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欽 王 勤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商貿系 廈門361008;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廈門361005)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直接投資在地理格局上呈現日益集中的態勢,國際生產體系中不同部門的地理集中特征也越發明顯。而導致國際直接投資區域集中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在東盟,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集群迅速發展,并成為各國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
隨著東盟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東盟各國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逐步顯現,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已頗具規模。這些產業集群的共同特征十分明顯,它們都是建立在當地經濟特區或工業園區的基礎上,而且大多以跨國公司為主導??鐕緦|盟國家在地理區域上的集聚投資,促進了各國電子產業集群、石化產業集群、汽車產業集群、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見表1)。

表1 東盟各國重要的產業集群
印尼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西爪哇省,該省有29 個工業區,包括電子、醫藥、皮革、食品加工、紡織、家具、手工藝品、油氣、石油化工等。巴淡島上規模最大的行業是電子信息業,許多著名跨國公司在此投資設廠。印尼的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在西爪哇省和雅加達,日本汽車巨頭建立了獨資或合資的組裝生產線,大部分零配件生產也已本地化。印尼紡織企業集中分布于西爪哇、中爪哇及雅加達周邊,不少是日資、臺資企業。印尼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加里曼丹省、南蘇拉威西省、中蘇拉威西省和巴布亞省等地。
馬來西亞電子電器產業是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該產業主要集中在多媒體走廊區域、檳城(Penang)和馬六甲一帶地區,是目前國內發展最成熟的產業集群之一。馬來西亞的汽車工業一直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主要集中在丹戎 (Tanjung)、馬林(Malim)、北干(Pekan)和檳城這些零部件供應商比較聚集的地方。伊斯干達發展區(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以油質化工和信息產業為主,著重建立國際商貿及服務中心;北部經濟走廊特區以發展農業和改善農民生活為目標,鼓勵本地企業及小業主參與投資與合作;東海岸經濟特區主導項目集中在石油、天然氣和制造業。
菲律賓的產業地理分布較集中,如大馬尼拉(Metro Manila)的信息業和金融服務業,內湖(Laguna)的電子、汽車和機器零件制造業,棉蘭老島 (Mindanao Island)的農業加工業,宿務(Cebu)的家具,甲米地(Cavite)的電子、半導體產業,以及布拉坎(Bulacan)的珠寶產業等。菲律賓的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大馬尼拉、內湖和甲米地等三個地區。大馬尼拉有70 個工業區,其中的58 個都趨向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電子產業集群區主要集中在內湖、甲米地、打拉(Tarlac)、宿務和碧瑤(Baguio),主要由跨國公司生產經營。
在工業化進程中,新加坡一直將電子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新加坡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芯片和磁盤驅動器生產基地。同時,新加坡積極推進石化工業的發展,實施建設“化工島”計劃,大力引進大型跨國企業,興建裕廊化工島,構建從石油精煉到生產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的連續生產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包括煉油、石油化工(乙烯、化纖)、特殊化工等產品供應的基地。近年來,政府推動生物醫藥工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國內制造業的另一大支柱產業,世界頂尖的十大制藥公司也先后聚集在新加坡的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和大士生物醫藥園投資。2012年,新加坡生物醫藥業首次超越電子業成為制造業最大的行業。
汽車產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之一,泰國汽車生產組裝廠大部分來自于歐、美、日國家的投資,主要分布在第一區和第二區的曼谷、北欖府(Samut Prakan)、巴呑他尼府 (Pathum Thani)、大城府(Ayutthaya)、羅勇府(Rayong)、北柳府(Chachoengsao)、春武里府 (Chon Buri)和龍仔厝府(Samut Sakhon)[1]。同時,泰國國內有1000 多家汽車零配件廠,這些零配件廠也大多分布在組裝廠附近。泰國紡織服裝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已形成上、中、下游產業及集散業務網絡,全國共有4500 多家工廠,覆蓋了從纖維到成衣生產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主要分布在曼谷及周圍區域[2]。
