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在近期臨床上運用情況,總結聯合使用腹腔鏡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臨床經驗。方法選擇在本院接受醫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108例,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4例。實驗組患者在腹腔鏡探查下進行手術;對照組則使用常規開腹手術。密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體會并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后患者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臨床上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運用腹腔鏡進行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能夠較好的應用于臨床實踐。
【關鍵詞】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605【文獻標識碼】B
胃十二指腸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腸潰瘍之后出現,通常與體內的酶類物質及胃酸等相聯系,臨床上稱為消化性潰瘍,以往在進行胃十二指腸修補手術時采取開腹的方式,如今,伴隨著腹腔鏡的問世,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臨床醫學操作越來越廣泛,現在大多數外科手術均需要借助腹腔鏡的探查,以此提高手術的成功率[1]。為了進一步研究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效果,本院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選擇近幾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對其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間進行診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患者中,選擇了108例,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54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在20~73歲,平均年齡為(43.2±3.1)歲;實驗組中男37例,女17例,年齡在21~74歲,平均年齡為(46.2±4.1)歲。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性別比、平均年齡、胃穿孔與十二指腸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見并發癥等一般臨床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手術的實驗組患者,實行手術之前,首先麻醉師進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術體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在11~16mmHg,選定腹腔鏡進入患者體內的部位后,緩慢將腹腔鏡放入,再在體外選取1~2個孔便于探查;尋找胃十二指腸穿孔的位置,嚴密監測穿孔部位周圍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徑<4mm,并且穿孔附近組織水腫程度較輕,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穿孔修補手術,閉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選取進行穿孔修補術后再利用腹內網膜固定,在進行穿孔處修補閉合的基礎上,表面覆蓋網膜,同時進行固定。手術進行后需要充分沖洗腹內,嚴密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狀及顏色。另外5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較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實行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步驟與常規手術中切開腹手術一樣,在患者體表切開,尋找穿孔位置,縫補閉合的方法與實驗組患者相似。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完畢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療。
1.3 主要觀察指標:密切關注并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整個過程利用的時間、在進行手術時患者的出血量、手術實施過后在醫院的住院、手術過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患者進行活動的時間等臨床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情況進行對比:實驗組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結論
實驗組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造成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開腹手術,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鏡探查患者體內病變位置,與常規開腹手術比較,可以縮小進行手術的開口,減少對患者體表肌肉的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并且在減輕肌肉牽涉的疼痛的同時,可以更加有效的讓患者進行早期排痰,促進其起床走動,大大減少了術后患者并發肺部疾病的情況,手術后患者身體康復較快,患者術后在醫院的天數相對來說,也會大大減少[2]。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鏡能夠非常方便的、較為清楚的顯示出并內腹腔內存在的病變部位,以及病變位置附近組織是否水腫、是否有膿性液體等情形,以此確定病情輕重[3]。下面有幾點關于此次手術的注意事項:①嚴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鏡進行探查的納入標準,患者在出現穿孔的時間應該在10h內,出現穿孔的位置在體內胃十二指腸的前部,穿孔的孔徑應該<10mm,不具有較為嚴重的合并癥[4]。②選擇不同的手術操作,主要是依據患者穿孔直徑的大小以及附近組織的情況,若患者周圍組織不出現水腫或水腫程度較輕,孔徑<4mm的修補手術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閉合縫補術,若患者穿孔較大但<10mm,可以選用單純縫補術并固定網膜[5]。③手術完成后需要進行沖洗,必須充分進行沖洗患者腹腔,并及時觀察引流液的情況。注意把握以上幾點注意事項,可以有效地降低術后感染率、炎癥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腹腔鏡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上可以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利人.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修補術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14-115.
[2]沈葉,顧建萍,周聯明,等.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14):1890-1891.
[3]趙輝,王青麗,劉龍壯.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6):672-673.
[4]李軍,彭小妮,崔海寧.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27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1,22(2):84-85.
