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震 畢源紅 劉元芳
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高等藝術教育是由各級各類高等院?;蚋叩冉逃龣C構所進行的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中學后藝術教育。自“十二五”伊始我國高等藝術教育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也備受關注。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把“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環節。與之相適應的,高等藝術教育以蓬勃之勢向前推進,招生規模持續升高。2011年我國已有1 679所高校開展藝術類專業招生,錄取人數為53萬人,約占當年普通高校錄取總數的8%[1]。到2012藝考人數超過90萬,相當于當年高考人數的1/10,相對于高考人數的減少,藝考生的比例卻在呈上升趨勢[2]。然而與藝術生源的居高不下相悖離的是,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創意人才的短缺更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這種供需關系的不對稱提醒我們需要對高等藝術教育育人功能進行反思與審視。
高等藝術教育的受眾主要包括兩種類型:非專業學習者和專業學習者,盡管他們在發展途徑和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但從個體發展需求角度來看,高等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啟發并促進各類學習者的全面發展,自然就包括人文和科學兩種屬性。明確了這一點,就能夠正確地定位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清楚育人功能的內涵不能缺少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育,離開了這個基礎,藝術教育的功能就將被削弱。當然不同的受眾,由于個體發展需求的差異,對高等藝術教育的功能期待也就不同,育人功能的側重點也不相同。
我國非專業性的高等藝術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經過十幾年的探索,高等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經越來越引起廣泛的重視。人們開始普遍認同高等藝術教育在完善人的智能,陶冶人的情感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層次等方面發揮獨特的教育功能,這也成為我國高等院校開展普及性藝術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具體來說,高等藝術教育通過適當的藝術技巧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感知能力,運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幫助他們體驗自然與人類的緊密關系、人生的悲歡離合、現實生活的復雜與豐富等,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義;通過對特定社會形態中形成的藝術的審美愉悅活動,提高學習者的審美判斷能力,滿足其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聯結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構建社會族群共識的情感價值觀;同時它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社會行為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高等藝術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歷史證明,單一的專才教育模式對人的個性發展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和束縛作用,而藝術教育恰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對于人的情感、意志、興趣等非邏輯、非理性的培養,對于人的直覺、靈感、想象,以及價值判斷、審美體驗的訓練都是無可取代的。它幫助學習者感受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彌補其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的不足,增強其對自我類型、自身經驗的認識,使人的想象既能超越自身又不脫離社會生活;幫助學習者建立審美的人生態度,在思維活動的過程中,抱有超功利的審美觀照,使人的創造性具有更加持久的社會意義。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升級,社會對創意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等藝術教育為創意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契機。
在專業教育領域,高等藝術教育在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文化素養、藝術氣質、藝術思想及職業素質等幾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用。首先,高等藝術教育為專業學習者打下堅實的藝術文化的基礎,幫助他們融入民族精神文化的血脈,拓寬文化的視野,增進對各個時代、各個族群文化精神及對本時代、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認識,從而加速其藝術素質的全面提高。其次,獨特的藝術氣質是專業學習者建立在深刻自我認知基礎上的,對于其內在審美理想的最具自由意義的表達。高等藝術教育致力培養專業學習者出類拔萃的藝術技能、執著的藝術信念、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摯善良的價值意識、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客觀公正的社會判斷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修養等內在品質,為形成富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氣質奠定基礎。再次,藝術思想的孕育和發展是藝術家內在精神追求的方向標。高等藝術教育凝聚高深藝術知識及各門類、各流派藝術思想的精華,形成一個多元、開放的藝術文化場域,引導學習者理解浸透在其中的真情實感和思想精髓,加深其對自我認知能力的了解,為形成富有個性特征并能夠影響和引領藝術文化發展方向的先進的藝術思想創造條件。最后,由于藝術的職業化“形成了一個由‘純藝術’的中心到商業藝術的邊沿結構而成的自主性藝術場”[3]。使得藝術職業具有一種相對固定的特殊習俗。高等藝術教育在培養專業學習者的藝術職業素質方面能夠起到積極的指導和輔助作用。
