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進 尚珩 關琪



【關鍵詞】河北蔚縣;真武廟;壁畫;古建筑;田野調查
【摘 要】自2007年至2014年,筆者經走訪蔚縣境內的622個村莊,發現了63座真武廟遺存,其中有30座殘存壁畫,為研究蔚縣真武廟建筑形制、壁畫流傳、民間信仰等提供了實例。本文對蔚縣真武廟的特點、建制與壁畫進行介紹與研究。
一、真武廟調查
自2007年元宵節至2014年,筆者一共走訪了蔚縣境內的622個村莊,經過調查、查閱相關資料,或老鄉口頭流傳等了解,據不完全統計,曾建有真武廟的村莊有181個,但因自然坍塌與人為損壞,現遺存真武廟63座,其中僅有30座有壁畫[1]。
1.選址
對所調查的181座真武廟的選址情況進行分析,一般多建于城堡或村莊北部。有城堡的村莊,真武廟多位于城堡北部,其中位于北墻之廟臺上的有118座例,位于北門頂的有2座例,位于北門外甕城內或北門外高臺之上的有5座例,建于北墻內側的有14座例,建于堡內的有16座例,建于西墻上的有1座例;沒有城堡的村莊中(包括山區或深溝中的村莊),真武廟位于村北臺地上的有17座例;其他情況的有8座例。
2.建制
規模較大城堡中的真武廟,多由一組建筑群組成二進院落(封二,1)。從山門到正殿,其地勢逐漸抬升,建筑一般包括山門、前殿、配殿、踏步、廟臺、二道門、鐘亭、鼓亭與正殿(北極宮),個別還建有耳房等附屬建筑,正殿建于堡墻的廟臺之上。少數真武廟對面還配有戲樓。
真武廟的第一進院多建于堡墻內側,四周建院墻,正面開院門,一般為隨墻門,硬山頂;一進院內如果建有過殿,過殿內一般供奉觀音、關帝或地藏等神
真武廟正殿,也稱北極宮,其建筑風格,除縣城真武廟外,多具清中期以后的本地民居風格。除了真武廟建筑起脊更加高大,其梁架、檁、椽、挑檐木、梁托等木構的應用與民居十分相似。正殿以面闊單間者居多,硬山頂,少數較大的真武廟面闊三間或“坐二破三”(圖一)。經調查63座真武廟,正殿中單間33座,三間20座,坐二破三[2]9座,五間1座。
除硬山頂外,脊頂稍有不同的有3座,即縣城真武廟正殿為后歇山頂接前卷棚抱廈,蔚州鎮北樊莊村為后硬山頂接前卷棚(圖二),下宮村鄉蘇邵堡村的為上下二層結構(圖三)。
3.石碑遺存
共發現了12通真武廟重修碑記與1處壁畫題記(表一),碑文中很少有提及始創時間的,僅有代王城鎮石家莊村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重修碑記載了該村真武廟始創于明正德十年(1515),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蔚縣境內明確記載始創時間的真武廟碑記。
4.毀損原因
根據調查了解,蔚縣真武廟主要毀于20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大多是因人為拆毀、年久失修與火災等原因。毀于1940年代末期的,主要集中于下宮村鄉、宋家莊鎮、南楊莊鄉等大南山北側一帶,其主要原因是戰爭時期因修建防御工事需要而被拆毀;毀于1960年代的,主要是“破四舊”與“文革”時期的人為破壞。還有一部分真武廟,是因為年久失修或火災而坍塌。
二、地域特點
目前,對北方長城周邊民間真武廟研究者主要有比利時的賀登崧(Willem A.Grootaers)與遼寧省的劉謙。賀登崧于1947年至1948年間,對山西大同和河北萬全縣、宣化(原屬察哈爾)進行了民俗和方言調查,共調查了348個村莊和169座真武廟,并于1952年發表了《真武神志——察哈爾鄉土傳統的流變》[3]。上世紀80年代初,劉謙對遼東鎮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在《明遼東鎮長城及防御考》[4] 一書中對遼東地區的真武廟保存現狀進行了綜述分析。2014年,筆者對陜北地區的明代延綏鎮防御體系進行了考察,并對這一地區真武廟的遺存情況進行了調查。遼東、宣府、大同與延綏是明代長城九邊中的四鎮,從東部彼此相連一直至西部,蔚縣位居其中,因而通過賀登崧在60多年前的田野調查、劉謙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考察以及筆者對陜北地區調查與蔚縣真武廟考察之間的橫向比較,可以歸納出蔚縣的一些地域特點。
