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
【摘要】目的 觀察我科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分析。方法 將248例肛腸病術后患者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運用復方中藥熏洗加中醫護理,對照組采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77%,對照組為76.6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在術后疼痛、小便困難、便血方面,觀察組療效占明顯優勢。結論 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顯著,有利于早期康復。
【關鍵詞】肛裂;中藥熏洗;中醫護理;便秘
【中圖分類號】R574.8 【文獻標識碼】A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本院從2013年對肛裂患者術后創面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的方法進行療效觀察,療效顯著,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自于本院肛腸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248例住院患者,入選患者均符合臨床肛裂診斷標準,術前詳細病史及術前檢查排除了手術禁忌。隨機分組:對照組124例,治療組124例,兩組間病例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病例資料匯總(n=124)
組別性別年齡(歲)男女下限上限均值病程(d)觀察組5767247541.34±9.566.12±1.99對照組6559256940.12±9.237.82±2.231.2 方法:術式及術后處理:248例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手術方式均選擇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術后醫囑:24h禁食,24h后流質飲食,常規使用二代頭孢類抗生素應用3-5d預防感染,切口愈合前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應用麻子仁丸、聚乙二醇散劑通便。對照組應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q12h,每次20~30min,5d一療程,一般2個療程評估療效。觀察組采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
1.3 復方中藥熏洗:本院肛腸科自治復方中藥:黃芩15g、黃柏15g、當歸尾10g、生地10g、延胡索6g、澤瀉6g、檳榔2枚、桃仁15g、防風15g、秦艽15g、大黃15g。熬制成湯藥,取400mL加入我科中藥熏洗機器內,加熱3~5min,待溫度達25度℃,有蒸氣出現,開始熏洗創面,1~2次/d,每次20~30min,一療程時間為5d,2個療程結束后,療效評估,并進行統計分析。
1.4 中醫護理:①護理措施:對創面滲血情況,肛緣水腫,腹脹、排尿是否困難,是否有肛門脫出物等情況進行觀察,檢測體溫,及時處理。術后第一天,教會患者做提肛運動,30下/次,Bid,囑患者少活動、忌久站久蹲。②用通俗易懂語言講明手術情況,用康復病例做引導,使患者放松,避免緊張情緒,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③清淡飲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煙限酒,防止便秘,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④熏洗應注意的情況:熏洗前為監測生命體征,排空大小便,清潔外陰及肛門。保持適宜的水溫,防止燙傷;于手術后次日便后進行,時間不可太長或太短,特別是老年患者,注意嚴重疾病的突然誘發。觀察面色和檢測脈搏,如有乏力、眩暈等情況,立即停止熏洗,轉移至通風處休息,條件允許應吸氧。熱療法有鎮靜、催眠作用,患者容易跌倒,大齡患者更應注意。熏洗完畢用柔軟潔凈毛巾擦干患部,無菌敷料覆蓋。對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大齡患者應由護理人員幫助擦洗,動作應輕柔攙扶或輪椅推入病房休息。熏洗器具應使用前后消毒處理,阻斷院內感染源。會陰等處的傷口熏洗后應無菌消毒處理。對于女性患者,在月經期或有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者不宜熏洗。
療效評估項目及指標: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療效評價。局部無感染,脹痛消失,肛緣水腫消失,創面無滲液、無滲血、無瘙癢為顯效。局部無感染,腫脹疼痛減輕,創面有少量滲液,輕微瘙癢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5 觀察指標:①術后疼痛:VAS評分法:無痛0分,疼痛最劇烈10分;持續時間計分:<1 d計1分,>1 d,<2d計2分,以此類推VAS評分乘以持續時間計分之積相加即得各項評分;②小便困難:無0分;輕度1分:排尿不暢,但無需治療,能自行解出;中度=2分:需保守治療,如針灸穴位治療等;重度=3分:需行導尿術。③便血:分為無0分;輕度1分:便后手紙少量染血;中度2分:滲血較多,大便時滴血;重度3分:大量出血,呈噴射狀。觀察1周,按照出現的次數進行累加,排除陳舊性出血,如有大出血另行計算[2]。
1.6 統計學分析: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3. 討論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現代醫學認為,解除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改善肛管血液循環,降低肛管內壓是治療肛裂的關鍵所在[3]。
