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彬+方華
【摘要】目的探討在內鏡下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氬離子高頻電凝術進行干預治療,經治療1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Hp根除率及其在胃鏡下的表現。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胃內隆起性病變的消失率以及臨床癥狀的緩解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
【關鍵字】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疣狀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目前臨床上對其發病機制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相關學者認為其有可能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1]。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人們對于疣狀胃炎的認識程度也在逐漸加深。相關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所以對疣狀胃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預防或阻止其發展到胃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院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方法對疣狀胃炎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內鏡確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8~59歲,平均(38±4.7)歲。診斷標準:患者胃黏膜隆起高度在0.1~0.2cm,直徑在0.2~0.9cm,頂端有明顯臍樣凹陷、中心糜爛現象出現,肚臍周圍明顯充血,胃竇處隆起病灶為2~8個。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進行胃鏡檢查之前均行口服達克羅寧膠漿2%,約4min后方可進行胃鏡檢查。對照組患者予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先通過該常規進境發現胃竇處病灶,從內鏡鉗道中插入氬離子高頻電凝導管,以每次2s的時間逐個對所有病灶進行治療,直到患者胃黏膜隆起處呈黃白色或白色時方可停止,對于一些比較大的病灶,在其周圍約0.1~0.3 cm范圍內也應該進行治療,手術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患者近流食開始加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1個月療程的治療,復查胃鏡和Hp,同時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1.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原疣狀隆起病變全部愈合消失;有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達到1/2以上;無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小于1/2。經檢測,血清Hp抗體顯示為陰性則為有效,反之為無效。以復診時患者消化道癥狀全部消失為治愈;癥狀減輕或不適感受降低為好轉;癥狀加重或不適感受無變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19.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30)
組別痊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研究組263196.67%對照組391840.00%兩組患者Hp陰轉率對比:本次研究中采用血清Hp抗體法對Hp的陰轉率進行檢測得出,研究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0.59%(12/17),對照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7.78%(14/18),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愈1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治愈6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0.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疣狀胃炎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其內鏡下狀態呈扁平狀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一般可分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兩種,相關報道顯示,其在臨床上的發病率為5.4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上浮脹痛、噯氣、反酸和納差等[3]。
目前,對于疣狀的發病機制以及病因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學者均認為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有可能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其中大多數學者均認可了Hp感染是疣狀胃炎的重要發病機制[4]。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疣狀胃炎的感染率達到了77.78%,并且在進行抗Hp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臨床癥狀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華從琴,李海榮.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高頻電凝術治療胃腸道增生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6):60-61.
[2]袁帥,舒建昌,劉勝雄,等.高頻電凝固術與氬等離子凝固術治療短段Barrett食管的對比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9,14(2):77-79.
[3]馬志勝,楊小飛.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50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7):842-843.
[4]應力,姜春萌,王朝暉,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35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2):125-127.
【摘要】目的探討在內鏡下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氬離子高頻電凝術進行干預治療,經治療1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Hp根除率及其在胃鏡下的表現。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胃內隆起性病變的消失率以及臨床癥狀的緩解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
【關鍵字】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疣狀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目前臨床上對其發病機制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相關學者認為其有可能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1]。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人們對于疣狀胃炎的認識程度也在逐漸加深。相關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所以對疣狀胃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預防或阻止其發展到胃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院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方法對疣狀胃炎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內鏡確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8~59歲,平均(38±4.7)歲。診斷標準:患者胃黏膜隆起高度在0.1~0.2cm,直徑在0.2~0.9cm,頂端有明顯臍樣凹陷、中心糜爛現象出現,肚臍周圍明顯充血,胃竇處隆起病灶為2~8個。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進行胃鏡檢查之前均行口服達克羅寧膠漿2%,約4min后方可進行胃鏡檢查。對照組患者予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先通過該常規進境發現胃竇處病灶,從內鏡鉗道中插入氬離子高頻電凝導管,以每次2s的時間逐個對所有病灶進行治療,直到患者胃黏膜隆起處呈黃白色或白色時方可停止,對于一些比較大的病灶,在其周圍約0.1~0.3 cm范圍內也應該進行治療,手術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患者近流食開始加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1個月療程的治療,復查胃鏡和Hp,同時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1.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原疣狀隆起病變全部愈合消失;有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達到1/2以上;無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小于1/2。經檢測,血清Hp抗體顯示為陰性則為有效,反之為無效。以復診時患者消化道癥狀全部消失為治愈;癥狀減輕或不適感受降低為好轉;癥狀加重或不適感受無變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19.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30)
組別痊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研究組263196.67%對照組391840.00%兩組患者Hp陰轉率對比:本次研究中采用血清Hp抗體法對Hp的陰轉率進行檢測得出,研究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0.59%(12/17),對照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7.78%(14/18),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愈1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治愈6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0.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疣狀胃炎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其內鏡下狀態呈扁平狀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一般可分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兩種,相關報道顯示,其在臨床上的發病率為5.4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上浮脹痛、噯氣、反酸和納差等[3]。
目前,對于疣狀的發病機制以及病因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學者均認為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有可能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其中大多數學者均認可了Hp感染是疣狀胃炎的重要發病機制[4]。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疣狀胃炎的感染率達到了77.78%,并且在進行抗Hp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臨床癥狀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華從琴,李海榮.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高頻電凝術治療胃腸道增生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6):60-61.
