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其遠
(蕪湖市第一中學高二(21)班 安徽 蕪湖 241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煙草行業的控制和居民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人群吸煙量已經有所下降,但是青少年的吸煙行為卻越來普遍,吸煙人群呈年輕化趨勢,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受外界影響,是嘗試吸煙、飲酒等危險行為的高發時期,吸煙行為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多不良影響[1-2]。因此,對青少年的吸煙心理和吸煙行為進行研究,對青少年的吸煙行為進行更好的預測和控制有重要的意義。
蕪湖市4 所學校1423 名學生,包括出初一至初三,高中一至高三,其中男女比例2:1。
于2014 年12 月-2015 年2 月對蕪湖市的4 所學校在的12 個班級中的采取隨機分層的抽樣方法,抽取1423 名同學作為樣本。最終完成48個班級1423 名同學的問卷填寫工作。
此次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吸煙行為特征,周邊人群吸煙情況,對待吸煙的態度
女生的吸煙比例為1.23%,,男生的吸煙比例為4.67%,男生吸煙率高出女生3.44%;高中生吸煙群體占比5.12%,初中生吸煙群體占比1.34%,前者比后者高出3.78%。吸煙行為的調查數據見表1。

表1 學生吸煙行為狀況(%)(P <0.01)
以對是否贊同吸煙的程度進行量化評分,分數依次上升,即1 -8 分,分數越高即表示反對吸煙的程度越高。對待吸煙態度認知調查數據見表2。

表2 對待吸煙的態度
根據Pearson 的秩相關性分析可知,相關系數為-0.112,P <0.01,也就是對待吸煙的態度于吸煙行為呈輕微的正相關關系;通過方差分析可知,在吸煙態度上男生分數顯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對吸煙的認識不夠,傾向于嘗試吸煙。所以,應該側重對于男生控煙教育。
父母對子女吸煙行為影響調查見表3。

表3 父母對吸煙行為的影響(P <0.05)
同伴吸煙對自己吸煙行為的影響調查見表4。

表4 周圍同伴對吸煙行為的影響(P <0.05)
根據表3 和表4 可知,家庭幸福水平對青少年吸煙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和周圍同伴是否吸煙也對青少年的吸煙行為產生較大影響。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蕪湖市青少年的吸煙率是3.12%。從吸煙的性別來看,男生明顯高于女生,因此在對青少年的控煙中更注重對男生的引導;從吸煙的年級層次的來看,在由初中向高中過渡的關鍵階段中學生的吸煙比例是不斷上升的,青少年缺乏對吸煙行為的正確認知,這是導致青少年吸煙行為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加大控煙宣傳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力度。從青少年的吸煙頻率的來看,青少年的吸煙行為一般僅限于嘗試,可見在這一時期進行干預是十分必要的[3]。
學校的良好引導,進行有效的控煙宣傳這對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的吸煙行為具有重要意義[4]。學校應加大對吸煙危害的宣傳力度,對吸煙的青少年及時進行疏導溝通和糾正,避免學生養成吸煙的惡習。學校應加強培育學生拒煙能力,及時發現學生的吸煙行為,對其進行吸煙行為的控制,將學校的吸煙健康教育落到實處[5]。
和諧的生活環境也是預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煙行為的有效方式[6]。通過本次調查表明,家庭是青少年獲得煙的第一途徑,家庭關系是否和諧、父母是否吸煙與青少年是否吸煙都有顯著地統計學意義,家庭關系融洽的青少年吸煙率遠遠低于家庭關系不融洽的青少年吸煙率。因此,父母應做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降低吸煙行為形成的概率,決不能讓家庭成為青少年獲取煙的渠道。
青少年人群缺乏對吸煙行為的正確認知,其的吸煙行為具有模仿性和從眾性。青少年處于心智上不成熟的發育時期,有對新鮮事物有著天然的模仿屬性,同伴之間特別是關系好的同伴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影響力,同伴是青少年吸煙行為的重要發起者和參與者[7]。因此,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引導青少年跟同伴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讓他們共同對吸煙行為說"不"。
[1]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2006 年" 吸煙與健康" 報告[EB].http://www.cash-prc.com,2007 -05 -25.
[2]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 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67 -83.
[3] Suan EF.Roger consumption and expenditures for underage drinking and adult excessive drinking[J].JAMA,2003,(289):989 -995.
[4] 周振明,孫松屏.社會心理學概論[M].第一版.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74.
[5] 周勇,董奇.青少年吸煙越軌行為發生預測模型的實證研究[J].犯罪與改造研究,2005,(4):3 -9.
[6] 徐越,張新衛,郭俊香,等.浙江省初中學生嘗試吸煙行為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 )8 :5 -7
[7] 郭倩,李燕.初一學生吸煙行為及與社會心理因素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1999,15(2):2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