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不對稱結構和本體性安全視角下的中緬關系:依賴與偏離

2015-03-30 03:10:15孔建勛包廣將
東南亞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結構

孔建勛 包廣將

(貴州大學東盟研究院 貴陽550025;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200433)

引言

自2010年以來,緬甸國內政治改革及其對中緬關系的影響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概括起來有兩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持樂觀態度。持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緬甸改革仍面臨諸多困難,中國仍是緬甸最可靠的支持者,而且中緬經濟合作基礎牢固,友好關系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盡管緬甸改革后兩國關系面臨一些新挑戰,但總體上仍保持特殊關系。具體來說,一些學者認為緬甸改革主要面臨國家認同、宗教爭端與潛在的憲法危機三方面的制約,因而仍需要中國的支持。而在與緬甸發展友好關系方面,中國具有一定優勢①參見肖克《緬甸改革的難點、走勢與對華影響》,《東南亞研究》2013年第1 期;劉新生:《緬甸大變革及其對中緬關系的影響》,《東南亞縱橫》2013年第1 期。。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在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以下簡稱“民地武”)沖突問題上一直秉持“三不”政策,還明確反對西方國家對緬甸的制裁,因而緬甸改革后中緬關系的大局不會有太大變化②參見馬燕冰《緬甸局勢及其發展趨勢》,《亞非縱橫》2009年第5 期。。在緬甸國內,人民院議長吳瑞曼也曾強調:“緬甸與美國的關系改善,并沒有理由相信緬甸與中國的關系會惡化。”因此有理由相信中緬關系不會有實質的變化③參見張云飛《這里的一切都在改變:一個中國記者眼中的“新緬甸”》,《國際先驅導報》2011年12月5日。。另一種觀點則持懷疑態度,認為緬甸改革后將不再向中國“一邊倒”,而是走“大國平衡”之路,因而緬甸改革增加了中緬關系的變數,前景堪憂。例如有國內學者從吳努時期的“積極中立主義”、奈溫期間的“消極中立主義”到新軍人政府執政后期逐步平衡中國的緬甸外交演化中得出緬甸改革后將走向“大國平衡”的結論④參見劉務《緬甸獨立后外交政策的演變與中緬關系的發展》,《當代亞太》2010年第1 期;謝士法、邢紅梅:《緬甸的平衡外交及其對中緬關系的影響》,《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年第4 期。。還有學者從民地武、緬甸自身發展需求及平衡西方勢力等角度論述了中緬關系的弱化趨向⑤參見蘇曉暉《緬甸“民地武”問題對中緬關系的影響》,《當代世界》2013年第4 期;曾慶豪:《略論新世紀中緬關系發展及其趨勢》,《東南亞之窗》2013年第2 期。。

總之,樂觀者強調大選后緬甸對中國的依賴性,而懷疑者則基于傳統現實主義的立場,認為緬甸將利用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在大國之間實施平衡戰略,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倚重中國⑥N.Ganesan,“Myanmar-China Relations:Interolocking Interests but Independent Output”,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12,April 2011,pp.95 -111.。值得深思的是,樂觀者依然擔憂中緬關系可能面臨的風險,而懷疑論者也看到了緬甸依賴中國的一面。換言之,無論持哪一種觀點的學者,都注意到了對立面的存在。正如中國緬甸問題專家李晨陽教授指出的,“中國在緬甸的對外關系中一枝獨秀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多元化外交并不會撼動中國在緬甸外交中的重要地位”[1]。其他學者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中緬關系和兩國合作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但與此同時,中緬關系的大局并未因此改變”[2]。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了緬甸改革后對中國既依賴又偏離的傾向呢?很明顯,僅從緬甸國內政治轉型、中緬關系和緬甸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或者大國在緬甸的競爭等單一視角是難以解釋這種傾向的。本文試圖借助沃馬克的不對稱結構理論和吉登斯的本體性安全論,對中緬關系作一深入的分析。