1.具有地域特色的稱謂
在山西大同和河北萬全縣、宣化地區,“真武大帝的廟宇一般稱為真武廟,在大同稱為真王廟”[5]。在遼東地區,“在堡城內設上帝廟,但有的稱作‘九天上帝圣母廟,有的稱作‘上帝行宮,有的稱作‘玄天上帝廟等,雖名稱不一,但供奉的皆是北方之神”[6]。經筆者對延綏鎮明代36堡遺存真武廟的調查,這一地區多稱之為上帝廟或祖師廟。
經查閱方志、碑文或與老鄉交流得知,蔚縣境內對真武廟也有多種稱謂,志書與碑文中多稱之為真武廟或玄帝廟(宮)或玄天上帝廟,老鄉俗稱為真王廟。由此看來,真王廟這一俗稱在宣府與大同地區較為流行。
2.民間真武信仰的流行時間
賀登崧認為,在山西大同和河北萬全縣、宣化地區,“盡管在一些碑銘中,講到有建于十四世紀初的廟宇,但從現存情況來看,這里最早的真武廟始創于十五世紀”[7]。在遼東與榆林地區,關于真武廟的碑文記載,多見于明代大規模興建長城防御體系的時期,即集中在成化至萬歷這一段時間。
在蔚縣,除了州城內真武廟可以確認為建于明早期外,有碑文記載的比較早的是創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的石家莊村真武廟,與山西大同和河北萬全縣、宣化地區真武廟的始創時間相接近。這也說明蔚縣民間的真武信仰,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才逐漸開始普及的。
3.分布情況
賀登崧在山西大同和河北萬全縣、宣化地區調查了348個村莊,其中在169個村莊發現真武廟:“這些村莊中真武廟的分布地如下:山西大同140個村莊,52座真武廟;察哈爾萬全縣93個村莊,57座真武廟;察哈爾宣化縣115個村莊,43座真武廟,還有17座真武廟建在宣化縣城中。粗略算來,約兩個村莊就有一座真武廟?!辈⒅赋觯骸坝捎谛藿ǔ菈退切枰^高昂的費用,所以在不足50戶的小村莊中,很少發現建有真武廟?!盵8]在遼東地區的各個城堡,不論是衛城,還是所城、堡城、驛站,都應該建有真武廟,甚至在一些大的村鎮也出現了真武廟,區別只在于規模大小、形制有所不同罷了[9]。筆者通過對陜北地區調查了解,明代延綏鎮36堡內,皆建有真武廟,而周邊的鄉村中則鮮見真武廟。
經對蔚縣已走訪的622個村莊的不完全統計,建有城堡的371個村莊中,發現建有真武廟的164個,占到44%;未建城堡的251個村莊中,建有真武廟的只有17個,僅占7%。由此可見,真武廟在蔚縣主要集中于建有城堡的村莊中,而未建城堡的村莊或山區中,建真武廟的比例很低。這一分布特點,與周邊的大同與宣化是一致的,也正如賀登崧認為的,主要原因是村莊小、財力不足所致。
通過以上比較可知,蔚縣民間真武信仰具有一些地域特點,筆者認為,這與蔚縣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明清時期特殊的行政與軍事所屬等是有關聯的。
1.戰亂時期護佑平安
真武,古稱玄武,最早是北方的星宿神,是四象崇拜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太上老君的侍衛神,唐代為北極紫微大帝手下的大將,北宋被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又升格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代由于太祖與太宗極力推崇,成為明朝的護國神,其信仰也隨之遍及全國,成為在民間影響廣泛的神祗之一。由于真武屬北方的星宿神,因此真武大帝又被稱之為北方戰神[10]。
