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慈軍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1999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學校要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弘揚民族文化”。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接著提出實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戰略,要求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又提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方針。可見,加強國家文化建設,完善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己成為我國時代的最強音。
中華武術承載著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崇揚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追求理想人格和倡導修養踐履,是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寶貴財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學校是中華武術教育的重要場域,武術進學校從1914年開始(徐一冰在《整頓全國學校體育》教育部文中,建議將武術列為高等小學、中學、師范學校的正課),到現在己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程。在國家實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戰略,完善中華優秀文化教育之際,學校武術教育應在新形勢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盡獻綿薄。
從調查可以看出,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普遍認為:武術的課程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體驗與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愛國主義注意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95.3%,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9.5%,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0.2%;自強不息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94.5%,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7.6%,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5.3%;厚德載物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92.6%,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9.0%,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7.5%;天人和諧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91.6%,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8.5%,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3.6%;舍生取義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91.1%,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7.7%,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6.8%;以德服人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87.5%,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5.5%,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4.6%;中庸之道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86.3%,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4.1%,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只占12.6%俠義精神,認為武術教學非常有助于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學生占83.3%,認為有助于的學生占86.3%,而認為一般的學生占15.6%。以上是貴州省、湖南省十所高校,1000份調查問卷里面關于傳統文化精神與武術教學互動關聯性調查排名前八的結果,說明武術的教學與之高度相關,可以有很好的相互促進作用。

圖1 武術文化與教學(1)

圖2 武術文化與教學(2)
中華武術的學術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時代的巫術舞蹈,并由此開始逐步涵攝、概括和積淀了從先秦諸子一直到宋明理學,以及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匯、沖突、融合的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與中國的釋家玄儒、政治倫理、兵農醫藝等相互聯系,互相作用,共同組成絢麗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習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1]”是中國儒家倫理型文化和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在武術中的體現。有人認為,武術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技擊,更在于武德。不同的歷史時期,武術的各門派都訂有崇尚的武德規范和標準,并以此來約束和調整習武者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古時各個流派對習武授德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如少林寺戒約中說:“傳授門徒宜慎重選擇,如確系樸厚忠義之士,始可以技術相傳[2]”。武當派的戒律中有“十傳十不傳”,規定凡犯奸、盜、邪、淫、賭者都屬違反戒律。這些嚴格的武規、武戒,將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在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一種世代相傳,被人們推崇、認可的尚武崇德的思想觀念和傳統,這是中華武術的民族特色和優良傳統。培育傳統武德中所具有的尊師重道、講禮守信、重義輕財、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道德情操,這是習練武術的真諦,古人又把它稱之為“道”。
內外合一的整體運動觀與追求內壯外強的健身價值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點。所謂“內”,指內在的心志活動和氣息運行;所謂“外”,指人體外部形態的活動。“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武術各門各派練功的基本準則。如太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依據天人相類,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武術十分強調主觀(內)順應客觀(外),人體運動順應天體變化,借助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來提高鍛煉效果。古人擇奇觀莊嚴之處或山林茂盛之地、或房屋潔凈之區去練武、或按不同季節、時辰練習不同的功法,都是天人合一、主觀順應客觀在練功方法上的體現。同時,習武者借用陰陽學說闡述武術練習中一系列陰陽對應的概念和練功方法,發展豐富了武術的拳技拳理。如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剛柔相濟、虛實結合等,成為各派武功練習的共同要求。而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開先合、欲起先伏、攻中寓防、防中有攻的技法要求,則是古代陰陽學說在武術技法練習中的具體運用。因此,學習和了解武術的傳統文化理論基礎,對于正確掌握武術的練習方法和要求,理解武術運動的規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在套路演練中,武術技擊性的本質特點更多的是借助形體藝術和動作編排技巧來表現動作的攻防含義。因此,在傳統審美意識的影響下,武術既講究手、眼、身、步形體動作規范,又注重精、氣、神傳意,強調練習者的意象思維主觀“體悟”,進一步發展到對動作演練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節奏及風格的追求,形成了武術“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及審美特征。武術的氣、韻、意、神等概念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范疇基本一致。在觀物取象的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下,傳統武術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各種景象或動物的不同姿態比喻武術動作,以形喻勢,如“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步賽粘”等“八法”和“十二型”?!芭惭垭S手走”、“形神合一”的要求可以表現武術動作的意向,體現出具有特色的含蓄、深邃的內在美。要表現出這些內在美,光有形似不行必須認識和領悟中國傳統文化,自覺地加強這方面的武術修養,才可以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不少人初練武術,總感覺沒有那點武術味兒,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對這種“神似”的理解和把握。
經過上千年的歷練與發展,武術形成了一種內容極其豐富、形式多種多樣、門類眾多且極具中國傳統哲學堅實思想基礎的武術文化。因此,其發展就更有生命力,其內涵也就遠遠超出了武術技能本身。武術既是具有數千年發展史而長久不衰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又是包含著倫理學、宗教學、中醫學、哲學、軍事學、教育、美育等學科精華的傳統文化。所以,不能把武術看成是簡單的競技體育,應當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一種具有多種內涵的教育課題。