【摘要】目的 觀察我科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分析。方法 將248例肛腸病術后患者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運用復方中藥熏洗加中醫護理,對照組采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77%,對照組為76.6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在術后疼痛、小便困難、便血方面,觀察組療效占明顯優勢。結論 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顯著,有利于早期康復。
【關鍵詞】肛裂;中藥熏洗;中醫護理;便秘
【中圖分類號】R574.8 【文獻標識碼】A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本院從2013年對肛裂患者術后創面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的方法進行療效觀察,療效顯著,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自于本院肛腸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248例住院患者,入選患者均符合臨床肛裂診斷標準,術前詳細病史及術前檢查排除了手術禁忌。隨機分組:對照組124例,治療組124例,兩組間病例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病例資料匯總(n=124)
組別性別年齡(歲)男女下限上限均值病程(d)觀察組5767247541.34±9.566.12±1.99對照組6559256940.12±9.237.82±2.231.2 方法:術式及術后處理:248例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手術方式均選擇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術后醫囑:24h禁食,24h后流質飲食,常規使用二代頭孢類抗生素應用3-5d預防感染,切口愈合前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應用麻子仁丸、聚乙二醇散劑通便。對照組應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q12h,每次20~30min,5d一療程,一般2個療程評估療效。觀察組采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
1.3 復方中藥熏洗:本院肛腸科自治復方中藥:黃芩15g、黃柏15g、當歸尾10g、生地10g、延胡索6g、澤瀉6g、檳榔2枚、桃仁15g、防風15g、秦艽15g、大黃15g。熬制成湯藥,取400mL加入我科中藥熏洗機器內,加熱3~5min,待溫度達25度℃,有蒸氣出現,開始熏洗創面,1~2次/d,每次20~30min,一療程時間為5d,2個療程結束后,療效評估,并進行統計分析。
1.4 中醫護理:①護理措施:對創面滲血情況,肛緣水腫,腹脹、排尿是否困難,是否有肛門脫出物等情況進行觀察,檢測體溫,及時處理。術后第一天,教會患者做提肛運動,30下/次,Bid,囑患者少活動、忌久站久蹲。②用通俗易懂語言講明手術情況,用康復病例做引導,使患者放松,避免緊張情緒,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③清淡飲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煙限酒,防止便秘,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④熏洗應注意的情況:熏洗前為監測生命體征,排空大小便,清潔外陰及肛門。保持適宜的水溫,防止燙傷;于手術后次日便后進行,時間不可太長或太短,特別是老年患者,注意嚴重疾病的突然誘發。觀察面色和檢測脈搏,如有乏力、眩暈等情況,立即停止熏洗,轉移至通風處休息,條件允許應吸氧。熱療法有鎮靜、催眠作用,患者容易跌倒,大齡患者更應注意。熏洗完畢用柔軟潔凈毛巾擦干患部,無菌敷料覆蓋。對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大齡患者應由護理人員幫助擦洗,動作應輕柔攙扶或輪椅推入病房休息。熏洗器具應使用前后消毒處理,阻斷院內感染源。會陰等處的傷口熏洗后應無菌消毒處理。對于女性患者,在月經期或有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者不宜熏洗。
療效評估項目及指標: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療效評價。局部無感染,脹痛消失,肛緣水腫消失,創面無滲液、無滲血、無瘙癢為顯效。局部無感染,腫脹疼痛減輕,創面有少量滲液,輕微瘙癢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5 觀察指標:①術后疼痛:VAS評分法:無痛0分,疼痛最劇烈10分;持續時間計分:<1 d計1分,>1 d,<2d計2分,以此類推VAS評分乘以持續時間計分之積相加即得各項評分;②小便困難:無0分;輕度1分:排尿不暢,但無需治療,能自行解出;中度=2分:需保守治療,如針灸穴位治療等;重度=3分:需行導尿術。③便血:分為無0分;輕度1分:便后手紙少量染血;中度2分:滲血較多,大便時滴血;重度3分:大量出血,呈噴射狀。觀察1周,按照出現的次數進行累加,排除陳舊性出血,如有大出血另行計算[2]。
1.6 統計學分析: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3. 討論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現代醫學認為,解除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改善肛管血液循環,降低肛管內壓是治療肛裂的關鍵所在[3]。
