就是我國和有關國家解決雙重國籍問題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一個范例。”[18]

在中印(尼)《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簽訂后不久,緬甸又一次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10月13日,緬甸駐華大使吳拉茂會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時提出,由于緬甸將于1956年4、5月份舉行大選,事前要確認選民名單,但因選舉在即,來不及談判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因此緬政府提出,中國政府對那些已經取得緬甸國籍的華僑,是否可以同意承認他們已經放棄中國國籍,是否同意讓那些已入籍的華僑到中國大使館去宣告一下他們愿意放棄中國的國籍。”[19]章漢夫表示此事報告政府研究后答復。

10月15日,外交部指示駐緬甸使館對緬甸華僑脫籍手續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10月25日,駐緬甸使館向外交部提交了《關于緬甸華僑脫籍手續情況的報告》[20](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自1948年至1954年底,根據《緬甸聯邦憲法》、《聯邦公民法》,加入緬籍的華僑有1461 人。 《報告》建議原則上可以同意緬甸提出的要求,“但為防止對方作弊,首先應由其提供一花名冊,內容應包括脫籍者本人的姓名,原籍系中國何省何地,現在緬甸何處居住,何年何月加入緬籍,現在以及其在中國和緬甸的家庭情況等。”

根據駐緬甸使館的報告,1956年3月17日,外交部向周恩來提交了《關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請示》[21](下稱“《請示》”)。《請示》認為“華僑加入緬甸籍,對我完全有利”,因此可答復緬方:“中國政府對那些具有中緬兩國雙重國籍而又自愿參加緬甸聯邦選舉的人,將認為他們自愿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不必事先向中國方面宣告放棄中國籍,但緬方應將他們的人數和名字、住址、職業等通知我方,以便我方知道哪些人已經放棄了中國的國籍。”

《請示》建議:“為了防止緬方利用上述參加選舉者即被認為自愿放棄中國國籍,而將那些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選舉的都算是中國國籍或任意取舍,因此還應向緬方說明,除了已經參加選舉而放棄中國國籍者外,對于其余仍具有中緬兩國國籍的人的國籍問題將由兩國政府在適當的時機進一步協商解決。”

4月初,外交部再次研究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后,向周恩來提交了《關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補充意見》[22](下稱“《補充意見》”)。《補充意見》肯定了《請示》內容,并提出談判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

(1)緬方可能同意我方案,因我方案基本上和吳拉茂的要求一致。

(2)緬方不置可否,將問題拖下去(對我并無害處且我已表示了友好的誠意)。

(3)緬方口頭同意我方案,摸到了我的底,但不同我達成書面協議(公報或照會)。

《補充意見》建議: “無論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我們都應向華僑說明我們的方針,特別是在出現第(2)和第(3)種情況時,更應將我方針政策向華僑交代清楚,使他們不致于一面參加選舉,一面還認為選舉后仍具有雙重國籍。”

由于受視野所限,筆者未能看到周恩來或其他中共高層領導對此《請示》和《補充意見》的批示。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政府并未給予緬甸正式答復。不久以后,緬甸又一次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

5月26日,吳拉茂大使會見外交部副部長袁仲賢。會見中,吳拉茂談到,1955年他已經向章漢夫副部長提出談判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并再次催促中國政府:“本來緬甸政府早就想同中國政府談判解決雙重國籍問題,但當時中國方面希望等中、印(尼)之間的雙重國籍協定簽訂后再同緬甸談判。緬方尊重中國方面的意見,此事遂拖下來。現在緬方愿意同中國立即開始此項談判,相信問題不難解決。因為很多問題在原則上都可采納中、印(尼)雙重國籍條約的原則,例如自愿選擇,只是在一些具體的做法上會有不同。緬甸政府希望知道中國政府是否同意在最近開始此項談判。”[23]

對此,袁仲賢表示將報告政府研究后再作答復。

6月22日,周恩來接見吳拉茂大使。周恩來對推遲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談判做了解釋:“兩年前同吳努談及此問題時曾表示中國擬待與印尼把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解決后再同別國來解決。可是中國、印尼關于雙重國籍的條約已簽訂年余,但印尼國會尚未批準,現已列入印尼國會議程。不久可能會有結果,但在正式批準以前,我們也還得準備印尼方面還有可能提出新的意見。因此我們便等一等看。”周恩來表示: “現在緬甸既提出此問題,我們認為雙方可以就此問題先進行接觸,討論程序問題。但有關中緬雙重國籍的問題目前不宜公布。”[24]