武術和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表現在: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他可以為中國文化的順利傳承提供一種有效途徑和模式。我們必須承認,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途徑和方式,武術僅是眾多途經和方式中的一種,但由于武術在傳承其文化精神的過程中,從來都是順乎人性、因勢利導,這就與硬性灌輸的做法及其效果大相徑庭,使中小學生既感到新奇有趣,又切身體會樂在其中,從而積極參與且欣然接受,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它更能夠引起中小學生的興趣,能夠讓中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武術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傳承的任務。如今,國家重視武術的學習與推廣,這對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民族精神的培育,身體的全面健康發育,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列寧曾經精辟地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固定下來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3]。”首先,它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凝結、積淀起來的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這種感情集中表現為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表現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勇于為之獻身的高尚的思想品格。其次,愛國主義又是基本的政治、道德和人生價值規范。它強調祖國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倡導一種報效祖國、為祖國獻身的精神。第三,愛國主義還是一種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效國之行相統一的社會實踐行為??傊瑦蹏髁x是激情和理性的結合。
自強不息是指中華民族具有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知難而進的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先哲們通過觀察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的思想,其意為:天體運行,剛健不息,周而復始,人應該效法于天,自強不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鬃拥摹耙匀蕿榧喝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墨子的“非命尚力”,“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老子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等等都強調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重要價值。
自強不息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面對困難的環境,更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做到勤奮努力、堅忍不拔、頑強拼搏。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辦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作也。”自強不息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自信自勝。它要求人應該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堅定的自信心和高度的自覺性,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稱霸于諸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推翻了洋人“中國是貧油國”的論斷,使國家在急需能源的時候鉆出了石油;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以頑強的毅力,不斷攻克科技難關,成功地培植出雜交水稻,被西方人稱為“東方魔稻”。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本質要求[5]。
“厚德載物”一語出自于“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坤大象》)一句話。這一段文字是六十四卦的第二卦《坤》卦的“大象”的卦辭?!昂竦螺d物”句中的“德”,就是專指“道德”而言的?!暗赖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標志。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油踔啤罚┻@里的“義”,不是指別的什么東西,而是專指“道德”說的。在荀子看來,人和水、火、草、木、禽、獸相區別的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所以人“最為天下貴”。道德、德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當一個人完全喪失了德性,根本不講道德,也就無異于野獸了。所謂“載物”的“物”,不僅是專指萬物而言,而且首先是指一切人而言?!叭恕迸c“物”可以聯用,稱之為“人物”。
關于“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老子有過很深刻的論述。他說;“上德若谷”(《道德經》第四十一章)。這里講的“上德”,也就是“厚德”。上德或厚德之所以像“川谷”,是因為“川谷”地勢低下,容量也就大了;“川谷之于江?!保ā兜赖陆洝返谌拢敖K阅転榘俟韧跽摺保ā兜赖陆洝返诹拢?。老子進一步認為,有了包容或寬容的精神,就會派生出坦然大公,有了大公無私就會全面公正,即“容乃公,公乃全”(《道德經》第十六章)。
“天人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是中國古代基本的宇宙觀。“天”、“人”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兩個基本范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兩個范疇是有著多重涵義的。“天”的涵義可以歸結為兩種;一是自然之天,一是神靈之天。在商周時期,一種和巫術結合在一起的原始宗教,把“天”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神,即“天帝”、“上帝”。“天”是主宰宇宙的至上神,決定自然界的一切變化。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二者彼此相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老子說“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體現了重視生命價值,兼愛宇宙萬物,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文化傳統。
(1)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武術充分吸取了傳統文化的營養來自我完善,具有鮮明的文化印記,又因為武術自成體系,別具一格,因此更加有助于學習者在體驗武術的同時更加形象具體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2)武術的文化內涵包括:崇尚武德,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等充分吸取了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論,形成了一套武術人規范自身行為,提升自身素質與生活品質的特定生活與行為方式。
(3)通過調查問卷的發放與統計發現,學生認為武術最能傳達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排在前八位的是: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和諧、舍生取義、以德服人、中庸之道、俠義精神等。
(1)在進行傳統文化具體精神詮釋的時候充分挖掘利用利用武術名家和歷史題材變抽象為具體,比如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等事跡。
(2)改革武術課的教學理念,提倡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提倡“一綱多本”的宏觀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和積極性,鼓勵和倡導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教材為本地域的學生服務。
(3)加強武術教材內容的改革。教材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工具與載體。目前不少武術教材陳舊,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不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武術課程的教材要與時俱進,體現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充實武術文化內涵,突出武術文化傳統精華,切實使武術教學成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展示鮮明民族特色的技術技能的通道與平臺。
(4)武術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如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和諧、舍生取義、以德服人、中庸之道、俠義精神等都能夠在武術中得到體現,因此應該靈活應用,找到教學的契合點。
[1]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趙昌毅.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發展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11-13.
[3]劉景堂.論中國武術文化在高校體育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5(8):25-27.
[4]韓子鵬.論高校武術教學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1(30):42-46.
[5]劉 ?。畡撔陆逃诟咝N湫g教學過程中的培養[J].搏擊· 武術科學,2008(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