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北旺鄉初級中學 楊翠云
1.網絡多媒體。網絡多媒體技術是一門綜合的、跨學科的技術,它綜合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多種信息科學領域的技術成果,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術之一。網絡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教學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在:電子教案、形象教學、模擬交互過程、網絡多媒體教學、在線語言學習等。以多媒體、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多媒體使我們的課堂產生了一場時代性變革。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的影像資料,合成融視聽為一體的信息;可以改變傳統語文課堂中的沉悶氣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些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教學狀態。
2.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技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作為基礎性學科的語文,其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歷史、生物等眾多方面的知識,呈現出高度的兼容性,這就要求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單位編寫而成,即把相同體裁的文章放在同一單元。這給教師一個啟發:教師可以文體作為分界線,尋找某些文學體裁最佳的情境教學方式。
1.詩歌——意象再現。詩歌多用意象烘托氛圍、表達感情。“意象分析法”成為教師分析詩歌情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的詩歌篇目眾多,其中不乏朦朧詩等一些抽象詩歌。有些古代詩歌年代久遠,有些外國詩歌文化背景和中國詩歌差異巨大,但不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詩歌,不論是外國詩歌還是中國詩歌,詩人們多喜愛用鮮明的意象表情達意。針對詩歌這種文學體裁,教師在講課之初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畫面(畫面中應出現主要意象),這樣能夠很容易地將學生融入詩歌創設的氛圍中,形象直觀地學習詩歌內容。
例如,教師導入余光中的《鄉愁》一課時播放一段低沉的樂曲,利用多媒體播放以下畫面:海浪不時拍打著岸邊,海峽寬闊浩瀚,一位雙鬢斑白的老人站在海峽的一端望穿秋水,海峽的另一端有他日思夜想的故鄉。那種鄉愁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教師用一種深沉的聲調,伴著樂曲朗誦了這首詩,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出現了典型意象:海岸、浪花、海峽、翹首期盼的游子,將這些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很容易使學生聯想到“思鄉”這一主題。教師深情的朗誦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了詩歌意境里,仿佛是自己在隔著海峽遙望家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情境創設不單單存在于開講的時候,教師在整堂課中隨時可以進行情境創設。
再如,教師在講授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運用“意象再現”的方法創設情境。畫面一:枯萎的藤樹上面有一只烏鴉在盤旋。這組畫面中出現的典型意象為枯藤、老樹、烏鴉,學生感受到肅殺、凄涼的氣氛。畫面二:黃昏的余暉照耀著村莊,小橋流水潺潺作響,房頂上炊煙裊裊,游子默默地注視著一切。這組畫面中出現的典型意象為:小橋、流水、人家,突出游子的思鄉之情。畫面三:一位身在異地的游子走在荒草萋萋的古道上,無人為伴,只有瑟瑟的西風和一匹瘦馬。這里出現的典型意象是古道、西風、瘦馬,學生很快能感受到詩人的寂寞和孤獨。可見,“意象再現”這一手法不但可以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詩歌創造的情境之中,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思想。
2.小說——人物短片。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文學體裁。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小說或小說節選都是名篇或名段,教師能夠在網絡上找到與課本情節相對應的短片。在創設情境這個環節,教師如果能夠在開課之初播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短片,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小說的興趣。
教師講解小說內容時肯定要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通過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描寫展現出來,再加上小說節選篇幅比較長,教師需要幾節課才能完成講解。很多小說都拍成了電影、電視,教師可以通過影視資料,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人物形象及其特點。
例如,講解小說節選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借助多媒體播放影視劇《水滸傳》中與課文有關的片段,學生看了興趣高漲,小說的情節不用教師講解已經歷歷在目。
再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狂。科舉制度雖于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上的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教師用一段12分鐘的電影片段《孔乙己》展現了孔乙己的六個生活畫面:眾人取笑孔乙己臉上又添了新傷疤;眾人譏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為偷書作辯白;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孔乙己給小朋友們分茴香豆;側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斷腿。通過這種方式,孔乙己的窮困潦倒形象躍然紙上,教師不用多分析,學生已經理解得很透徹。
3.散文——回歸生活。這里提到的散文主要指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散文,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蕭乾的《吆喝》等。這類散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近,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相同的事件。教師在講授這種文章的時候可以生活中常見的因素作為情境創設的啟發點引起學生共鳴。
例如,教師在講授蕭乾的《吆喝》一文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吆喝聲,讓學生猜測這些吆喝聲分別是什么意思。這種方式既能順理成章地引出文本內容,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氛圍瞬間活躍了起來。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學習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制造懸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多媒體導入的情境更形象、直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課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要認真、仔細地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共同探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發生更大的變化,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