由于各種原因,當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多元功能存在著結構性缺陷。
1.“以人為本”育人功能取向的偏離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建立了單一性、強化專業教育的專才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人才培養與社會和政府同構發展的高等教育模式。這個模式以社會需求及政府需求為出發點,基本偏離了以人的發展需求為根本的自由理性和人文理想。在技術工具性和實用功利性占據主導的高等教育環境中,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被遮蔽和弱化了。
一方面,非專業性質的高等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處于弱勢地位。1988年4月,國家教委制定下發《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首次指出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教育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隨之,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普通高等院校率先開設藝術類課程,開展了非專業性的高等藝術教育。但時隔二十余年,非專業的高等藝術教育并未煥發出應有的價值。在大多數的普通高校中,高等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仍停留在普及藝術知識、擴寬知識結構等層面上。它折射出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地位弱勢的現實窘境,也讓我們認識到在貫徹和對待國家的藝術教育政策法規時一些高校在管理上的功利和短視,他們并不愿意把資源投入到藝術教育這樣不能夠立竿見影的學科領域,導致了非專業高等藝術教育育人功能逐漸被弱化,成為不受重視的邊緣學科。
另一方面,專業性質的高等藝術教育困于重技輕學的怪圈。藝術文化是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而我國現有高等教育存在較為嚴重的藝術文化缺失現象[4]。長期以來,專業的高等藝術教育受“專才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堅持走精英化培養模式。但是過細的專業方向以及特殊的技藝傳承方式,使得專業高等藝術教育形成了重視技能訓練而輕視文化素養、重視實踐活動而輕視學術研究的怪風氣,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高等藝術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啟發人的心靈,因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在人的心靈之中被塑造,同時也以特殊的方式啟迪和塑造人的心靈的。我們的專業高等藝術教育只教會學生“何以為藝”,而忽略了教育他們“為何而藝”。結果培養出一批藝術技藝超群,卻素質落后、思想貧瘠的“匠人”。這也正是我們常常迷惑于在許多著名歌者的聲音中聽不到其發自真心的深刻情感;在許多畫作中看不到能夠使人產生強烈共鳴的現代精神縮影;在建筑和產品設計中感受不到審美性技術元素的主因。因為缺乏了對人的心靈的培養和塑造,必然造成創造力的萎縮,從而失去了藝術生產的活力和文化引領的作用,這是高等藝術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2.“課程體系”與育人功能的錯位
人才培養必須依靠科學的課程體系。如果說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那么價值取向就是學校課程的關鍵[5]。任何課程體系的構建都要依循一個明確的價值方向。我國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學科本位及實用主義傾向嚴重,導致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弱勢。
在非專業高等藝術教育領域,藝術課程的目的是作為其他專業課程的輔助,發揮特殊的育人功能。如果課程設計方面缺少了從人的發展需求角度的價值牽引,不可避免地會成為程式化的擺設,或者偏于淺易,或者偏于娛樂,從而降低了藝術教育本身的價值定位。另一方面,我國一些普通高校直接沿襲專業藝術院校藝術課程的做法,也很值得商榷。在普通高校的課程設計上,哪些專業藝術知識有助于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其智能、情感、思維、人格等發展形成最大的助力,是一個需要跨學科思考的難題,簡單復制的方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對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能力的不足。
在專業高等藝術教育領域,知識本位或經驗本位的課程設置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從實際情況看,藝術院校開設的課程多半還是以傳授技藝為主,以學習藝術的理論為輔,至于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幾近于無。這種漠視人文素質的專業藝術教育對于培養藝術精英人才是不利的,這樣的課程體系也是極為反常的。此外,專業藝術人才的成長有其特殊的規律,因循守舊的課程只能禁錮其潛在的藝術才華,過分的知識本位必然導致開放性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
3.功能運行策略核心目標的缺失
2000年,歐洲創意產業第一的英國對其“創意經濟”的發端進行研究,提出了“創意群體”的概念,認為這個群體中包括個人藝術家,以及從事設計、建筑、媒體、出版、攝影、服務于錄音室以及展覽館等創意產業工作人員,還包括服飾業者、錄音人員、印刷人員以及藝術品店和代理商,還有工作機構屬于非營利組織——博物館、戲院、藝術教師、教堂的風琴手等[6]。這一定位立即凸顯了高等藝術教育的價值,使得英國高等藝術教育走入教育的中心,在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創意人才、高等教育中各級各類人才的創意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大學之所以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因為把文理科截然分開,忽視了藝術教育。目前并非少數的學者認識到高等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價值。但在人才培養的具體運行過程中,關于怎樣圍繞“創新能力”轉變高等藝術教育的目標;怎樣根據培養“創新能力”這一命題調整藝術學科發展的方向;如何協調跨學科的難度,保證高等藝術教育對非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等等問題,卻始終沒有被重視、被研究、被投入。由于缺乏一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等藝術教育運行的策略和規劃,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
