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要】目的探討飲食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對本院治療的38例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入院診治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聯合飲食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P<0.05);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優于對照組((7.11±0.72)mmol/l,(8.44±1.85)mmol/L,7.32%±0.69%,8.69%±0.25%,P<0.05)。結論糖尿病臨床上比較常見,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飲食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醫學界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有1.71億人為糖尿病,而我國就占2.8%左右,并且這種疾病出現上升趨勢。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探討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法顯得至關重要[1]。近年來,飲食護理在臨床上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為了探討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飲食護理的臨床效果。對2011年l月~2013年10月本院門診治療的38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來本院診斷、治療的38例患者入院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將這些患者根據治療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本次調研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在59~84歲,平均年齡為(68.4±1.5)歲。患者均符合2010我國糖尿病診斷標準,兩組患者患病時間、年齡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一般護理,具體如下:入院后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且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實驗組則進行飲食護理,具體如下:①降低糖攝入量。為了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要降低脂肪的攝入量,攝入過多的脂肪會造成患者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平時飲食時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率。②多飲食食用魚類、谷類、蔬菜。患者飲食結構中多飲食魚類等能夠抑制防治糖尿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率。③加強運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加強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率[2]。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x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s表示。
2. 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高發疾病,這種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且患者發病后癥狀不明顯,患者治療時需要長期用藥。常規藥物類型較多,如:磺酰脲類、腸促胰島素等。這些藥物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效果不好。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降低患者痛苦,增加患者飲食護理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它是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飲食過程中的比例,由于飲食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其飲食結構也不是一直不變的,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結構能夠維持機體營養,能夠有效預防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的發生等,使得患者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糖尿病預防過程中通過改善患者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3]。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4.7%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68.4%);實驗組89.5%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效果。此外,患者在飲食合理情況下還應該加強自身運動,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根據相關實驗結果顯示:合理的運動能夠降低糖尿病發生率。與運動不足患者相比,其發生率明顯要低。此外,適當的有氧運動能夠降低患者體內血糖等指標,改善患者血糖指標等。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優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吳雯等[4]相關研究結果類似。根據本人經驗:糖尿病患者除了進行飲食護理外,還應該加強患者藥物依從性,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許柯,李峰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9):3589-3591.
[2]聶麗娟,薛慧娟,祝捷.社區護理干預對減少家庭注射胰島素不良反應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3):44-47.
[3]沈琴華,高芷萍,陸曉燕.社區護理干預提高糖尿病患者遵醫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A):29-31.
[4]吳雯,趙燕萍,劉軍.社區糖尿病健康促進俱樂部對改善生活質量的啟示[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48):241.
【摘要】目的探討飲食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對本院治療的38例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入院診治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聯合飲食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P<0.05);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優于對照組((7.11±0.72)mmol/l,(8.44±1.85)mmol/L,7.32%±0.69%,8.69%±0.25%,P<0.05)。結論糖尿病臨床上比較常見,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飲食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醫學界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有1.71億人為糖尿病,而我國就占2.8%左右,并且這種疾病出現上升趨勢。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探討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法顯得至關重要[1]。近年來,飲食護理在臨床上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為了探討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飲食護理的臨床效果。對2011年l月~2013年10月本院門診治療的38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來本院診斷、治療的38例患者入院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將這些患者根據治療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本次調研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在59~84歲,平均年齡為(68.4±1.5)歲。患者均符合2010我國糖尿病診斷標準,兩組患者患病時間、年齡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一般護理,具體如下:入院后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且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實驗組則進行飲食護理,具體如下:①降低糖攝入量。為了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要降低脂肪的攝入量,攝入過多的脂肪會造成患者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平時飲食時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率。②多飲食食用魚類、谷類、蔬菜。患者飲食結構中多飲食魚類等能夠抑制防治糖尿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率。③加強運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加強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率[2]。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x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s表示。
2. 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高發疾病,這種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且患者發病后癥狀不明顯,患者治療時需要長期用藥。常規藥物類型較多,如:磺酰脲類、腸促胰島素等。這些藥物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效果不好。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降低患者痛苦,增加患者飲食護理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它是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飲食過程中的比例,由于飲食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其飲食結構也不是一直不變的,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結構能夠維持機體營養,能夠有效預防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的發生等,使得患者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糖尿病預防過程中通過改善患者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3]。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4.7%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68.4%);實驗組89.5%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效果。此外,患者在飲食合理情況下還應該加強自身運動,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根據相關實驗結果顯示:合理的運動能夠降低糖尿病發生率。與運動不足患者相比,其發生率明顯要低。此外,適當的有氧運動能夠降低患者體內血糖等指標,改善患者血糖指標等。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優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吳雯等[4]相關研究結果類似。根據本人經驗:糖尿病患者除了進行飲食護理外,還應該加強患者藥物依從性,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許柯,李峰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9):3589-3591.