[5]符三輝,田海清.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39-40.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在近期臨床上運用情況,總結聯合使用腹腔鏡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臨床經驗。方法選擇在本院接受醫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108例,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4例。實驗組患者在腹腔鏡探查下進行手術;對照組則使用常規開腹手術。密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體會并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后患者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臨床上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運用腹腔鏡進行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能夠較好的應用于臨床實踐。
【關鍵詞】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605【文獻標識碼】B
胃十二指腸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腸潰瘍之后出現,通常與體內的酶類物質及胃酸等相聯系,臨床上稱為消化性潰瘍,以往在進行胃十二指腸修補手術時采取開腹的方式,如今,伴隨著腹腔鏡的問世,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臨床醫學操作越來越廣泛,現在大多數外科手術均需要借助腹腔鏡的探查,以此提高手術的成功率[1]。為了進一步研究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效果,本院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選擇近幾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對其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間進行診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患者中,選擇了108例,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54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在20~73歲,平均年齡為(43.2±3.1)歲;實驗組中男37例,女17例,年齡在21~74歲,平均年齡為(46.2±4.1)歲。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性別比、平均年齡、胃穿孔與十二指腸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見并發癥等一般臨床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手術的實驗組患者,實行手術之前,首先麻醉師進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術體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在11~16mmHg,選定腹腔鏡進入患者體內的部位后,緩慢將腹腔鏡放入,再在體外選取1~2個孔便于探查;尋找胃十二指腸穿孔的位置,嚴密監測穿孔部位周圍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徑<4mm,并且穿孔附近組織水腫程度較輕,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穿孔修補手術,閉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選取進行穿孔修補術后再利用腹內網膜固定,在進行穿孔處修補閉合的基礎上,表面覆蓋網膜,同時進行固定。手術進行后需要充分沖洗腹內,嚴密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狀及顏色。另外5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較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實行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步驟與常規手術中切開腹手術一樣,在患者體表切開,尋找穿孔位置,縫補閉合的方法與實驗組患者相似。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完畢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療。
1.3 主要觀察指標:密切關注并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整個過程利用的時間、在進行手術時患者的出血量、手術實施過后在醫院的住院、手術過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患者進行活動的時間等臨床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情況進行對比:實驗組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結論
實驗組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造成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開腹手術,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鏡探查患者體內病變位置,與常規開腹手術比較,可以縮小進行手術的開口,減少對患者體表肌肉的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并且在減輕肌肉牽涉的疼痛的同時,可以更加有效的讓患者進行早期排痰,促進其起床走動,大大減少了術后患者并發肺部疾病的情況,手術后患者身體康復較快,患者術后在醫院的天數相對來說,也會大大減少[2]。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鏡能夠非常方便的、較為清楚的顯示出并內腹腔內存在的病變部位,以及病變位置附近組織是否水腫、是否有膿性液體等情形,以此確定病情輕重[3]。下面有幾點關于此次手術的注意事項:①嚴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鏡進行探查的納入標準,患者在出現穿孔的時間應該在10h內,出現穿孔的位置在體內胃十二指腸的前部,穿孔的孔徑應該<10mm,不具有較為嚴重的合并癥[4]。②選擇不同的手術操作,主要是依據患者穿孔直徑的大小以及附近組織的情況,若患者周圍組織不出現水腫或水腫程度較輕,孔徑<4mm的修補手術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閉合縫補術,若患者穿孔較大但<10mm,可以選用單純縫補術并固定網膜[5]。③手術完成后需要進行沖洗,必須充分進行沖洗患者腹腔,并及時觀察引流液的情況。注意把握以上幾點注意事項,可以有效地降低術后感染率、炎癥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腹腔鏡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上可以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利人.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修補術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14-115.
[2]沈葉,顧建萍,周聯明,等.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14):1890-1891.
[3]趙輝,王青麗,劉龍壯.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6):672-673.
[4]李軍,彭小妮,崔海寧.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27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1,22(2):84-85.