一 不對稱結構和本體性安全視野下的中緬關系

美國政治學教授布蘭特利·沃馬克(Brantly Womack)在其不對稱結構(Asymmetric Structure)理論中提出,在國與國的雙邊關系中,如果存在實力上的巨大差異,那么這種差異將導致兩國在心理層面上的不對稱結構,強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弱國的高度警覺和放大檢視,即使是強國的正常行為也極易被弱國理解成為關乎其國家領土主權的大是大非問題,而強國則往往容易忽視弱國的這種關切,由此引發弱國在行為上的過度反應,最終惡化兩國不對稱的結構關系[3]。可以說,沃馬克將權力結構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解釋路徑打破了傳統上基于權力、利益的現實主義解釋。他的解釋可以簡化為:“以A 國和B 國為例,在A 與B的權力結構關系中,A 比B 的權力大,對B 而言,A 的一舉一動涉及B 的切身利益,因而B 更有理由關注A;而對A 而言,B 的行為不會動搖A 的根本利益,A 更關注的是能夠影響其切身利益的大國,因此,A 忽視了B,而B 過分關注A。A 的一舉一動就讓B 誤解為決定其生死存亡的大事,從而引發B的過激行為并最終導致雙方沖突的爆發。”[4]

然而,在沃馬克的“權力不對稱——心理認知分歧——兩國走向沖突”的邏輯論證中,如果中介變量“心理認知分歧”可以通過兩國間的互動原則或制度形式得以彌合,那么依然可以維持良好的關系。而通過維護不對稱權力結構關系中弱國的本體性安全,可以實現對兩國心理認知分歧的彌合。

“本體性安全” (Ontological Security)這個社會學概念最早由安東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提出。按吉登斯的界定,本體性安全是指“大多數人對其自我認同之連續性以及對他們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強調“這是一種對人與物的可靠性感受”[5]。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將這一概念引入國際關系研究中,并總結了國家追求本體性安全的基本模式。他認為國家是具有社會動機的行為體,除了物質生存,也追求以“社會存在”為特征的本體性安全[6]。這種本體性安全與國際關系理論中現實主義學派所論述的安全不同,現實主義者所描述的主要是一種軍事安全、人身安全、國家存亡安全,而本體性安全則更加強調國家作為個體集合而成的心理上的體驗。本體性不僅關注物質安全,而且注重國家的精神安全,關注國家的心理、情感、社會建構等非物質因素。它與現實主義者強調的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發展安全等物質性安全并不沖突,因為物質性安全是本體性安全的基本載體。然而,國家本體性安全危機產生的原因并不像導致物質性安全危機那樣直接地表現為兵臨城下、軍事沖突或者軍事威懾等,而是表現在對自身落后的認知、受他國的鄙視、不被他國承認或者尊重等方面可能引起的本體性危機意識。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的存在形式,國家的本體性能動意識只有在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中才能獲得或體現。因而,我們可以將國家的本體性安全理解為一國在國際互動中對外部世界的可靠性感受的一種體驗。它作為一種心理體驗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隨著國際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內部心理投射作用的相互聯動而時刻處于調適之中,具有變動性。

同樣,對緬甸而言,其本體性安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一樣的內涵和外延。它是緬甸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外部國際環境變化的一種可靠性體驗。緬甸的本體性安全在朝貢體系時期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對緬甸民族和文化體系的追求,在殖民體系時期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對國家獨立自主的追求,而二戰以來則更多地表現為對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追求以及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地位的努力。

就中緬關系而言,兩國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的強化或弱化成為緬甸對外部可靠性體驗,即本體性安全的重要依托。這種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不對稱不等于不平等。在不對稱的結構關系中依然可以維持平等互利的關系,甚至弱國所獲得利益會高于強國,或者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部優勢①例如,在朝貢體系結構中,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大多屬于不對稱結構關系。然而就這種不對稱的雙邊關系而言,周邊國家通過朝貢的方式所獲得的利益往往高于中國從中所獲得的利益。。正如吉登斯所闡述的那樣: “權力意味著行動者在社會互動的具體情境中形成的自主與依附的關系,而且所有的依附形式都存在某些資源,這使得臣屬者也可以借助這些資源來影響支配者的活動。”[7]其次,相鄰的地緣關系是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的基礎。地緣上的相鄰才使得中緬不對稱的結構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并讓各種不對稱關系得以發揮作用,好比中國與古巴存在綜合實力上的懸殊卻由于地緣上的隔離而不屬于不對稱結構。第三,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離不開兩國之間保持暢通的互動和聯系。例如,三次英緬戰爭后,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介入阻滯了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的互動進程,中緬不對稱的宗藩關系被權力政治切斷。第四,兩國綜合國力顯著差距是中緬不對稱關系結構的核心,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不會說中國與俄羅斯,或者越南與泰國是不對稱關系。在這些特征的相互作用下,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會出現強化或弱化的變動,進而引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波動。