4.“師資建設”的滯后
排除了體制等外力的作用,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師資的建設。要實現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有一支知識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
專業和非專業的高等藝術教育培養目標不同,自然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國從1988年開始實行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以來,并未有針對性地構建師資隊伍,這個領域的藝術教師大多畢業于專業的藝術院校或師范院校,接受過專業的高等藝術教育。實踐證明,這些藝術教師的知識結構并不足以應付這樣難度的教育目標,其結果自然難以讓人滿意。
在專業高等藝術教育領域,隨著社會上普及性藝術教育市場的發展,具有高超藝術技能的藝術教師越來越受歡迎,為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相反在專業藝術高校內部師德問題開始顯現。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在經濟利益的沖擊下蕩然無存,把本職工作當作了“第二職業”;只教書不育人;不鉆研業務,思想貧瘠、教法陳舊等等。這些行為嚴重偏離了師德原則,既損害了藝術教師的整體形象,也影響和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5.社會化媚俗傾向導致育人功能的衰弱
社會化的媚俗傾向是高等藝術教育對社會的文化消費市場中大眾化、庸俗化、娛樂化等審美趣味的屈從和迎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作品的商品化以及藝術活動的商業化趨勢不可阻擋,藝術的娛樂功能逐漸占據了主導的地位。藝術家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迎合大眾世俗化審美趣味的行為,以及國家政策對于社會藝術消費市場的放任都給藝術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對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首先,人才培養的功利化傾向十分嚴重。社會藝術消費的無序性及其產生的巨大的經濟利益使得許多藝術的生產放棄了對于人的審美、認識、教育等社會功能的追問,追求高經濟回報率成為社會藝術生產的主題,這對專業高等藝術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十分巨大,藝術考生的絡繹不絕以及藝術類升學的潛規則現象都在這一背景之下應運而生。學生把高等藝術教育視為就業發財的“跳板”,而漠視了它的內在價值,學習態度就會帶有濃厚的功利性;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受到市場需求的牽動,一味強調社會適應性,就喪失了教育的主動性,使其育人功能在媚俗傾向下退縮和妥協而變得衰弱。
其次,庸俗藝術觀泛濫,抵消了育人的功能。社會化媚俗傾向對青少年的侵害尤其嚴重,而高等藝術教育的受眾群體正是青年人,在他們的身上普遍存在的庸俗藝術觀已經清晰映射了社會文化環境的惡劣。無論專業或非專業的學習者,藝術審美標準的世俗化、大眾化都將限制其精神世界的凈化與提升,很容易混淆他們的價值判斷,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造成難以逾越的阻礙。
對高等藝術教育功能問題的矯治與復位既要注重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撐,又要加強微觀層面的研究和實踐,更要為其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強化以人的全面、持續發展為導向的育人功能
教育理念上的定性與秉承應該是實現高等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重中之重。應該明確“以人為本”的高等藝術教育觀,強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功能取向的人才培養策略。
當前,滿足社會和經濟對藝術人才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成為高等藝術教育非常迫切的任務,社會需求主導了藝術教育的專業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但這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沖突,只是要弄清楚孰輕孰重、孰先孰后的問題。應當看到,人是實現教育質量的主體,而人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背離了人的發展規律,或忽略了那些并不直接轉化為實際效益卻能夠影響人的持續發展的隱性教育,再好的方法、再多的資源、再明確的目的也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人才培養的規律早就表明,對于一個人,高尚的境界和博大情懷的養成,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是最根本的。技巧、技能的訓練一定要放在境界和情懷養成之下、之中[7]。創新人才或高層次的藝術精英人才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把人的發展需求滲透到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才能保證人才發展的方向,實現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