越南是新興的紡織服裝生產與出口國家,目前共有4000 多家紡織服裝企業,胡志明市周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越南紡織服裝集團已著手在胡志明市建設紡織服裝原輔料經營中心,以解決原輔料主要依靠進口的問題。該中心將匯集至少500 家國內外紡織服裝原輔料供應商,這將進一步改善行業整體的供應鏈體系[3]。另外越南紡織協會提出,將在胡志明市和河內市成立時裝經營和設計中心,以提升產業鏈的附加值。
東盟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與跨國公司在當地的投資密切相關,多數的產業集群以跨國公司為主導??鐕镜耐顿Y推動了東盟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東盟產業集聚現象又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跨國公司在東盟的投資呈現出產業與地理空間集聚的雙重特征。
東盟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受惠于跨國公司的投資。跨國公司對東盟的投資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集聚特征,當某個跨國公司由于受東盟國家自然資源、勞動力成本或政府政策等因素的誘導而率先把一些組裝與裝配環節安排在東盟國家,其同行業的競爭者一般也會將投資定位于先行進入者的同一區位,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后續投資行為。以東盟硬盤驅動器(HDD)產業為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1981年美國蘋果電腦率先在新加坡投資,接著是Tandon 磁碟、微周邊 (Microperipheral)、邁拓(Maxtor)和希捷公司,刺激了更多的美國企業相繼在新加坡進行組件裝配和最終裝配活動。美國跨國公司的舉動帶動了日本跨國公司對東盟的投資,到了20 世紀90年代,日本幾乎所有的主要HDD生產商都逐漸將其制造裝配環節轉移到東盟地區[4]。
與此同時,為了維持價值鏈關系,在跨國公司投資東盟國家初期,其原有的母國供應商或配套企業往往隨著進入東盟國家,進行“群居生存”投資,從而在特定區域內形成了具有前后向價值鏈關系的外資企業集聚。如20 世紀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式介質設計制造商科瑪格(Komag),以及主要為硬盤驅動器產品開發制造記錄磁頭的全球最大企業Read -Rite 等,緊隨投資東盟的美國HDD跨國公司在東盟投資設廠[5]。萊克里 (Lecler)2002年對泰國的豐田公司和三菱公司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跨國汽車制造商選擇新的生產地點的策略會影響到它的供應商的選址,供應商會在汽車制造商的同一地區重新設廠或建立新的工廠。20 世紀90年代,這兩家公司在東部地區優惠政策以及港口便利條件吸引下,都把新工廠建立在泰國的東海岸地區,兩家公司的投資吸引了眾多的供應商也進駐到東部地區的工業區內[6]。
跨國公司在特定區域的集聚同樣對東盟國家本地企業產生極大誘惑力。為分享集聚的好處,當地一些企業也會進駐到跨國公司的集聚區來尋找跨國公司的外包定單,而跨國公司出于節約成本的目的,也希望將簡單的配套環節分包給當地企業。例如,豐田汽車泰國公司(TMT)供應鏈上的二到四級供應商企業大約有1500 家,其中主要是泰國企業,公司的目標是在東盟實行汽車自由化時實現100%當地采購[7]。至此,跨國公司投資的產業競爭和關聯效應使東盟國家特定區域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包括上述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新加坡的煉油工業和生物醫藥、泰國和印尼的汽車工業等。
隨著東盟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從最初注重東盟國家的生產要素條件到開始重視東盟集聚經濟對其決策的影響。早期日本汽車制造商為了避開關稅壁壘和降低生產成本把組裝生產環節設在泰國,隨后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和初始投資,日本國內的整裝廠配套企業也在其附近投資設廠。20 世紀70、80年代,受泰國國產化政策的影響和為了更好地服務整車廠,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掀起了對泰國投資的兩次高潮。20 世紀90年代后,日、美、歐著名的汽車制造商大舉投資東盟國家的汽車工業,由于泰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高度集中,產品質量高且制造成本低,許多跨國汽車制造商開始從汽車零部件到整車生產都轉移到泰國,使之成為東盟最大的汽車生產與出口基地[8]。2003年8月豐田汽車公司在泰國建立了第四個國外研發中心,這是該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泰國被選為豐田亞洲研發中心坐落的地點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原因之一是泰國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使當地聚集了眾多的熟練勞動力[9]。
1999年泰國發展研究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發現,跨國公司和泰國本地企業決定在東部地區投資的主要原因是東部工業區的投資激勵、高質量的運輸和公共設施,其次是因為在工業區內投資比較靠近顧客和供應商。尼篷(Nipon)等2007年也對泰國東部的汽車廠商也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在工業區內投資的最重要原因是由于工業區內良好的公共設施服務、便利的運輸條件以及鄰近顧客[10]。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公共設施、運輸、靠近顧客和供應商是影響泰國汽車公司選擇投資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泰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工業區的汽車產業集聚現象剛好可以為其它后來的投資者提供這些方面的便利,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的投資,使泰國擁有東盟地區最大規模的汽車組裝能力和零部件生產能力,能提供本地貨車裝配所需80%的零部件和客車裝配所需60%的零部件[11]。