那么緬甸的本體性安全與這種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就不對稱結構中的弱國而言,與一個比自身強大得多的國家維持不對稱結構的關系不僅可以獲得許多經濟實惠、政治利益與合法性認同等好處,而且可以在國際政治競爭中得到庇護,維護本國國家安全,因而中緬不對稱關系是緬甸對中國產生依賴性的基礎。然而,弱國與強國維持不對稱關系也存在風險,大國沙文主義、大國霸權主義等往往會損害弱國的國家利益和自主性。為此,不對稱結構關系也是弱國偏離強國的因素。可見,兩者之間既非正相關,也非負相關。換句話說,不對稱結構對緬甸本體性安全的影響本身具有雙重性。處于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強國既可以成為弱國本體性安全的提供者,也可以成為其威脅者。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的弱化或強化并不必然導致緬甸對中國的依賴性或離心力的增強或減少,關鍵是看在這種不對稱權力關系互動中是否能有效維護弱國的本體性安全。

中緬不對稱結構關系對緬甸來說既能保障,也能損害其本體性安全,正是這種雙重影響決定了中緬關系的格局。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下文將分別從緬甸對中國的依賴與偏離兩個方面來分析不對稱結構對緬甸本體性安全的影響。

二 不對稱結構關系下緬甸對中國的依賴性

一方面,中緬不對稱關系權力結構能引起緬甸對中國產生依賴性,這突出地表現在以“宗藩關系”為基礎的朝貢體系時期和在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政治保障的二戰后的中緬關系。中緬不對稱結構關系在朝貢體系時期就以宗藩關系的形式確立下來。自緬甸融入朝貢體系①從緬甸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歷史上緬甸的幾個王朝并沒有加入朝貢體系,雙方的使節往來僅僅是基于平等和獨立國家間的友好交往。參見Giovanni Andornino,“The Nature and Linkages of China's Tributary System und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orking Paper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History Network,No.21/06.后,每逢國力盛強之時便仿照中國的“中心—邊緣”天下觀組建起以緬族為中心的小規模朝貢體系。正如王賡武教授指出的那樣,在東南亞各國的國王當中,沒有一個人曾經想過創建一種國家平等機制。不同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各種優越觀在同一歷史時期有并存的現象[8]。譬如1752年雍籍牙王朝建立后,便力圖恢復以往緬甸與其北部地區之間的宗藩關系。但是緬甸的北上與清朝通過改土歸流進行的南下政策相沖突,最終雙方爆發了幾次嚴重的沖突。這也從反面說明,緬甸不以朝貢的方式加入與清朝的不對稱結構關系,是難以獲得本體性安全的。而每當面臨外來勢力威脅,尤其是在與泰國發生沖突或面臨英國殖民入侵時,緬甸又寄望于借中緬不對稱的宗藩關系來維護自身的本體性安全。18 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已“從純粹貿易組織變到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使得緬甸不僅遭遇到經濟上的威脅,而且也受到嚴重的政治奴役的威脅”[9]。在此背景下,緬甸竭力確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對此史料有明確的記載:“五十四年(1789年),孟云遣使賀(乾隆帝)八旬萬壽,乞賜封,又請開關禁以通商旅,帝皆從之,封為緬甸國王,賜赦書、印令,……定十年一貢。”[10]清緬宗藩關系作為不對稱的雙邊關系,成了保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機制。這種體系從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有效地滿足了緬甸的本體性安全需求。

當19 世紀英國相繼發動三次英緬戰爭以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中緬不對稱的宗藩關系和相鄰的地緣關系被權力政治所隔絕,中緬關系中得以保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機制被沖散,緬甸的本體性安全在弱肉強食的權力關系中消失殆盡。這表明中國實力的下降使得中緬不對稱的結構基礎減弱,同時也使緬甸對中國的依賴性降至最低。