[5]符三輝,田海清.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39-40.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在近期臨床上運用情況,總結聯合使用腹腔鏡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臨床經驗。方法選擇在本院接受醫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108例,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4例。實驗組患者在腹腔鏡探查下進行手術;對照組則使用常規開腹手術。密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體會并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后患者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臨床上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運用腹腔鏡進行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能夠較好的應用于臨床實踐。
【關鍵詞】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605【文獻標識碼】B
胃十二指腸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腸潰瘍之后出現,通常與體內的酶類物質及胃酸等相聯系,臨床上稱為消化性潰瘍,以往在進行胃十二指腸修補手術時采取開腹的方式,如今,伴隨著腹腔鏡的問世,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臨床醫學操作越來越廣泛,現在大多數外科手術均需要借助腹腔鏡的探查,以此提高手術的成功率[1]。為了進一步研究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效果,本院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選擇近幾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對其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間進行診治的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患者中,選擇了108例,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54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在20~73歲,平均年齡為(43.2±3.1)歲;實驗組中男37例,女17例,年齡在21~74歲,平均年齡為(46.2±4.1)歲。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性別比、平均年齡、胃穿孔與十二指腸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見并發癥等一般臨床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手術的實驗組患者,實行手術之前,首先麻醉師進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術體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在11~16mmHg,選定腹腔鏡進入患者體內的部位后,緩慢將腹腔鏡放入,再在體外選取1~2個孔便于探查;尋找胃十二指腸穿孔的位置,嚴密監測穿孔部位周圍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徑<4mm,并且穿孔附近組織水腫程度較輕,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穿孔修補手術,閉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選取進行穿孔修補術后再利用腹內網膜固定,在進行穿孔處修補閉合的基礎上,表面覆蓋網膜,同時進行固定。手術進行后需要充分沖洗腹內,嚴密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狀及顏色。另外5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較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實行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步驟與常規手術中切開腹手術一樣,在患者體表切開,尋找穿孔位置,縫補閉合的方法與實驗組患者相似。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完畢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療。
1.3 主要觀察指標:密切關注并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整個過程利用的時間、在進行手術時患者的出血量、手術實施過后在醫院的住院、手術過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患者進行活動的時間等臨床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情況進行對比:實驗組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結論
實驗組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全過程所用的時間、造成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手術過后患者的在醫院的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開腹手術,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鏡探查患者體內病變位置,與常規開腹手術比較,可以縮小進行手術的開口,減少對患者體表肌肉的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并且在減輕肌肉牽涉的疼痛的同時,可以更加有效的讓患者進行早期排痰,促進其起床走動,大大減少了術后患者并發肺部疾病的情況,手術后患者身體康復較快,患者術后在醫院的天數相對來說,也會大大減少[2]。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并發肺部炎癥、穿孔修補地方呈現瘺口、術后出現腦血管阻塞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鏡能夠非常方便的、較為清楚的顯示出并內腹腔內存在的病變部位,以及病變位置附近組織是否水腫、是否有膿性液體等情形,以此確定病情輕重[3]。下面有幾點關于此次手術的注意事項:①嚴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鏡進行探查的納入標準,患者在出現穿孔的時間應該在10h內,出現穿孔的位置在體內胃十二指腸的前部,穿孔的孔徑應該<10mm,不具有較為嚴重的合并癥[4]。②選擇不同的手術操作,主要是依據患者穿孔直徑的大小以及附近組織的情況,若患者周圍組織不出現水腫或水腫程度較輕,孔徑<4mm的修補手術可以使用較為單純的閉合縫補術,若患者穿孔較大但<10mm,可以選用單純縫補術并固定網膜[5]。③手術完成后需要進行沖洗,必須充分進行沖洗患者腹腔,并及時觀察引流液的情況。注意把握以上幾點注意事項,可以有效地降低術后感染率、炎癥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腹腔鏡探查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上可以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利人.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修補術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14-115.
[2]沈葉,顧建萍,周聯明,等.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14):1890-1891.
[3]趙輝,王青麗,劉龍壯.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6):672-673.
[4]李軍,彭小妮,崔海寧.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27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1,22(2):84-85.
[5]符三輝,田海清.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