蔚縣,明代時為蔚州,“東屏五臺,北枕桑干,中帶壺流,連倒馬、紫荊之關,縣藩其外。地雖彈丸,亦鎖鑰重地,朝廷之形勝邑也”[11]。由于蔚縣地處塞外與京津、河北腹地的中間地帶,屬“鎖鑰重地”,是明代中原人民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區域之一。
明代的蔚州曾被分為行政與軍事兩套系統,行政上隸屬于山西大同府蔚州,軍事上隸屬于宣府鎮萬全都司蔚州衛。為了確保鄉民安全,大同府在境內營建了大量的州堡;為了進行有效的屯兵防御,宣府鎮在境內營建了大量的屯(軍)堡。據統計,正德年間記載的蔚州堡寨有53座[12],皆為州堡或屯堡,這些堡子主要還是圍繞軍事目的而營建的,因此多少帶有一些官建的性質。大量州堡與屯堡的出現,使受到明廷推崇的北方戰神真武大帝的信仰在蔚縣官堡中逐漸興盛,在精神層面上護佑著一方鄉民與戍兵的平安。
2.和平時期鎮火防水
羅德胤認為:“真武大帝司職北方,北方五行屬水,因此真武也是管水的天神,用管水的天神坐鎮城堡,可以防止水災和火災?!?[13]蔚縣處于北方干旱地區,境內多條河流卻又時常泛濫,鎮火防水就顯得相當重要。
3.從官方向民間擴散
張士尊認為:明代遼東地區“在一些大的村鎮中,真武廟的修建都是民間自發的,是出于一種宗教信仰,而不是響應某種號召,或屈服于某種勢力的被迫行為,這與城堡中真武廟的修建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見,真武信仰應是先從各級政府或軍方進行祭祀的,而后才逐漸被民眾所接受”[14]。遼東地區真武信仰的這一流行特點,在蔚縣也得到了反映。
“土木之變”后,隨著明朝實力的逐漸衰落,除了繼續興建一些帶有官方性質的州堡與屯堡外,蔚州村民為了自保,還修建了大量的小堡(當地老鄉稱之為小寨),“家自為謀,人自為利,故有一村數堡,一堡數家”[15]。從石家莊村發現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碑文中可以得知,正德年間已有與遼東鎮城堡相似的在堡內創建真武廟的情況,但由于此時鄉民自建的小堡多為自保,應該說這個時期真武信仰在民間并不普及。
自“隆慶議和”后,隨著北邊戰事的息寧,邊貿交易逐漸繁榮,曾是軍事重地的蔚州迎來了和平發展時期,逐漸成為商賈通道和貿易集散中心。經過明末清初短暫的戰亂,至康乾盛世,蔚縣再次迎來穩定的發展機遇。
隨著蔚縣社會的日益升平,村民開始重修因戰亂或自然坍塌而損壞的城堡,根據遺存下來的堡門匾記載,大多數城堡在清康乾時期進行過修繕。而在重修城堡的同時,為了滿足鄉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創建或重修了大量各類寺廟,這從寺廟遺存的碑文上也可以得到證實。此時鄉民們希望能繼續得到真武大帝的護佑,其信仰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與深化,真武廟重建或創建也進入了高潮。
4.漸居城堡北墻之巔
據此筆者認為,在蔚縣大規模重修城堡并修建真武廟時,為了凸顯北方戰神真武大帝的神威與鎮火防水的需要,鄉民開始擴建北墻上原有的馬面,使其成為高大寬闊的廟臺,并將這位北方戰神之廟移建于北墻的廟臺之上。在南留莊鎮小飲馬泉村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重修玄帝廟序》碑文與南留莊鎮水西堡村的同治七年(1868)的《重修南北廟方臺碑記》中,皆提到了對廟臺的擴建或包磚。從遺存的廟臺包磚的形制上,也可看出這些青磚都是清代修繕時所包砌的。
三、壁畫初探