1948年緬甸獨立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中緬之間的不對稱結構關系得以重新確立。冷戰期間,美蘇之間建立排他性的政治軍事組織,從而嚴重威脅著各國的獨立與安全。緬甸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兩極格局對本國的沖擊,力圖走不結盟的中立主義道路。正如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努所言:“我們所處的(國際)形勢要求我們走一條獨立的、不與任何國家集團結盟的路線……這是一條最合適緬甸聯邦的路線。”[11]然而,一方面由于冷戰期間勢均力敵的兩極格局嚴重擠占了第三世界國家獨立自主的空間,另一方面緬甸只是東南亞一個較為落后的國家,因而并不像印尼那樣能在獨立的基礎上宣稱走一條真正獨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12]。后來,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緬甸維護獨立自主的國家戰略不謀而合,于是兩國通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重新進入不對稱的結構關系中。這種關系成為緬甸維護其中立主義政策和本體性安全的依托,也成為緬甸對中國產生依賴的結構限制。1971年中緬關系的正常化消除了雙邊分裂的后遺癥,重新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雙邊關系的原則。此后雙方都盡可能照顧對方的心理感受,尤其是中方盡量避免刺激緬甸的本體性安全,使緬甸減少對中國干涉其內政的疑慮;而緬甸則試圖讓中國放心,表示它不會成為蘇、美包圍和遏制中國的棋子。正如奈溫所說:“我們從不允許任何國家在緬甸建立旨在對其他國家特別是我們的鄰國進行敵對行動的基地。今后我們也不會這樣做。”[13]因而重新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使之成為雙方互動的規則,這對保障緬甸的本體性安全至關重要。

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先是與美國等國家實現關系緩和并打開了外交局面,國際政治地位顯著提升,至70年代末開始步入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最終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緬甸則長期政局不穩,經濟發展乏力,外交封閉,社會與民族矛盾尖銳。至奈溫執政末期,僵硬的計劃經濟政策使緬甸經濟陷入嚴峻的困境。1987年,奈溫自覺頓悟并提出:“為了適應時代要求,必須進行改革。”[14]但由于被新軍人奪取政權,改革胎死腹中。中緬的反差一方面在客觀上凸顯了兩國不對稱的結構關系,另一方面也強化了緬甸對中國的依賴性,中國為緬甸提供的本體性安全保障涵蓋經濟、政治、外交等領域,從而使中緬不對稱結構關系日益成熟,并不斷強化了緬甸對中國的依賴。

可見,盡管朝貢體系時期中國作為東亞國際秩序的主導者,與緬甸之間形成鮮明的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且緬甸獨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功,使兩國間的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日趨強化,但是“宗藩關系”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較好地維護了不對稱關系權力下緬甸的本體性安全,這使緬甸對中國產生了較為緊密的依賴性。

三 中緬不對稱結構關系與緬甸的離心傾向

另一方面,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的強化并不必然導致緬甸對中國的依賴,如果維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保障機制缺乏,這種權力關系結構同樣會激起緬甸對中國的離心傾向。

從中緬關系的互動過程來看,在緬甸的本體性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階段,也是緬甸對中國離心傾向最強烈的時期。緬甸自獨立起就帶有強烈的本體性和對中國的防范意識。1948年緬甸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從作為被英國統治的客體轉換為掌握自身命運的主體。正如緬甸1948年《獨立宣言》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希望全世界都能聽到,緬甸聯邦已經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宣言。”[15]對緬甸而言,其強烈的本體性安全意識集中體現在消除殖民主義印記和維護民族文化,致力于發展民族經濟以及追求真正獨立自主的地位。獨立后的緬甸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雙邊關系,它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但最初也并沒有積極與中國發展關系,直到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緬甸后,才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它的戒心。這恰恰說明緬甸搶先承認中國是出于對其本體性安全的擔憂。正如吳努所言,周恩來的解釋初步消除了緬方“對中國持有的恐懼的相當一部分”[16],之后,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全面展開,緬甸也成為20 世紀50、60年代中國對外關系格局中扮演特殊角色的國家之一①這種特殊的角色主要體現在“仰光走廊”。由于20 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1956年中緬航線開通,中國“主要是通過北京—伊爾庫茨克和昆明—仰光兩條國際航線,同世界各地相通”。參見姚峻《中國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324 頁。。直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立為兩國外交基本原則后,兩國關系才步入正軌。

