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 彭鳳翔 高蓉梅 陳竹 張埝 張鍔
【摘要】目的 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點以及相關的診斷要點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對26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組織學形態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研究。結果26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呈結節狀或纖維瘢痕狀,邊界不清,灰白色,質中等,癌組織有纖維血管軸心的復雜分支乳頭狀結構及毛玻璃核、核內胞漿假包涵體、核溝,纖維間質反應及砂粒體。結論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具有特征性的組織學特征,早期正確病理診斷對臨床的治療和預后的判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病理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0.21 【文獻標識碼】A
臨床上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也被稱作是稱隱匿性癌,主要就是指腫瘤直徑不大于lcm的甲狀腺癌。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與普通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相比具有較低的侵襲性。本文結合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26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進行文獻復習,旨在加深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了解。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6例,男性8例,女性18例,年齡19~62歲,平均46.3歲,全部患者均以頸部無痛性腫塊就診,4例伴吞咽不適及有壓迫感,病程1~7年,26例T3、T4、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圍,B超檢查12例疑為甲狀腺結節。術前診斷:甲狀腺癌7例,結節性甲狀腺腫7例,甲狀腺瘤12例,分別行腺葉及甲狀腺大部切除術,其中4例快速冷凍檢查診斷為微小乳頭狀癌并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后隨訪3個月~2年,未見復發及轉移。
1.2 方法:26例甲狀腺手術標本均經過4%甲醛溶液固定,常規取材,石蠟包埋,厚0.41xm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
2.結果
2.1 肉眼所見:26例患者切除的甲狀腺標本中能夠清晰可見灰白色結節,直徑0.2~0.9cm之間,平均為(0.52±0.23)om,一般不具有典型的包膜,并有一部分患者呈結節狀或纖維瘢痕狀。
2.2 鏡檢:病例均有纖維問質反應,腫瘤內或其周圍均見明顯纖維化或瘢痕樣組織,少數病例腫瘤侵犯周圍纖維組織;瘤細胞呈乳頭或濾泡狀排列,形成具有纖維血管軸心的乳頭,表面被覆瘤細胞核大、淡染,呈單層排列,細胞分化好,可見多少不等的毛玻璃樣核、核溝及核內包涵體,偶見核分裂象;問質可見水腫或玻璃樣變性,及砂粒體。大部分病例伴有濾泡,有的完全為濾泡狀結構,細胞中度異型,問質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偶伴淋巴濾泡形成。其中伴結節性甲狀腺腫16例,甲狀腺瘤10例,均符合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病理診斷標準。
2.3 免疫組化:26例均做免疫組化檢查,CKl9、AAT陽性率為100%,P53呈弱陽性表達。
3、討論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是指腫瘤原發灶最大直徑<10 mm的甲狀腺乳頭狀癌。PTMC瘤體較小、起病隱匿、缺乏明顯臨床表現,以往多在尸檢中發現,其發病率報道不一,為1%~35%。近年來,隨著高分辨率超聲等輔助檢查設備的應用,細針穿刺活檢技術的推廣和提高,PTMC的診斷水平有所提高,但病理檢查仍是PTMC確診的金標準。劉少華等報道稱,PTMC甲狀腺組織內可見微小癌灶,呈典型的乳頭狀癌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特征。腫瘤的基本結構表現為纖維血管軸心的真性乳頭和細胞構成的濾泡。乳頭細長或短鈍,長者有復雜的分支,乳頭多數為2~3級或多級分支乳頭,排列無序,乳頭表面被覆單層或復層立方細胞,部分癌細胞排列成濾泡樣,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嗜酸性顆粒狀。癌組織常在纖維組織內浸潤性生長。細胞核呈毛玻璃樣,可見核內假包涵體、核溝及沙粒體。與本研究發現結果相近。臨床上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發生漏診的可能原因為:①不了解甲狀腺基本形態,未切取連續切片,取材不全面,檢查不細致;同時,不了解乳頭狀癌的細胞核形態和組織結構,無法準確辨別乳頭狀癌的真假。②對微小癌認識不足,雖了解基礎性甲狀腺疾病,但遺漏了微小癌的可能。因此,病理醫師應深化對微小癌的認識,病理檢查過程中書頁式切開甲狀腺標本,切取全部疤痕病灶、質硬結節、灰白色結節,通過連續切片檢查微小癌的可能??傊谞钕傥⑿∪轭^狀癌并不少見,雖然預后較好,但及時明確診斷對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做到該病的臨床特點、病理組織學特點和免疫組化標記特點三結合,一般都能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