從談話內容看,盡管緬甸再次提出談判要求,周恩來仍然堅持在解決印尼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之后,再解決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但是,沒過多久,周恩來的態度就發生了變化。8月4日下午,周恩來再次接見吳拉茂大使。在談到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時,周恩來表示:“如果緬甸政府愿意現在就開始談判,中國政府將指定姚大使為主要的代表。在中緬之間,這個問題是不復雜的,我們愿意早一點解決。”[25]面對緬甸的再三催促,周恩來決定啟動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談判。

(二)中國希望盡快啟動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談判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開幕。9月20日,中僑委副主任廖承志代表中僑委做了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報告[26]。報告詳細分析了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原因和背景,并總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應遵循的四條原則。廖承志的報告,基本代表了中共決策層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政策,表明中共決策層已經認識到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1956年下半年,中東的埃及戰爭及東歐的波匈事件,“使萬隆會議以來本來已日趨和緩的局勢又緊張起來”, “一些國家,特別是中國周邊的有些鄰國不僅對英、法、蘇等國的做法一概反對,而且由此對新中國強大起來后會不會向外侵略也產生擔心和恐懼。”為“親善四鄰,安定友邦”,中國派出周恩來率領代表團對越南、柬埔寨、印度、緬甸等亞洲國家進行了訪問[27]。在這種背景下,為了減少東南亞國家的疑慮,中國加快了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步伐。

10月9日,周恩來在接見新加坡勞工陣線主席戴維·馬歇爾時,指出了解決新加坡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四點原則,并表示“中國政府將樂于在新加坡取得完全的獨立之后,同新加坡政府經過談判途徑,把以上這些原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28]11月26日,周恩來訪問柬埔寨時對西哈努克表示:“華僑應該同高棉人互相團結,遵守當地法律和制度,尊重當地的風俗和習慣。希望他們盡量加入柬埔寨國籍,為柬埔寨的建設貢獻力量……已經加入柬埔寨籍的中國人,更不應該參加華僑的同鄉會和其它的華僑團體組織。”[29]

12月中旬,周恩來訪問緬甸。18日,周恩來同緬甸總理吳巴瑞進行會談[30]。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周恩來表示:“在政治上,我們的態度是凡是已獲得緬甸選舉權在大選中投票的人都應該算是緬甸公民了,他們就不再有中國國籍了……同樣,如果有些華僑沒有加入緬甸籍而仍然保留中國籍,那么他們就不得參加緬甸的政治活動……中國共產黨在海外不發展黨員,如果要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得回到中國來。”周恩來再次闡明了中國政府不贊成雙重國籍政策的觀點,并采取務實的態度,以是否獲得緬甸選舉權對緬甸華僑身份進行了區分。

對此,吳巴瑞回應說:“許多華僑……愿意加入緬甸籍,為緬甸的國家利益服務。過去我們對他們表示……待與中國政府取得諒解后就可同意他們的要求,并向他們提出加入緬甸籍后就不得再保留中國的國籍。具有雙重國籍是不幸的,我們亦告訴他們如繼續保留中國國籍,就應該在經濟上守法,在政治上不參加駐在國的政治活動。”

從談話內容來看,中緬對華僑雙重國籍的態度基本一致,不存在大的分歧。因此,周恩來向吳巴瑞提出:“我們雙方都同意在仰光談判此問題,可由我們使館和你們外交部談”,并進一步征求意見: “你認為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時機是否已成熟?”吳巴瑞答復稱: “我們現在正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邊界問題解決后,我們就要接著解決華僑問題,我們象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地來解決。”吳巴瑞拒絕了周恩來的請求。

在與吳巴瑞會談后,周恩來參加了緬甸華僑舉行的歡迎大會。周恩來在大會上發表了講話,宣講了中國政府的華僑政策。從周恩來對華僑的講話內容來看,中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并做好準備,來解決緬甸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31]。但是,由于緬方的拒絕,此事遂擱淺下來。

