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利
【中圖分類號】R972+.3【文獻標識碼】B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新發作的休息或夜間性心絞痛或者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增加或時間延長,其臨床表現是介于勞累性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間。近年來,對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研究越來越被重視。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調脂、降脂、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臨床在選擇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取得了臨床效果也有較大差異,為探討兩種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差異,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根據使用劑量的不同分為大劑量組合小劑量組各40例,其中大劑量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為1.5:1,小劑量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為1.35:1。
1.2 方法:兩組常規使用口服硝酸酯類、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大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40mg/d進行治療,小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20mg/d進行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1。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病情急、程度嚴重的內科急癥,由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導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盡早盡快合理正確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阻止其發展為AMI[1]。其治療目標是解除心絞痛癥狀,預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很廣,除有調/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護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強[2]。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血脂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大劑量組血脂下降水平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血脂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經過治療血流變指標變化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顯效28例,顯效率為70.0%,有效11例,有效率為27.5%,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小劑量組顯效16例,顯效率為40.0%,有效8例,有效率為20.0%,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60.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大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鄧明堯,吳國平,馮旭霞,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比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9(13):58-59.
[2]方東升,楊俊,趙高陽.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6-37.
【中圖分類號】R972+.3【文獻標識碼】B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新發作的休息或夜間性心絞痛或者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增加或時間延長,其臨床表現是介于勞累性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間。近年來,對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研究越來越被重視。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調脂、降脂、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臨床在選擇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取得了臨床效果也有較大差異,為探討兩種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差異,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根據使用劑量的不同分為大劑量組合小劑量組各40例,其中大劑量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為1.5:1,小劑量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為1.35:1。
1.2 方法:兩組常規使用口服硝酸酯類、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大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40mg/d進行治療,小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20mg/d進行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1。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病情急、程度嚴重的內科急癥,由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導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盡早盡快合理正確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阻止其發展為AMI[1]。其治療目標是解除心絞痛癥狀,預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很廣,除有調/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護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強[2]。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血脂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大劑量組血脂下降水平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血脂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經過治療血流變指標變化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顯效28例,顯效率為70.0%,有效11例,有效率為27.5%,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小劑量組顯效16例,顯效率為40.0%,有效8例,有效率為20.0%,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60.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大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鄧明堯,吳國平,馮旭霞,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比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9(13):58-59.
[2]方東升,楊俊,趙高陽.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6-37.
【中圖分類號】R972+.3【文獻標識碼】B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新發作的休息或夜間性心絞痛或者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增加或時間延長,其臨床表現是介于勞累性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間。近年來,對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研究越來越被重視。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調脂、降脂、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臨床在選擇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取得了臨床效果也有較大差異,為探討兩種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差異,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療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根據使用劑量的不同分為大劑量組合小劑量組各40例,其中大劑量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為1.5:1,小劑量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為1.35:1。
1.2 方法:兩組常規使用口服硝酸酯類、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大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40mg/d進行治療,小劑量組每晚給予阿托伐他汀20mg/d進行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1。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病情急、程度嚴重的內科急癥,由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導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盡早盡快合理正確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阻止其發展為AMI[1]。其治療目標是解除心絞痛癥狀,預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很廣,除有調/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護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強[2]。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血脂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大劑量組血脂下降水平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血脂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經過治療血流變指標變化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優于小劑量組,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顯效28例,顯效率為70.0%,有效11例,有效率為27.5%,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小劑量組顯效16例,顯效率為40.0%,有效8例,有效率為20.0%,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60.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大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鄧明堯,吳國平,馮旭霞,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比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9(13):58-59.
[2]方東升,楊俊,趙高陽.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