蔚縣所遺存的寺觀皆有壁畫,真武廟也不例外。上個世紀中期,蔚縣的真武廟多被改作過他用,如倉庫、學校等,壁畫被所貼報紙、所刷白灰漿覆蓋。如今雖有部分恢復其功能或騰空,但將墻壁報紙或白灰洗去,露出底下壁畫的,還屬少數,因此壁畫保存較好的所占比例較少,較完整的更是鮮見。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只有30座真武廟北極宮內壁殘存有壁畫,保存比較好的有:涌泉莊鄉北方城真武廟北極宮壁畫、柏樹鄉王家莊南堡真武廟北極宮壁畫、下宮村鄉蘇邵堡真武廟北極宮壁畫、宋家莊鎮王良莊真武廟東山墻壁畫等。
1.涌泉莊鄉北方城真武廟北極宮壁畫
該廟位于北方城村堡北墻廟臺上,正殿北極宮位于廟臺北側,坐北面南,面闊三間。壁畫繪于東、西次間兩側正壁與兩側山墻的內壁。
東、西次間兩側正壁各繪有6位御前將官(封三,1、2)。
兩側山墻壁畫:東、西內墻壁畫均為四排六列(圖四),各24幅,共48幅,只有1幅壁畫的榜題文字漫漶不清。
東壁壁畫(主神像的左側)為:
第一排:烏鴉
第二排:太子離朝綱、文武來餞行、樵夫來引路、太子遇獵人、天官賜神劍、指劍成玉河。
第三排:北門逢僧人、西門逢死者、南門遇病人、東門遇老翁、太子演武廳、太子入學堂。
第四排:白象來投胎、夜夢騰日月、降生玉真人、五龍吐神水、姨母養育子、皇帝來
西壁壁畫(主神像的右側)為:
第一排:周桃來歸降、收鄧忠辛環、溫良馬善服、武當接玉旨、修蓋真武殿、威嚴北極宮。
第二排:大戰龜蛇將、收下七星旗、天神賜玉印、捧圣上天堂、斬殺諷魔女、□□□□□。
第三排:威武氣來侵、井滿能自溢、舍身養鷹雄、鐵杵磨繡針、心肝凈沐浴、太白賜金甲。
第四排:財帛若浮云、色不纏身體、酒不迷真性、三更伴虎眠、神龜獻天書、猿猴獻仙桃。
2.柏樹鄉王家莊南堡真武廟北極宮壁畫
該廟位于堡北門外臺地上。正殿北極宮坐北面南,面闊三間。東壁壁畫基本完整,為四排八列(圖五),共32幅;西壁因北部殘塌,保存了南部的六列半,有24幅完整;后墻殘塌,只有西部殘存,共有3列12幅。
保存較好的東壁壁畫,從北至南為:
第一排:左□降生、金盆沐浴、引見君王、國母養育、太子游園、太子習文、太子習武、三清點化。
第二排:毛山打座、二虎引路、遠離皇宮、出宮商□、送出皇宮、辭別國母、辭別君王、太子罵妃。
第三排:白鶴同伴、仙人獻果、糜鹿來參、比丘□□、神人說法、摩王奉送、橋夫問信、國舅參見。
第四排:比丘說法、猿猴獻寶、割肉□鷹、舍身□虎、糜鹿送路、仙人指路、上清顯化、國舅面朝。
3.壁畫內容初探
蔚縣真武廟北極宮的壁畫繪于正壁與兩側山墻內壁,其畫面規模、畫中人物大小與殿之規模相關。由于歷史傳統、地域差異等原因,壁畫內容顯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即便是同一表現形式也存在不同粉本上的區別。
1. 北極宮正壁壁畫
一般繪真武大帝像,兩側是周公與桃花女,或加上護法四大元帥,或加上六位或八位御前將官,個別的還有持扇侍從或持令旗小將等,如下宮村鄉蘇邵堡真武廟北極宮壁畫(封二,2),真武身材魁梧高大,圓臉而留著稀疏的胡須,披發跣足,身著瀝粉貼金之武士甲胄,右手持劍,左手握袍,腳踩相纏的龜蛇,與《集說詮真》中記載的“元始命玉皇上帝降詔,賜玄帝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16]形象是一致的。分立于真武兩側的有周公與桃花女,還有馬天君、趙公明、溫瓊與關公護法四元帥。馬元帥手持金槍或劍,趙元帥手持鐵鞭或寶珠,關元帥手持青龍偃月刀,溫元帥手執玉環。
規模比較大的真武廟,正壁兩側次間繪御前將官或六丁與六甲。如上面所介紹的涌泉莊鄉北方城村真武廟北極宮正壁,兩側次間各繪六位御前將官;又如代王城鎮石家莊村真武廟正壁,兩側次間繪有六丁與六甲。
2. 北極宮兩側山墻壁畫
山墻的壁畫表現形式靈活多樣,粉本也不盡相同。經過對現存壁畫分析,其主要內容有以下三種。
(1)繪御前將官,以縣城、曹疃西堡、張南堡村、呂家莊村南堡、小飲馬泉村等為典型,共遺存8例。其御前將官的數量有5位、6位或7位不等,以元帥與天君為主,與正壁中的御前將官是一類。這其中榜題最為完整的為曹疃西堡真武廟壁畫,兩側山墻各繪有5位御前將官,東壁從北至南分別是:先天一張天君、混元龐天君、左雷大魔茍天君、正乙靈官馬元帥、地祗主令溫元帥;西壁從北至南分別是:天醫五□□、洞神劉天君、右雷□□□天君、黑虎玄壇趙元帥、神霄伏魔劉元帥。
