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標
【摘要】目的對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藥物方法治療,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加用適量藥物,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結合適量藥物治療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冠狀動脈支架;缺血性心肌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種常見的不良疾病,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患者5年內病死率為50%~80%[1]。臨床上以往一般采用ARB及ACEI類藥物治療,但是因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出現進行性擴大,反復出現心力衰竭,嚴重影響預后[2]。我院近年來將冠狀動脈支架應用到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療當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3年1月~2014月1月共收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肌病診斷標準,均經三維成像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心功能分級根據美國紐約學會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方法治療,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為47~74歲,平均年齡為(58.9±13.6)歲;病程為11個月~5.2年,平均病程為(4.2±1.9)年;NYHA分級: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聯合適量藥物治療,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60.1±10.6)歲;病程為10個月~5.1年,平均病程為(4.1±12.9)年;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為18~80歲;NYHA分級為Ⅱ~Ⅳ級。
1.3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依從性不良;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都以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7型)檢查。檢查范圍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按照Devereux及Reichex公式對左室心肌質量指數進行計算:左室心肌質量指數=左心室肌質量/體表面積;左心室肌質量(g)=1.04×[(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3-左室舒張末期內徑]-13.6。
1.5 治療方法:實驗組進行支架植入手術,具體步驟如下:先以PTCA方法對病變部位進行擴張1~2次,在擴張之后根據患者病情保留導絲撤指引導管,患者術后需休息5~10min,促進相應區域的心肌缺氧補償,再快速置入支架。手術每次處理1支血管。對需要處理第2支血管的患者,應隔1~2周之后進行。每位患者最多可對2支血管進行處理。手術成功之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結束當天應靜脈注射適量利尿劑,促進造影劑排泄。手術結束后3d內口服抵克力得及肝素,并靜脈滴注消心痛,3d之后改服硝酸酯及抵克力得藥物。患者持續服用抵克力得至術后3個月。同時,在直接結束后為患者靜脈滴注益氣復脈,2.6g/d,將其溶于25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使用靜脈滴注法,用藥時間為2周。
對照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洋地黃、硝酸酯類、利尿劑、血管緊張素等藥物。
1.6 觀察指標:①NYHA分級: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周的NYHA分級變化情況;②心動圖指標: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以胸超聲檢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數變化,并對左心肌質量指數變化進行計算。診斷標準為:正常:LVEDDd為34~55mm,LVPW為6~11mm,IVST6~11mm;左室收縮功能障礙:EF<50%;左室肥厚:女LVMI>120g/m2,男LVMI>150g/m2。
1.7 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x±s的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NYHA分級:對照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治療后I級8例,Ⅱ級16例,Ⅲ級13例,Ⅳ級7例。實驗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10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治療后I級15例,Ⅱ級26例,Ⅲ級8例,Ⅳ級2例。實驗組治療后的NYHA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臟超聲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臟超聲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缺血性心肌病為多支病變,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原因為心肌缺血[3]。心肌梗死或長期慢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細胞減少,纖維組織增多,心肌梗死后出現心室重構也是重要原因[4]。單純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介入治療可以可以拓展狹窄血管,尤其是通過拓寬2支病變血管可以改善血運狀況,形成側枝循環,消除心肌缺血,恢復冬眠心肌功能,顯著改善心臟的舒張及收縮功能,所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中藥也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治療方式的不足,益氣復脈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麥冬、紅參、五味子等,有著養陰生津以及益氣復脈的作用,對于胸悶隱痛、氣急喘促有著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的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也證明上述觀點。
【摘要】目的對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藥物方法治療,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加用適量藥物,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結合適量藥物治療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冠狀動脈支架;缺血性心肌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種常見的不良疾病,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患者5年內病死率為50%~80%[1]。臨床上以往一般采用ARB及ACEI類藥物治療,但是因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出現進行性擴大,反復出現心力衰竭,嚴重影響預后[2]。我院近年來將冠狀動脈支架應用到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療當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3年1月~2014月1月共收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肌病診斷標準,均經三維成像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心功能分級根據美國紐約學會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方法治療,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為47~74歲,平均年齡為(58.9±13.6)歲;病程為11個月~5.2年,平均病程為(4.2±1.9)年;NYHA分級: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聯合適量藥物治療,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60.1±10.6)歲;病程為10個月~5.1年,平均病程為(4.1±12.9)年;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為18~80歲;NYHA分級為Ⅱ~Ⅳ級。
1.3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依從性不良;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都以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7型)檢查。檢查范圍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按照Devereux及Reichex公式對左室心肌質量指數進行計算:左室心肌質量指數=左心室肌質量/體表面積;左心室肌質量(g)=1.04×[(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3-左室舒張末期內徑]-13.6。
1.5 治療方法:實驗組進行支架植入手術,具體步驟如下:先以PTCA方法對病變部位進行擴張1~2次,在擴張之后根據患者病情保留導絲撤指引導管,患者術后需休息5~10min,促進相應區域的心肌缺氧補償,再快速置入支架。手術每次處理1支血管。對需要處理第2支血管的患者,應隔1~2周之后進行。每位患者最多可對2支血管進行處理。手術成功之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結束當天應靜脈注射適量利尿劑,促進造影劑排泄。手術結束后3d內口服抵克力得及肝素,并靜脈滴注消心痛,3d之后改服硝酸酯及抵克力得藥物。患者持續服用抵克力得至術后3個月。同時,在直接結束后為患者靜脈滴注益氣復脈,2.6g/d,將其溶于25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使用靜脈滴注法,用藥時間為2周。