在東盟,新加坡裕廊石化產業集群、馬來西亞檳城電子產業集群和泰國汽車產業集群最具有代表性,它們的發展離不開跨國公司投資的身影,而產業集群本身的競爭優勢又吸引了跨國公司更多的投資,跨國公司與東盟產業集群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
新加坡石油化學工業始于20 世紀70 -80年代,當時有包括新加坡石油化學公司在內的八大石化公司,這八大石化公司主要由外國跨國公司所主導。其中,新加坡石油化學公司生產上游的乙烯與丙烯,而其他七家石化公司則生產下游的衍生石化材料,從此新加坡的石化產業集群開始形成。
20 世紀90年代,新加坡實施建設“化工島”計劃,大力引進大型跨國企業落戶裕廊化工島,帶動相關行業的其他企業跟進。1990年,美國杜邦公司(Dupont)宣布在裕廊島設立尼龍綜合廠,孚寶轉運站(Ommeren Terminals)馬上到薩克拉島(Sakra)設點。它們的舉動引起了許多其它跨國公司如巴斯夫(BASF)、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三井化學(Mitsui Chemicals)、殼牌(Shell)和住友化學(Sumitomo Chemical)等歐、美、日石化廠商的紛紛進駐。許多第三方服務企業和當地下游行業也隨之進入裕廊島,提供公用工程、倉儲、終端設施、維修等服務,由此裕廊島逐漸形成了一個由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石化產業集群。
在新加坡的“化工島”計劃下,裕廊島石化產業集群內上下游產品齊全,并產出許多衍生產品,成為一個由跨國公司所主導的石化產品供應基地。目前,已建成辛醇(伊士曼公司)、乙炔(塞拉尼斯公司)、苯乙烯 (殼牌)、苯酚 (三井化學)、乙烯(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化學群”。裕廊島石化產業在發展之初主要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學品生產,后來大多投資于下游領域,尤其是特種化學品生產,島上已擁有完善的石化上下游產業生產一體化能力[12]。經過多年的發展,裕廊島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石油化工產業集群,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煉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產中心之一。
有“東方硅谷”之稱的檳城電子業并不是由一個單一的大型工業園區所構成,而是由多個自由貿易區、工業園區組成,檳城地區主要分為檳島與威省大陸兩個工業區帶。雖然檳城的電子工業集群最初是由政府創辦的,但是其發展主要依靠跨國公司在當地的投資設廠[13]。
1970年檳城政府開始獎勵出口導向的電子業來投資,外資享有諸多優惠措施。馬來西亞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就設在檳城的峇六拜 (Bayan Lepas),跨國公司由于受到自由貿易區優惠政策的吸引而在檳城地區建立起裝配工廠。這一階段投資的廠商以美國半導體廠商為主,轉移到檳城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后段封裝環節。
20 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馬來西亞的投資迅速擴大,帶動更多國際電子零部件廠商到檳城投資。在檳城的外國投資中,日本以消費性電子投資為主,新加坡以電子資訊投資為主,臺灣以消費性電子和資訊電子投資為主,其他歐美國際廠商多以半導體元件和微處理器的組裝為主。這一時期跨國公司主要把電子產業的制造和裝配環節轉移到檳城,以進一步降低其營運成本。雖然亞洲金融危機對檳城的電子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危機過后檳城的電子業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許多跨國公司甚至在危機期間依然增加對檳城的投資,檳城電子業發展重心開始向半導體、資訊電子和數碼電子方向發展,產業集聚現象越發明顯。2005年1月,檳城成為馬來西亞巴生港以外第一個被授予“多媒體超級走廊電子城”地位的州。檳城多媒體超級走廊電子城的推介吸引了更多的國內外投資,并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14]。
從檳城電子產業集群發展的軌跡來看,跨國公司對檳城電子業的投資,是沿著產業價值鏈的兩端向上延伸的,由最初半導體的封裝、加工組裝等低端環節向中間產品、關鍵零部件的生產等中端環節,甚至向銷售、研發等高端環節的延伸??梢哉f,跨國公司的投資促進了檳城電子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15]。
泰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始于20 世紀60年代,經過40 多年的發展,泰國已成為東盟汽車制造中心和最大的汽車市場,2012年躋身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之列。目前,在泰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汽車產業集群。泰國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日、美、歐跨國汽車制造商的投資是分不開的。
20 世紀60年代,以日本汽車制造商為主的跨國公司開始在泰國投資汽車的組裝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曼谷及其鄰近的中部地區的工業區內,并且這些跨國公司的供應商也在附近設廠。至此,泰國汽車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但當時規模還很小。