1959年底,印尼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華排華”浪潮,給中國的海外華僑政策帶來了巨大壓力。經過中國政府的外交努力,1960年1月20日,中印(尼)雙方互換《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批準書,標志著條約正式生效。隨著《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的生效,中國政府再次決定啟動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談判。

1月25日,緬甸總理奈溫率代表團訪華。奈溫此次訪華,主要目的是解決邊界問題,并簽訂了《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從現有資料看,中緬雙方在正式會談中并未涉及到華僑雙重國籍問題。1月29日,在送緬甸代表團至機場的途中,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向緬甸外交部長吳千吞昂談到華僑雙重國籍問題[32]。吳千吞昂表示,緬甸并沒有出現像印尼那樣的“反華排華”事件, “在緬甸,我們對于安分守己的華僑是信任的,有的加入緬甸籍的華僑現擔任了中央部門的秘書……我們對在緬華僑的有關問題處理得很慎重。”陳毅再一次表明中國政府的立場:“我們希望華僑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緬籍,使華僑問題成為兩國友好的因素,而不是成為爭執的因素”,并表示中方隨時準備同緬方商談和解決華僑雙重國籍的問題。

2月15日,中國駐緬甸大使李一氓向緬甸外交部長吳千吞昂提出商談華僑雙重國籍問題[33],并“相信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兩國友好的發展。”吳千吞昂則以“這一問題的懸隔……牽扯到修改緬甸憲法”為由,再一次拒絕了中國的請求。

從此以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被無限期擱置起來。

三 中緬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未獲解決的原因分析

總體上講,1954年至1960年間,中緬之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密切,兩國關系得到了較快發展。這一時期,中緬雙方經過多次談判,成功解決了另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邊界問題[34]。與邊界問題相比,中緬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并不算復雜,其談判程序和方案也有章可循。但是,從1954年至1960年,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中緬雙方歷經多次交涉,均未能就此問題展開正式談判。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緬甸政局不穩,政權更替頻繁,難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從1947年至1960年,緬甸政權經歷了“吳努—吳巴瑞—吳努—奈溫—吳努”的多次更迭,導致在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上的政策難以一以貫之。吳努執政初期,雖制訂了一系列限制外僑的政策,但其總體上對外僑持友好的態度,并多次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而吳巴瑞特別是奈溫當政期間,對外僑采取較多限制政策,并對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有所抵觸。例如,1958年11月至1960年2月,奈溫當政期間,加強了對愛國華僑、僑團、僑校、僑報的管制,成批驅逐華僑出境,逮捕了大批華僑商人[35]。

第二,中緬雙方把外交的重點集中于解決邊界問題,影響了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及早解決。邊界問題涉及到領土與主權,屬于國家的核心利益。中緬雙方經過協商,下決心解決邊界問題。由于中緬邊界是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涉及到歷史、法律、民族關系、外交政策、領土與主權等多方面的因素,中緬雙方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致于很難有精力同時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吳巴瑞曾堅持解決邊界問題之后再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

第三,中國政府過度依賴中印(尼)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示范”作用,延誤了解決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時機。印尼是東南亞地區華僑最多的國家,是華僑中擁有雙重國籍身份最多人數的國家,也是華僑問題最復雜的國家。中共決策層的指導原則是“盡快先與華僑人數最多的印度尼西亞談判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取得經驗,再逐一解決與其他有關國家的這個問題”。在與緬甸交涉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始終遵循這一指導原則。遺憾的是,中印(尼)《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簽訂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未被印尼國會批準,也未能生效。吳努當政期間,緬甸政府幾次提出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時,中國政府堅持“擬待與印尼把華僑雙重國籍問題解決后再同別國來解決”的態度,因此錯失了最佳時機。