進入20 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懷疑中國政府支持緬共的反政府活動,緬甸政府擔心中國對緬甸的革命輸出,破壞了維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政治基礎。盡管中國沒有派出軍隊,沒有顛覆其政權,也沒有輸出革命,但中國這個時期的外交理念在政治領域使緬甸陷入嚴重的本體性安全危機,激起緬甸強烈的離心傾向,中緬關系一度走向破裂。20 世紀70年代后,由于中美建交帶來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普遍改善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功,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緬之間的不對稱結構關系突出地表現在對方在各自對外關系格局中的不同地位。中國的外交格局打開后,與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的外交關系上升。因而,美國、歐洲、日本以及蘇聯等大國引起了中國外交的高度關切,而緬甸因長期陷于內亂,其外交局面非常閉塞和狹小,導致兩國的不對稱結構關系進一步突出。緬甸在中國對外關系格局中的地位明顯下降,而中國依舊是緬甸對外關系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外交對象。總之,兩國不對稱關系結構進一步強化。

自1988年新軍人執政以來,緬甸對中國依賴性的增強主要源于西方國家對緬甸的制裁,而兩國不對稱結構關系中對緬甸本體性安全的保障機制依然薄弱。中國對緬甸本體性安全的威脅主要源于如下方面:

首先,緬甸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引起的本體性安全危機。在國際經濟競爭日趨劇烈的背景下,控制自然資源常常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種斗爭在現代國際社會變得更加緊張。而作為控制自然的科學技術,事實上已成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進行生存斗爭的武器。因此,科學技術(包括建設水電站的技術、高鐵技術、網絡技術等等)對自然的控制,間接地變成了對人的控制,而被間接控制的人或國家的本體性安全則被這種間接控制所抑制,因而一國對損害自身主體安全的企業、國家等行為體的活動勢必反感。這也就是在注重經濟利益的同時要注重賦予相關主體足夠的本體性安全。有學者評論道: “由于對自然的技術控制而加劇的沖突又陷入追求新的技術以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政治控制。加劇了的斗爭使人與人更加拼命地彼此反對并要求采取能夠忍受越來越大的斗爭壓力的方法。”[17]

其次,中國對緬甸現代性建設進程的影響。進入21 世紀以來,緬甸軍人政府試圖在民地武、宗教爭端等棘手問題以及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制度以及政治民主化等方面進行改革,但收效甚微。緬甸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形象以及政權的根基和合法性等方面在其他東南亞國家面前相形見絀。在這種對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認知基礎上,緬甸產生了強烈的本體性安全危機。因而,當前的緬甸改革是它通過實現現代化國家轉型、內部政治民主改革和融入國際社會的方式來增強本體性安全的必然選擇,只不過吳登盛推進速度太快,以致令人眼花繚亂,連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z)也打趣道:“改革推進得如此迅速,以致著名的緬甸問題專家也不能確定是什么促成了改革。”[18]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緬甸改革具有很強的本體性安全意識,并非完全迫于西方壓力所做的粉飾性改革。因此,由緬甸改革引起的中緬關系變動也必須基于這一邏輯。也就是說,緬甸改革后的中緬關系是親是疏,是遠是近,還得看中緬不對稱的結構關系是否能滿足作為弱國的緬甸對其本體性安全的需求。如果沒有足夠的本體性安全保障,它將會擴大外交范圍以阻止中緬不對稱關系向依賴關系演化[19]。