對照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洋地黃、硝酸酯類、利尿劑、血管緊張素等藥物。
1.6 觀察指標:①NYHA分級: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周的NYHA分級變化情況;②心動圖指標: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以胸超聲檢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數變化,并對左心肌質量指數變化進行計算。診斷標準為:正常:LVEDDd為34~55mm,LVPW為6~11mm,IVST6~11mm;左室收縮功能障礙:EF<50%;左室肥厚:女LVMI>120g/m2,男LVMI>150g/m2。
1.7 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x±s的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NYHA分級:對照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治療后I級8例,Ⅱ級16例,Ⅲ級13例,Ⅳ級7例。實驗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10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治療后I級15例,Ⅱ級26例,Ⅲ級8例,Ⅳ級2例。實驗組治療后的NYHA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臟超聲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臟超聲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缺血性心肌病為多支病變,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原因為心肌缺血[3]。心肌梗死或長期慢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細胞減少,纖維組織增多,心肌梗死后出現心室重構也是重要原因[4]。單純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介入治療可以可以拓展狹窄血管,尤其是通過拓寬2支病變血管可以改善血運狀況,形成側枝循環,消除心肌缺血,恢復冬眠心肌功能,顯著改善心臟的舒張及收縮功能,所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中藥也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治療方式的不足,益氣復脈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麥冬、紅參、五味子等,有著養陰生津以及益氣復脈的作用,對于胸悶隱痛、氣急喘促有著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的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也證明上述觀點。
【摘要】目的對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藥物方法治療,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加用適量藥物,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結合適量藥物治療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冠狀動脈支架;缺血性心肌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種常見的不良疾病,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患者5年內病死率為50%~80%[1]。臨床上以往一般采用ARB及ACEI類藥物治療,但是因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出現進行性擴大,反復出現心力衰竭,嚴重影響預后[2]。我院近年來將冠狀動脈支架應用到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療當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3年1月~2014月1月共收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肌病診斷標準,均經三維成像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心功能分級根據美國紐約學會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54例患者以常規方法治療,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為47~74歲,平均年齡為(58.9±13.6)歲;病程為11個月~5.2年,平均病程為(4.2±1.9)年;NYHA分級: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實驗組54例患者采用冠狀動脈支架聯合適量藥物治療,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60.1±10.6)歲;病程為10個月~5.1年,平均病程為(4.1±12.9)年;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為18~80歲;NYHA分級為Ⅱ~Ⅳ級。
1.3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依從性不良;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都以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7型)檢查。檢查范圍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按照Devereux及Reichex公式對左室心肌質量指數進行計算:左室心肌質量指數=左心室肌質量/體表面積;左心室肌質量(g)=1.04×[(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3-左室舒張末期內徑]-13.6。
1.5 治療方法:實驗組進行支架植入手術,具體步驟如下:先以PTCA方法對病變部位進行擴張1~2次,在擴張之后根據患者病情保留導絲撤指引導管,患者術后需休息5~10min,促進相應區域的心肌缺氧補償,再快速置入支架。手術每次處理1支血管。對需要處理第2支血管的患者,應隔1~2周之后進行。每位患者最多可對2支血管進行處理。手術成功之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結束當天應靜脈注射適量利尿劑,促進造影劑排泄。手術結束后3d內口服抵克力得及肝素,并靜脈滴注消心痛,3d之后改服硝酸酯及抵克力得藥物。患者持續服用抵克力得至術后3個月。同時,在直接結束后為患者靜脈滴注益氣復脈,2.6g/d,將其溶于25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使用靜脈滴注法,用藥時間為2周。
對照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洋地黃、硝酸酯類、利尿劑、血管緊張素等藥物。
1.6 觀察指標:①NYHA分級: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周的NYHA分級變化情況;②心動圖指標: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以胸超聲檢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舒張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數變化,并對左心肌質量指數變化進行計算。診斷標準為:正常:LVEDDd為34~55mm,LVPW為6~11mm,IVST6~11mm;左室收縮功能障礙:EF<50%;左室肥厚:女LVMI>120g/m2,男LVMI>150g/m2。
1.7 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x±s的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NYHA分級:對照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9例,Ⅲ級25例,Ⅳ級20例;治療后I級8例,Ⅱ級16例,Ⅲ級13例,Ⅳ級7例。實驗組54例患者治療后NYHA分級得到顯著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分布:治療前I級0例,Ⅱ級10例,Ⅲ級23例,Ⅳ例19例;治療后I級15例,Ⅱ級26例,Ⅲ級8例,Ⅳ級2例。實驗組治療后的NYHA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臟超聲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臟超聲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缺血性心肌病為多支病變,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原因為心肌缺血[3]。心肌梗死或長期慢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細胞減少,纖維組織增多,心肌梗死后出現心室重構也是重要原因[4]。單純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介入治療可以可以拓展狹窄血管,尤其是通過拓寬2支病變血管可以改善血運狀況,形成側枝循環,消除心肌缺血,恢復冬眠心肌功能,顯著改善心臟的舒張及收縮功能,所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中藥也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治療方式的不足,益氣復脈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麥冬、紅參、五味子等,有著養陰生津以及益氣復脈的作用,對于胸悶隱痛、氣急喘促有著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的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也證明上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