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涅的認知指導說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將學習活動劃分為八個階段,根據學習活動的繁簡程度將學習劃分為八種類型,根據學習的結果將學習劃分為五個類別。在學習方法上,主張有指導的發現學習,要求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采用“累積”策略、“動機”策略、“作業”策略、反饋策略和指導性策略。這些策略均可應用于地理教科書的編寫。
美國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加涅倡導的認知指導說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三大主要理論派別(認知發現說、認知同化說、認知指導說)之一。它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可以將學習活動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根據學習活動的繁簡程度可以將學習劃分為八種類型: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系列學習、言語聯想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與問題解決學習;根據學習的結果可以將學習劃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的學習、智力技能的學習、認知策略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和態度的學習等;在學習方法上,主張有指導的發現學習。實踐表明,認知指導說對中學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累積”策略
加涅認為,八種類型的學習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排列成一個“層級”系統,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累積的過程,該“層級”系統中較高層次的學習必須以較低層次的學習為基礎 [1]。因此,應采用“累積”策略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近到遠組織地理教科書內容。“累積”策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編排不同學段的地理課程內容,即初中階段安排區域地理,高中階段安排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這是因為區域地理內容以地理名稱、數據、景觀、分布等感性知識為主,相對比較容易;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內容以地理判斷、概念、規律、成因等地性知識為主,相對比較難學,這樣編排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適應,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掌握 [2]。當前的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的中學地理教科書都是按照這個順序來編排初中與高中內容。
二是由近到遠編排區域地理知識,由低級到高級編排系統地理知識,即自然地理從無機到有機,人文地理從農業到工業,從鄉村到城市。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書 七年級下冊》中講大洲時先安排“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再安排“極地地區”;講國家和地區時先安排“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再安排“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最后安排“西半球的國家”。又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1997年出版)必修上冊自然地理部分先安排無機界的大氣、水、地貌、巖石等,再安排有機界的生物;必修下冊人文地理部分先安排“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的區位選擇”“農業地域類型”,然后安排“工業生產活動”“工業區位選擇”“工業地域的形成”;先安排“鄉村的形成”,再安排“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區位因素”和“城市化”。
二、“動機”策略
加涅認為,動機階段是學習活動的首要階段,學習的發生離不開動機,要促進學生的學習就要使其具有達到某種目標的動力,而學生要想達到目標,就必須使頭腦中的期望與自己的學習行為聯系起來 [3]。動機可以分為誘因動機、操作動機和成就動機,這三類動機引導學生朝著教師、學校和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加涅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成就動機。為了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中學地理教科書編寫應運用“動機”策略。“動機”策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中學地理教科書章節之前呈現學習目標,以引導學習方向、提示學習內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章首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了本章知識學習目標:
大氣運動是如何發生和進行的?
大氣運動有什么規律?
常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
氣象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危害?
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活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二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內容,以使學生發生認知沖突,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這里的引入不僅包括每章每節的引入,也包括每個新概念、新原理的引入 [4]。例如,教材在講述“水循環”內容之前可安排如下問題情境:古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流到海里以后還有可能回到黃河嗎?
三是用學生身邊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實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中由學生熟悉的“木桶效應”引入資源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這樣的表述由生活實際引出概念、原理,便于學生對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三、“作業”策略
加涅認為,學習過程需要有作業階段,因為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映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習的內容。對有些學生來說,作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了獲得反饋;但在有些學生看來,通過作業看到自己學習的結果,能獲得一種滿足。實際上,作業對教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由作業檢測學生課程內容的掌握水平。因此,中學地理教科書編寫應運用“作業”策略。“作業”策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每節之后安排復習題,即節作業。節作業主要是針對當節的教學內容,編排由易到難不同梯度的問題以適應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選擇。在題型上主要是選擇、填空、列舉、判斷、改錯、匹配、填表、讀圖、簡答、材料分析、論述等需要書面回答的問題。例如,中圖版的中學地理教科書在每節之后都設計了“案例研究”和“復習題”欄目作為節作業。然而人教版、湘教版和魯教版在每節之后都沒有安排節作業,這是今后編寫教材時應改進的地方。
二是每章之后安排單元活動,即章作業。章作業主要是針對該章的教學內容編排綜合性的問題。在題型上主要是實驗、觀測、制作、野外考察、社會調查、規劃設計、論文寫作等操作與實踐類問題,主要用來訓練和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遷移應用能力。例如,人教版、湘教版和魯教版教科書在每章都設計編排了“單元活動”。人教版欄目名稱為“問題研究”,內容為與本章知識相關的研究專題,如“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等。湘教版欄目名稱為“雙語學習”,內容為一篇與本章知識相關的英語短文,并配以精美的圖片和中文活動設計,如“How water shapes the earth”“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n agriculture”等。魯教版欄目名稱為“單元活動”,注意與初中地理相銜接,突出對學生某一方面地理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如“辨別地理方向”“學會應用地形圖”等,但內容與本章知識相關性不是很高,今后編寫教材時應注意這個問題。
四、反饋策略
加涅認為,反饋階段是學習活動的最后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關心的是他的作業達到或接近于他的預期標準到了什么程度。教師需給予反饋,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作業是否正確以及錯誤的程度。如果學生能夠得到完成預期的反饋信息,對強化學習過程將有很大地影響。為了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有效強化,中學地理教科書編寫應采用反饋策略,即在中學地理教科書后面給出練習題的參考答案,為學生提供反饋 [4]。當前的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教科書都沒有在后面附設練習題的答案,這是在今后編寫教材時應改進的地方。
五、指導性策略
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加涅既不主張完全的發現學習,也不主張全部地接受學習,而是主張“有指導的發現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既有助于學生發現能力的培養,又可以避免發現學習費時費力的缺點。這就需要在中學地理教科書編寫中應注重采用指導性策略。指導性策略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章節首尾安排知識結構的介紹,即章節首安排內容提要,章末安排知識小結。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1997年出版)必修下冊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在單元前安排了內容提要:
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的物質和信息,要通過交通運輸、通信、商業和貿易等方式進行交流,實現互補,這樣社會才能形成一個運轉自如的整體。
第二,課文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提示,包括閱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