[2]聶麗娟,薛慧娟,祝捷.社區護理干預對減少家庭注射胰島素不良反應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3):44-47.
[3]沈琴華,高芷萍,陸曉燕.社區護理干預提高糖尿病患者遵醫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A):29-31.
[4]吳雯,趙燕萍,劉軍.社區糖尿病健康促進俱樂部對改善生活質量的啟示[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48):241.
【摘要】目的探討飲食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對本院治療的38例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入院診治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聯合飲食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P<0.05);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優于對照組((7.11±0.72)mmol/l,(8.44±1.85)mmol/L,7.32%±0.69%,8.69%±0.25%,P<0.05)。結論糖尿病臨床上比較常見,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飲食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醫學界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有1.71億人為糖尿病,而我國就占2.8%左右,并且這種疾病出現上升趨勢。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探討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法顯得至關重要[1]。近年來,飲食護理在臨床上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為了探討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飲食護理的臨床效果。對2011年l月~2013年10月本院門診治療的38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來本院診斷、治療的38例患者入院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將這些患者根據治療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本次調研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在59~84歲,平均年齡為(68.4±1.5)歲。患者均符合2010我國糖尿病診斷標準,兩組患者患病時間、年齡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一般護理,具體如下:入院后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且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實驗組則進行飲食護理,具體如下:①降低糖攝入量。為了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要降低脂肪的攝入量,攝入過多的脂肪會造成患者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平時飲食時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率。②多飲食食用魚類、谷類、蔬菜。患者飲食結構中多飲食魚類等能夠抑制防治糖尿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率。③加強運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加強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率[2]。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x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s表示。
2. 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94.7%,68.4%);實驗組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89.5%,63.2%,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高發疾病,這種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且患者發病后癥狀不明顯,患者治療時需要長期用藥。常規藥物類型較多,如:磺酰脲類、腸促胰島素等。這些藥物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效果不好。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降低患者痛苦,增加患者飲食護理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它是指患者在平時飲食過程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飲食過程中的比例,由于飲食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其飲食結構也不是一直不變的,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結構能夠維持機體營養,能夠有效預防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的發生等,使得患者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糖尿病預防過程中通過改善患者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3]。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4.7%護理效果較好,高于對照組(68.4%);實驗組89.5%對本院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12.8±6.7)d后出院,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飲食結構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效果。此外,患者在飲食合理情況下還應該加強自身運動,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根據相關實驗結果顯示:合理的運動能夠降低糖尿病發生率。與運動不足患者相比,其發生率明顯要低。此外,適當的有氧運動能夠降低患者體內血糖等指標,改善患者血糖指標等。本次調研中,實驗組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優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吳雯等[4]相關研究結果類似。根據本人經驗:糖尿病患者除了進行飲食護理外,還應該加強患者藥物依從性,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治療過程中加強常規護理并聯合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許柯,李峰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9):3589-3591.
[2]聶麗娟,薛慧娟,祝捷.社區護理干預對減少家庭注射胰島素不良反應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3):44-47.
[3]沈琴華,高芷萍,陸曉燕.社區護理干預提高糖尿病患者遵醫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A):29-31.
[4]吳雯,趙燕萍,劉軍.社區糖尿病健康促進俱樂部對改善生活質量的啟示[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4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