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于初中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簡述了國際理解教育與世界地理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并從民俗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入手,了解和體諒區域文化特點,從而滲透和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學會反思,謀求國際合作,讓學生懂得彼此尊重和包容、全球共同繁榮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全球公民”的素養和態度。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致力于世界和平與合作發展的國際理解教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初中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就是滲透和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良好平臺和重要載體,為在中學課堂上深化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切入口。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二、國際理解教育與地理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1.國際理解教育的時代發展涉及了地理學科中的全球性問題
國際理解教育是在交織著沖突、發展、困惑、憂慮和希望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它始于20世紀40年代,其最初目的是謀求當時世界的和平文化。但隨著國際形勢和格局的不斷發展變化,加上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國際理解教育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特別是1994年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為國際理解教育在新世紀的開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發展動向,例如:積極引導各國推行國際理解教育,加強全球在政治、經貿、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全人類尤其是青少年心靈深處播種“理解”的種子,關注國際環境問題與教育、多元文化與教育、全球問題與教育、國際價值觀問題與教育、世界人口問題與教育等。從上述內容中不難看出,國際理解教育正在力求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有意識的團結互助,其中很多內容的落腳點都與地理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
2.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需要國際視野和理念的支撐
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是指經過地理學習以后能養成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構成要素。而素質教育和課改的目的正是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通過掌握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知識,來全面認識“人地關系”“地球村”“環境保護”“區域文化特色”“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并能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些概念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接納,他就一定要具有全球意識,具備國際視野。
所以國際理解教育和地理學科教學有很多交集,它們之間相輔相成,既可互為前提,也能彼此促進。為了使兩者更自然地融合,便于學生理解,我以世界地理教學內容為載體,做了課堂教學的嘗試。
三、世界地理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嘗試
1.展示民俗,了解文化
初中世界地理精選了全球典型的國家和地區,以案例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特點,內容涉及自然、人文、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且各有側重,這些要素或是對當地的區域文化產生影響,或是當地文化背景的集中體現。因此學習世界地理,必然繞不開對當地突出文化和特有風俗的認識和了解。
對此,我們組織了一個課前分享活動“我眼里的外國風俗”,讓學生事先選擇好自己向往的國家或地區,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該國該地的特色文化,然后選擇其中最為獨特的,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在課前與全班同學進行展示、分享和交流。這個活動,既為教學展開鋪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采取主動態勢,也是拓寬學生知識面的一種途徑,同時還為增進國際理解找到一個良好的契機。
有人說:“你一個蘋果,我一個蘋果,交換后我們一人一個蘋果;你一個思想,我一個思想,交換后我們每人就有兩個思想。”借用這個道理,學生個體的認識和了解,交流后就變成了集體認知水平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有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和情感的表達,想法各異,姿態萬千。老師適時地總結引導,讓一個簡單的民俗分享變得生動而飽滿,并升華為不同文化間的一種對話和對某種風俗的共識,這就是國際理解的滲透教育。
2.理解民俗,諒解文化
由于各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發展背景不同,文化差異必然顯著。當學生在了解了某種區域文化之后,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認知的更高層次邁進,那就是學會理解和體諒。理解和體諒不是一種簡單的知道和接受,它更意味著換位思考,意味著接納。
比如,有位同學介紹了非洲肯尼亞馬薩伊族人的罕見迎客習俗——吐唾沫迎客:“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便領著一家大小立在村口迎客,個個面露笑容,十分高興。家庭中的年長者,走到客人面前,出其不意地準確地向客人臉上連吐三口唾沫,以示歡迎和祝福。”“在與長輩握手時,也要先吐一口唾沫在手心里,才能與長輩握手,以示尊敬。”當時這就讓全班同學都感到很驚愕。但再深究下去,不難發現,肯尼亞是非洲一個保持原生態程度比較高的民族,落后貧窮,在他們的觀念中,對小孩吐唾沫和說壞話才能養得活他,由此吐唾沫就成為祝福他人的一種方式。這與我國給小孩起小名才能利于成長是一樣的道理。當學生理解了,就不會那么糾結唾沫的衛生問題。再如,在很多外國人眼中,無法理解中國人說話的大嗓門,“有中國人的地方必定會熱鬧得像集貿市場一樣”,這一點讓很多外國人側目而視。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中國人熱情大方、友好開朗的表達方式不理解不適應罷了。
由此可見,盡管某些區域文化讓我們不太能接受,甚至是反感,但我們都應努力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體會。當你理解并懂得了它的內涵,你也就會逐漸釋懷這種文化習俗在呈現方式上帶給自己的不認同感,這就是諒解的姿態,即國際理解教育中所提倡的包容和尊重。
3.學會反思,客觀評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異國民俗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諒解,一路走來也提醒著我們要善于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習俗。比如中國人的“大嗓門”問題,在國際上也頗有微詞,學生說“我們說話和交談的聲音很大,會給周圍人帶來影響,只顧自己的暢快,而忽視了他人的感受。很多西方國家說話時都是小聲交談,這也是一種素養,但他們不理解我們,從而對中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們在交談時,要注意場合,在公共場所,在其他國家,應有意識地放低音量,積極樹立國人良好的國際形象。”學生的這些理解,充分反映出他們的深入反思。
除了反思本土的文化習俗以外,學生還時常會直接點評世界其他國家某種習俗的利弊。比如學生在說起印度的奇特風俗時,就曾指出“印度人用日全食治療癱瘓兒童,反映出他們的宗教迷信特色”;“窮人流行租老婆”,體現了印度婦女地位的地下;而“打男人節”又可以看出印度婦女為自己征求地位和自由而做出的一種努力和斗爭。學生的這些話,讓我看到了他們在國際理解上的思考,這種思考跳出了地域和傳統思想的局限性,層次更高,也更順應時代的要求,更容易與國際接軌。
4.放眼全球,懂得合作
除了在民俗介紹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外,在應對很多全球性環境問題時,更需要國際理解,互助合作。比如在學習巴西時,必然要涉及熱帶雨林和全球變暖問題。雨林作為“地球之肺”有著不容忽視的環境效益,但巴西的發展需要開發這片原始森林,作為天平另一端的經濟效益應該如何去平衡。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可以拋給學生,讓其討論,引導他們從不同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動機等各個角度進行假設,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國家態度差別會如此之大,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對策。學生在他們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也建構了一種態度和一份責任,解決全球性問題不能只靠一個國家,而需要全世界各國達成共識,共同去治理和維護。這就是合作,有了合作才有共榮,才有可持續發展下去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世界地理的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過程自然流暢又富有趣味性,學生不僅從中拓寬了視野,懂得了理解和尊重,學會了包容和傾聽,還在思
(下轉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