【摘要】目的 觀察我科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分析。方法 將248例肛腸病術后患者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運用復方中藥熏洗加中醫護理,對照組采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77%,對照組為76.6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在術后疼痛、小便困難、便血方面,觀察組療效占明顯優勢。結論 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對肛裂術后患者療效顯著,有利于早期康復。
【關鍵詞】肛裂;中藥熏洗;中醫護理;便秘
【中圖分類號】R574.8 【文獻標識碼】A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本院從2013年對肛裂患者術后創面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的方法進行療效觀察,療效顯著,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自于本院肛腸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248例住院患者,入選患者均符合臨床肛裂診斷標準,術前詳細病史及術前檢查排除了手術禁忌。隨機分組:對照組124例,治療組124例,兩組間病例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病例資料匯總(n=124)
組別性別年齡(歲)男女下限上限均值病程(d)觀察組5767247541.34±9.566.12±1.99對照組6559256940.12±9.237.82±2.231.2 方法:術式及術后處理:248例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手術方式均選擇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術后醫囑:24h禁食,24h后流質飲食,常規使用二代頭孢類抗生素應用3-5d預防感染,切口愈合前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應用麻子仁丸、聚乙二醇散劑通便。對照組應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q12h,每次20~30min,5d一療程,一般2個療程評估療效。觀察組采用復方中藥熏洗配合中醫護理。
1.3 復方中藥熏洗:本院肛腸科自治復方中藥:黃芩15g、黃柏15g、當歸尾10g、生地10g、延胡索6g、澤瀉6g、檳榔2枚、桃仁15g、防風15g、秦艽15g、大黃15g。熬制成湯藥,取400mL加入我科中藥熏洗機器內,加熱3~5min,待溫度達25度℃,有蒸氣出現,開始熏洗創面,1~2次/d,每次20~30min,一療程時間為5d,2個療程結束后,療效評估,并進行統計分析。
1.4 中醫護理:①護理措施:對創面滲血情況,肛緣水腫,腹脹、排尿是否困難,是否有肛門脫出物等情況進行觀察,檢測體溫,及時處理。術后第一天,教會患者做提肛運動,30下/次,Bid,囑患者少活動、忌久站久蹲。②用通俗易懂語言講明手術情況,用康復病例做引導,使患者放松,避免緊張情緒,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③清淡飲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煙限酒,防止便秘,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④熏洗應注意的情況:熏洗前為監測生命體征,排空大小便,清潔外陰及肛門。保持適宜的水溫,防止燙傷;于手術后次日便后進行,時間不可太長或太短,特別是老年患者,注意嚴重疾病的突然誘發。觀察面色和檢測脈搏,如有乏力、眩暈等情況,立即停止熏洗,轉移至通風處休息,條件允許應吸氧。熱療法有鎮靜、催眠作用,患者容易跌倒,大齡患者更應注意。熏洗完畢用柔軟潔凈毛巾擦干患部,無菌敷料覆蓋。對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大齡患者應由護理人員幫助擦洗,動作應輕柔攙扶或輪椅推入病房休息。熏洗器具應使用前后消毒處理,阻斷院內感染源。會陰等處的傷口熏洗后應無菌消毒處理。對于女性患者,在月經期或有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者不宜熏洗。
療效評估項目及指標: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療效評價。局部無感染,脹痛消失,肛緣水腫消失,創面無滲液、無滲血、無瘙癢為顯效。局部無感染,腫脹疼痛減輕,創面有少量滲液,輕微瘙癢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5 觀察指標:①術后疼痛:VAS評分法:無痛0分,疼痛最劇烈10分;持續時間計分:<1 d計1分,>1 d,<2d計2分,以此類推VAS評分乘以持續時間計分之積相加即得各項評分;②小便困難:無0分;輕度1分:排尿不暢,但無需治療,能自行解出;中度=2分:需保守治療,如針灸穴位治療等;重度=3分:需行導尿術。③便血:分為無0分;輕度1分:便后手紙少量染血;中度2分:滲血較多,大便時滴血;重度3分:大量出血,呈噴射狀。觀察1周,按照出現的次數進行累加,排除陳舊性出血,如有大出血另行計算[2]。
1.6 統計學分析: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3. 討論
肛裂在肛腸科是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肛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術后一般不予以縫合,傷口開放,愈合遲緩。現代醫學認為,解除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改善肛管血液循環,降低肛管內壓是治療肛裂的關鍵所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