(2)繪真武靈應與真武本生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進行展現。根據山墻面積與單幅面積等因素,排列與畫幅不盡相同。在上下分布上,有2排、3排或4排的;在前后分布上,從3列一直到9列皆有。單壁最多的是白后堡的4排9列共36幅,單壁最少的是下宮村鄉蘇邵堡的3排3列共9幅。每幅畫之間的分隔方式有采用直線條的,也有以山水云霧作分隔的。
連環畫的形式一共遺存17例,其中保存較好的除了上面介紹的涌泉莊鄉北方城和柏樹鄉王家莊南堡壁畫外,還有代王城鎮富家堡北堡、下宮村鄉蘇邵堡、白樂鎮白樂五村等。此類壁畫皆是通過真武形象和服飾的變化來塑造真武神話,即真武由托胎降生—太子生涯—辭親志道—潛心修道—接受考驗—伏魔降妖、威鎮北方。前三個階段,即托胎降生、太子生涯、辭親志道是代表真武“凡”的階段;后三個階段,即潛心修道、接受考驗、伏魔降妖、威鎮北方則代表真武入“圣”的階段,整個壁畫反映了真武脫凡入圣的曲折漸變過程。
(3)以宮殿為中心,四周環繞真武靈應與真武本生故事的有宋家莊鎮王良莊村的1例。其正殿兩側山墻內壁壁畫以中間宮殿為核心,宮殿內繪有著黑袍的真武大帝與周公、桃花女、六位將官、四位護法元帥等,宮殿四周各環繞8幅真武修行與靈應的故事,但未留有榜題(封三,3)。
四、結 語
1.蔚縣的真武廟建筑形制、民間真武信仰與同處北方長城九邊的其他地區相比,有其地域特點,即民間俗稱真王廟、明末清初開始大規模在民間普及、鄉村建真武廟比例高、規模相對較小等等。
2.真武廟北極宮的壁畫,單體數量遺存較多,表現形式多樣,正壁壁畫以真武大帝、周公與桃花女、護法四大元帥為主,山墻壁畫以真武靈應與真武本生以及御前將官為主,對研究真武信仰在北方民間流行的特點,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攝影:程長進、尚珩
[1]①一個自然村算一個村莊,一個自然村有多座城堡算多個村莊。②此為不完全數據,僅依據已走訪調查的村莊。③現今的蔚縣縣域與明清時不完全一致。明清時,現今蔚縣的陽眷鄉全境和陳家洼鄉北部部分村莊屬陽原縣,北水泉鎮北部、吉家莊鎮北部部分村莊屬宣化縣,而山西廣靈東部部分村莊屬蔚縣。因縣域變遷所占村堡較少,本文統計時沒有考慮縣域變遷這一因素。
[2]老鄉將實為面闊二間,但采用梁架破為三間的構造法,稱之為“坐二破三”。
[3][5][7][8]比利時· 賀登崧(Willem A.Grootaers)著,鄧慶平譯:《真武神志——察哈爾鄉土傳統的流變》,《歷史人類學學刊》2006年2期.
[4][6][9] 劉謙:《明遼東鎮長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肖海明:《真武圖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
[11]清·李衛撰:《蔚縣志》,乾隆二年(1737)刻本。
[12]明·張欽纂修,許殿璽點校:《大同府志》,大同地方志辦公室印,1987年。
[13]羅德胤:《蔚縣古堡》,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14]張士尊:《明代遼東真武廟修建與真武信仰》,《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3期。
[15]明·尹耕:《鄉約》,載《叢書集成初編》第3227冊,中華書局影印,1985年。
[16]清· 黃伯祿,斐默氏輯:《集說詮真》第1冊,上海慈母堂藏版。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