第四,緬甸統治階級從心理上排斥外僑,不愿過多的外僑加入緬籍。“緬甸是一個外僑特別是僑生和混血僑生眾多的國家,其中除華僑外,還有約150 萬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僑民;外僑經濟實力又相當的雄厚。因此,緬甸統治階級對大量吸收外僑入籍不能不存有很大的顧慮,怕影響緬甸資產階級的經濟特權,對吸收華僑入籍就更慎重,怕入籍的華僑仍然受社會主義中國的影響,并在緬甸人中傳播這種影響。因此,幾年來除有條件地個別地批準一小部分人入籍外,一般地都采取遲遲不批的拖延的政策。”[36]吳巴瑞及奈溫執政期間,緬甸政府對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態度十分消極,不愿就此問題展開談判。

第五,華僑對加入緬籍不積極。據中國外交部分析:“由于華僑在不同程度上存有大國主義情緒和民族優越感,他們一般是看不起緬甸人的,除完全基本上緬化了的混血僑生外,他們從感情上來說,并不愿意當緬甸人或加入緬籍。”緬甸獨立后,外僑在商業活動和職業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這就不能不逼華僑考慮加入緬籍的問題。盡管如此,“多數華僑入籍是為了保存經濟利益的權宜之計”,“已入緬籍的華僑不希望很好地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因為這樣既可以保留華僑的身份,而又可以享受到緬甸公民的權利。”[37]范宏偉教授也指出:“當緬甸的歸化政策對一部分華僑產生壓力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權衡、選擇,入籍最初對其來說是一種謀生和發展的手段而己。”[38]

【注 釋】

[1]參見《外交部領事司整理的關于緬甸華僑國籍問題的情況及初步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510 -09。

[2]范宏偉教授在其論文《二戰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研究》(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 期)和《周恩來與緬甸華僑》 (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 期)中,均涉及到了中緬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交涉。范教授在上述論文中認為緬甸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比較順利得到解決”。

[3]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回憶陳嘉庚》,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第134 頁。

[4]《外交部亞洲司編寫的關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510 -10。

[5]學者程希在其《1954年前后中國解決與印尼“雙重國籍”問題的外交形勢》 (載《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3 期)一文對新中國放棄雙重國籍政策的國際背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

[6]力平等編《周恩來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2008年,第591 頁。

[7] 《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gov.cn/test/2006 -02/23/content_ 208673.htm。

[8]《中國與緬甸兩國政府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交涉和談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510 -07。

[9]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載祝湘輝《山區少數民族與現代緬甸聯邦的建立》附錄,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第250 頁。

[10]同[4]。

[11]參見《外交部亞洲司編寫的關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510 -10。

[12]轉引自陳敦德《將軍大使和雙重國籍問題——黃鎮出使印度尼西亞》,載《海內與海外》1999年第8 期。

[13]同[8]。

[14]同[8]。

[15]《人民日報》,1954年12月13日。

[16]從1954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為第一階段,從1955年3月29日至4月20日為第二階段。

[17]僑務報社輯《僑務政策文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 頁。

[18]同[17],第36 頁。

[19]《關于緬甸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請示及補充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510 -03。

[20]《中國駐緬甸使館關于緬甸華僑脫籍手續情況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00510 -04。

[21]同[19]。

[22]同[19]。

[23]同[8]。

[24]《周恩來總理會見緬甸駐華大使吳拉茂談話紀要》(1956年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0307 -02 (1)。

[25]同[8]。

[26]廖承志文集、傳記編輯辦公室: 《廖承志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0 -309 頁。

[27]參見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 (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665 -1667 頁。

[28]同[17],第46 頁。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726 頁。

[30]同[8]。

[31]《周恩來總理在緬甸仰光華僑歡迎大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05 -01510 -08。

[32]同[8]。

[33]同[8]。

[34]參見馮越《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歷史過程(1954—1961)》,載《南洋問題研究》2014年第3 期。

[35]《駐緬甸大使館關于1960年領事僑務工作總結和1961年工作要點及中國僑務委員會的批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檔案號:118—01398—02。

[36]同[19]。

[37]同[19]。

[38]范宏偉: 《戰后緬華社會政治地位變遷研究》,廈門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第57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www亚洲天堂|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首页| 日本a级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天堂伊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福利|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福利片91|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1毛片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亚洲天堂自拍|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在线观看视频99|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热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第一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不卡在线看|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成人在线亚洲|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高清不卡毛片| 综合网天天|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1|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