結語

隨著合作、開放逐步成為各國的主導價值理念以及各國國際互動能力的增強,不對稱結構深刻影響著國與國的互動進程。對于當前的緬甸來說,由于毗鄰的地緣關系、不平衡的綜合國力以及日益增多的聯系渠道,無論是出于規避安全風險的考量還是出于現代化轉型的需求,中國都是緬甸難以繞開的互動對象,而在這種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下影響緬甸對中國依賴與偏離的關鍵變量在于緬甸對自身本體性安全的關切。回顧中緬60 多年的雙邊關系史,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950年到1962年初,正值緬甸議會民主制時期。這一時期中緬之間由于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充分保障了緬甸獨立自主的地位和作為弱國的緬甸的本體性安全,因而兩國間的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中的強國即中國并沒有成為緬甸本體性安全的威脅者。這使兩國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第二個時期為1962年到1988年的奈溫式社會主義綱領黨時期。這一時期緬方認為中國支持緬共,破壞了維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保障機制,處于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中的強國即中國成為沖擊緬甸本體性安全最直接的威脅者,兩國關系走向破裂。第三個時期是從1988年底至2010年的軍人政權時期。這一時期在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封鎖和制裁的情況下,處于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下的強國即中國因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僅沒有成為不對稱結構中弱國本體性安全的沖擊者,反而成為了其本體性安全的保護者,這使兩國關系得到全面深入的發展。然而,在經濟依賴以及緬甸民族、國家等現代性建設進程中維護緬甸本體性安全的保障機制依舊薄弱。從這三個歷史時期的互動進程可以看出:如果不對稱權力關系的互動能有效維護緬甸的本體性安全,那么它對中國的依賴性趨于增強;相反,如果這種互動有損于緬甸本體性安全或缺乏保障機制,那么它對中國的偏離傾向趨于增強。因而,當前政治改革后的緬甸對中國既存在明顯的依賴性,又存在離心趨勢,這也是對中緬不對稱權力關系結構下緬甸本體性安全需求的最佳注解。

【注 釋】

[1]李晨陽:《2010年大選之后的中緬關系:挑戰與前景》,《和平與發展》2012年第2 期。

[2]蘇曉暉: 《緬甸“民地武”問題對中緬關系的影響》,《當代世界》2013年第4 期。

[3]Brantly Womack,China and Vietnam: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15 -20.

[4]Brantly Womack,“Asymmetry and Systemic Misperception:The Cases of China,Vietnam and Cambodia during the 1970s”,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26,No.2,June,2003,pp.91 -118.轉引自柳思思《身份認知與不對稱沖突》,《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2 期。

[5]〈英〉安東尼·吉登斯著,劉東、黃平譯《現代性的后果》,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80 頁。

[6]Jack Snyder,“The State and Violence”,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0,Vol.8,No.1,pp.287 -289.轉引自李格琴《國際政治本體性安全理論的建構與爭論》,《國外社會科學》2010年第6 期。

[7]〈英〉安東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78 頁。

[8]Wang Gungwu,“Early M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A Background Essay”,in John K.Fairbank,ed.,The Chinese World Ord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60.轉引自任曉《論東亞“共生體系”原理》,《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7 期。

[9]何瑜、張波:《清代中緬宗藩關系述論》,《江海學刊》2007年第2 期。

[10]《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中華書局,1977年,第14680 頁。

[11]Josef Silverstein,Burma:Military Rule and the Politics of Stagnat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p.168.

[12]Robert H.Taylor,The State in Burm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7,pp.261 -263.

[13]梁英明、梁志明等:《東南亞近現代史》,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765 頁。

[14]同上,第535 頁。

[15]熊華源:《周恩來初登世界舞臺》,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 頁。

[16]《吳奈溫總統的講話》,《新華社新聞稿》1975年11月12日。轉引自范宏偉《愈合的中緬關系:1972—1988年》,《南洋問題研究》2009年第3 期。

[17]〈加〉威廉·萊斯著,岳長齡、李建華譯《自然的控制》,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140 -141 頁。

[18]Joseph E.Stiglitz,“Unconventional Economic Wisdom:Burma's Turn”,The Edge Malaysia,May 12,2012.

[19] N.Ganesan,“Myanmar-China Relations:Interolocking Interests but Independent Output”,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12,April 2011,p.100.

猜你喜歡
結構
DNA結構的發現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循環結構謹防“死循環”
論《日出》的結構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的重建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1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天天色综网| 999精品视频在线| 综合五月天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激情乱人伦| 毛片久久久|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第二页| 熟女视频91| jizz国产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日本影院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99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91亚洲精选|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免费无遮挡AV|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亚洲床戏一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www|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无码电影|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福利免费|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69av在线|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综合色88|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秋霞国产在线|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一级毛片网|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