隨著泰國國內汽車需求猛增,泰國出臺了一系列汽車業的投資促進措施,吸引了更多國際知名汽車制造商來投資設廠,并紛紛擴大規模。泰國政府在北部和東部地區設立了工業區,并實行有差別的稅收激勵措施,因而許多汽車制造商和汽車零部件廠商也紛紛到北部和東部地區投資設廠。日本汽車廠商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春武里府,而歐美汽車制造商如通用(GM)和寶馬(BMW)以及隨后跟進的歐美零部件供應商如威神(Viston)、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奇(TRW)和德納(Dana)主要集中在羅勇府的東海岸工業區。由于毗鄰中部地區汽車產業集群(特別是曼谷和北欖府),東部地區的汽車產業集群開始形成,并集中在春武里府和羅勇府[16]。
由于汽車產業是一個典型的加工組裝產業,零部件與整車企業之間的投資關聯度十分緊密,汽車產業的聚集特征推動了泰國相關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目前,泰國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97%以上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廠商集中在這兩個地區的曼谷、春武里府、羅勇府、北欖府、北柳府、大城府和龍仔厝府,形成了泰國的“汽車產業帶”[17]。
跨國公司與東盟產業集群互動發展,推動了東盟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帶動了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助于當地企業獲得跨國公司先進技術溢出的好處。但是,東盟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且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競爭力仍然較低。
首先,跨國公司與產業集群的互動推動了東盟產業結構的調整??鐕九c東盟產業集群的互動,使得各國的產業結構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調整。近年來,東盟主要國家制造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地位日益下降,而新興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并成為一些國家制造業的主導或支柱工業。例如,在馬來西亞電子行業,跨國公司在馬來西亞電子產業的投資是沿著產業價值鏈的兩端向上提升的,其電子產品出口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不斷得到提高。馬來西亞檳城和巴生港電子產業集群區內的許多跨國公司起初以最終產品的裝配起步,后逐步向價值含量更高的產品發展。例如,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就是從簡單的半導體裝配開始,目前已發展到復雜的電子自動交換器;摩托羅拉公司早期從事混合電路裝配,后來逐步開始生產新型集成電路、手提電腦,產品技術密集度不斷增加;富士公司基本停止生產技術含量不高的線性器件(Linear Devices)和靜態隨機內存,開始進行組裝閃存晶片、技術更為復雜的C 型彎曲小封裝(C Bending-Small - Package)生產系統[18]。在新加坡,跨國公司加快了對新加坡的產業轉移,帶動了當地電子業結構的升級,新加坡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產量大幅下降,而計算機、通訊設備和辦公自動化設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在電子產品產量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從而大大提高了新加坡電子業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
其次,跨國公司與產業集群互動帶動了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東盟,跨國公司通過前后向聯系,吸引當地企業進駐到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產業集群內或周邊地區,使其成為跨國公司的供應商或輔助商,并納入國際生產網絡中。泰國汽車產業集群的15 條外國汽車裝配線就引發了泰國國內700 多家的一級供應商和1000 多家的二級供應商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一級供應商中外資控股占比50%以上,二、三級供應商主要為泰資企業,整車企業所需要的發動機等核心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根據2007年對泰國5 個省份(曼谷、北欖府、北柳府、春武里府和羅勇府)250 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一份調查顯示,83.4%的企業通過加入當地產業集群而參與到當地、地區或全球生產網絡中,73.3%的零部件供應商經常得到汽車制造商的培訓。這些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加入產業集群的生產網絡得到的益處主要體現在:50%的企業獲到汽車制造商的技術支持,42.8%的企業擴大了經濟規模,66.6%的企業的生產率得到明顯提升或有所提升[19]。在馬來西亞檳城電子產業集群中,檳城強有力的供應商群集對跨國公司投資區位決策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跨國公司也日益注重與檳城當地供應商之間的關聯。跨國公司主要通過轉讓技術、提供培訓、分享信息和財務支持來幫助檳城當地供應商,從而促進了檳城本地企業的發展。拉西亞(Rasiah)公司2001年對檳城電子產業集群中的電子儀器設備行業的中小企業的研究發現,外資半導體裝配業與當地相關機器設備企業的關聯呈現增長趨勢[20]。但東盟國家的本土零配件企業除供應本地制造企業外,大多為品牌廠商貼牌生產(OEM),規模較小且處在產業鏈的較低端環節。例如,豐田汽車泰國公司(TMT)在泰國的134 家供應核心汽車部件的企業中,日本合資企業和與豐田有關的公司占企業數的55%,占供應額的79%;在441 家供應其他原料和設施的供應商企業中,獨資的泰國企業占供應商數量的60%,僅占供應額的14%[21]。