[2]袁帥,舒建昌,劉勝雄,等.高頻電凝固術與氬等離子凝固術治療短段Barrett食管的對比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9,14(2):77-79.
[3]馬志勝,楊小飛.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50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7):842-843.
[4]應力,姜春萌,王朝暉,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35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2):125-127.
【摘要】目的探討在內鏡下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氬離子高頻電凝術進行干預治療,經治療1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Hp根除率及其在胃鏡下的表現。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胃內隆起性病變的消失率以及臨床癥狀的緩解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
【關鍵字】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疣狀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目前臨床上對其發病機制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相關學者認為其有可能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1]。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人們對于疣狀胃炎的認識程度也在逐漸加深。相關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所以對疣狀胃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預防或阻止其發展到胃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院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方法對疣狀胃炎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成熟型疣狀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內鏡確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8~59歲,平均(38±4.7)歲。診斷標準:患者胃黏膜隆起高度在0.1~0.2cm,直徑在0.2~0.9cm,頂端有明顯臍樣凹陷、中心糜爛現象出現,肚臍周圍明顯充血,胃竇處隆起病灶為2~8個。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進行胃鏡檢查之前均行口服達克羅寧膠漿2%,約4min后方可進行胃鏡檢查。對照組患者予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先通過該常規進境發現胃竇處病灶,從內鏡鉗道中插入氬離子高頻電凝導管,以每次2s的時間逐個對所有病灶進行治療,直到患者胃黏膜隆起處呈黃白色或白色時方可停止,對于一些比較大的病灶,在其周圍約0.1~0.3 cm范圍內也應該進行治療,手術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患者近流食開始加以口服5mg莫沙必利,3次/d;30mg蘭索拉唑,1次/d;0.5g克拉霉素,2次/d,1.0g阿莫西林,2次/d,等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1個月療程的治療,復查胃鏡和Hp,同時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1.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原疣狀隆起病變全部愈合消失;有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達到1/2以上;無效;原疣狀隆起病變消失小于1/2。經檢測,血清Hp抗體顯示為陰性則為有效,反之為無效。以復診時患者消化道癥狀全部消失為治愈;癥狀減輕或不適感受降低為好轉;癥狀加重或不適感受無變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19.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30)
組別痊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研究組263196.67%對照組391840.00%兩組患者Hp陰轉率對比:本次研究中采用血清Hp抗體法對Hp的陰轉率進行檢測得出,研究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0.59%(12/17),對照組治療后Hp陰轉率為77.78%(14/18),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愈1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治愈6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0.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疣狀胃炎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其內鏡下狀態呈扁平狀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一般可分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兩種,相關報道顯示,其在臨床上的發病率為5.4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上浮脹痛、噯氣、反酸和納差等[3]。
目前,對于疣狀的發病機制以及病因還沒有具體明確,許多學者均認為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有可能和Hp感染、胃酸分泌變化以及患者免疫機制出現紊亂等有關,其中大多數學者均認可了Hp感染是疣狀胃炎的重要發病機制[4]。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疣狀胃炎的感染率達到了77.78%,并且在進行抗Hp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臨床癥狀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還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華從琴,李海榮.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高頻電凝術治療胃腸道增生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6):60-61.
[2]袁帥,舒建昌,劉勝雄,等.高頻電凝固術與氬等離子凝固術治療短段Barrett食管的對比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9,14(2):77-79.
[3]馬志勝,楊小飛.氬離子高頻電凝術聯合藥物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50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7):842-843.
[4]應力,姜春萌,王朝暉,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35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