第三,跨國公司與產業集群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盟國家的研發和創新發展??鐕九c東盟產業集群之間的互動使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全球價值鏈中的研發環節也轉移到當地,從而促進了東盟國家科技園區與研發中心的成立。例如,新加坡在1981年建立科學生產園區,成為該國最大的工業技術研究中心。目前,新加坡約有230 家跨國公司的研發部門。在馬來西亞檳城和巴生港電子產業集群,西門子公司設立了西門子全球光纖半導體中心,松下電器設立松下空調研發中心、松下壓縮機與發動機研發中心和松下小家電研發中心,索尼公司也設立了多個研發中心。在泰國,豐田公司設立了地區研究開發中心,以推動新款汽車的設計和技術發展;本田汽車公司設立了亞洲地區的汽車和摩托車研發中心;三菱公司把皮卡的開發功能從日本轉移到泰國,以強化汽車開發力度。
雖然跨國公司與東盟產業集群的互動推動了各國經濟發展,但其負面效應仍值得關注。例如,東盟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生產基地,使得各國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勞動力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明顯的是電子產業集群;東盟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較低端環節,附加值小,產業集群競爭力仍然較低;東盟產業集群多由跨國公司掌控,本土廠商處于產業鏈中的低端環節,多數企業主要為跨國公司提供零部件和輔助環節,核心設備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產業集群的“根植性”不強,使各國的產業安全面臨威脅,當地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注 釋】
[1]Lecler,Y.,“The Cluste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ai Car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26,No.4,2002.
[2]吳崇伯:《東盟國家紡織服裝業的最新發展與加強中國對東盟紡織業投資的對策研究》, 《創新》2013年第4 期。
[3]同[2]。
[4]Mckendrick,D.,“Global strategy and population level learning:the case of Hard Disk Driv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2,2001.
[5]王益民、宋琰紋:《基于全球產業空間疆域變遷視角的產業集群演化與升級——以新加坡硬盤驅動器(HDD)產業集群為例》,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年第9 期。
[6]同[1]。
[7]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促進關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第166 頁。
[8]Nick J.Freeman & Frank L.Bartels eds.,The Future Foreign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Routledge Curzon,2004,pp.113 -116.
[9]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和研發國際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第132 頁。
[10]Ikuo Kuroiwa & Toh Mun Heng,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8,pp.223 -250.
[11]孫海霞:《泰國:崛起中的汽車工業國》,《產業經濟報道》2010年第32 期。
[12]林麗欽:《新加坡裕廊石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及啟示》,《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1年第3 期。
[13]同[7],第90 頁。
[14]《淺析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的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2007 - 03 - 19,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5371。
[15]Penang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atistics 2002,2010-02 -10,http://www.pdc.gov.my/article.cfm?id=296.
[16]同[1]。
[17]同[9]。
[18]Mohd Nazari Ismai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nd Development:The Malaysian Electronics Sector”,Chr.Michelse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1.
[19]同[10]。
[20]Rajah Rasiah,“The Importance of Size in the Growth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ical Industrial Machinery and Apparatus Industry in Malaysia”,in Malaysian Business in the New Er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1.
[21]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