2.準確定位各類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各種類型的高等藝術教育都要明確其培養目標,這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出發點,決定著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發展高度。培養目標的定位首先應考慮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不能短視。因為培養目標的確立正是教育資源投入的導向,而在許多領域里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并不能體現為直接的效益或成就。如非專業性的高等藝術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是明確的,但其教育所產生的效果更多地體現在個體未來創造過程的某個細節或關鍵點上,具體對其創造性成果發揮了多少作用不可能被量化。不能因為這樣就降低了育人的標準,從而減少了教育資源的投入。
建設現代化文化強國需要各種類型的專業藝術人才,高等藝術教育既要能培養具有國際號召力的藝術家,也要培養惠及民眾、扎根底層的文化傳播者,還要兼顧經濟、政治的發展需求。各類專業藝術院校由于師資資源、文化環境、經費條件等不同,對人才發展方向的選擇以及人才培養的路徑也就存在差異。合理運用自身的有利資源,根據自身特色制定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專業高等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教育資源投入等一系列的后續教育活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是改變千校一面的根本途徑。
最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應立足于“立人”。“文以載道,厚德載物”才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3.通過課程體系建設推動藝術教育的科學發展
創新能力是極具開放性和彈性的概念,無論是專業或非專業的高等藝術教育都無法斷言開設哪些課程就能夠培養出人的創新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藝術教育的終極意義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其有自由、獨立的批判精神,用新的表現形式表達人在現代社會各種沖擊下的新觀念、新思想[8]。必須把培養創新能力作為實施高等藝術教育的工具價值,推動藝術課程的改革。從人的發展需求出發構建高等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是要在每一門課程中體現出對人的發展的廣泛影響。課程必然具有工具性和內在性雙重價值標準,它既要傳授給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最有價值的知識,也要發掘它對于人的持續發展的內在影響。對此,監督和評價課程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工具性的課程價值比較容易定性和考核,而其內在性價值的評估及其與工具性課程價值關系的衡量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此,建立和不斷完善課程監督及評價制度才能保證高等藝術教育課程建設落到實處。把藝術文化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環節,應把藝術教育和德育充分結合,以協同的方式發揮出“立德樹人”的作用,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9]。
4.加強各類高等藝術教育的師資培養
各種類型的高等藝術教育需要不同知識結構的教師隊伍。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目的不在于使學生掌握多么高深的技能,而是灌輸一種科學的藝術思維方法,培育人的真摯情感,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因此,對教師知識結構的需求更偏向于藝術理論基礎扎實、藝術史論知識廣博以及文化底蘊豐厚等方面。這類教師具有研究能力強、跨學科學習能力突出的特點。而專業高等藝術教育領域,我們更需要的師資是具有藝術家風范的人格魅力,借用我國二胡藝術大師蔣風之先生的話:“要做藝術家就不要想發財,要想發財就別做藝術家?!边@樣的人生哲學、這樣治學品格才是我國專業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希望。
5.改善外部環境,協調育人功能與社會功能的關系
信息時代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巨大的,資訊、知識流通的便利同時也削弱了高等藝術教育的權威話語權。社會藝術文化傳播的功利性元素對人思想的侵蝕已經成為高等藝術教育育人功能實現的巨大阻礙,單純從教育系統內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常常使人力不從心。
應該說,單純市場導向的藝術文化傳播必然會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其原動力,也必然會以損害其社會效益為代價。藝術文化的社會效益是廣泛傳播一種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也是推動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必要保障。要保護藝術文化的社會效益不被經濟效益淡化,需要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和價值引導。因此規范以廣播、影視、報紙和印刷品等現代媒介的藝術文化傳播,加強商業廣告、表演、流行藝術、電視、娛樂休閑、報刊雜志等傳播內容的監督和指導都將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良性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優化的社會環境有助于高等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運行,進而推動社會文化環境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1] 呂巍.高等藝術教育如何避免“大躍進”[N].中國文化報,2013-05-14(11).
[2] 鄭藝.從柳暗花明到負重致遠[J].藝術教育,2013(2):7-11.
[3] 馮黎明.藝術自律:審美現代性的思想資源[J].江漢論壇,2014(1):107-113.
[4] 張萌.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培育與彰顯[J].現代教育管理,2014(9):108-112
[5] 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86.
[6] 張小敏.“學習社會”和“創意經濟”中的英國高等藝術教育[J].美術研究,2009(1):104-106.
[7] 曾慶瑞.我看高等藝術教育的弊端[N].中國文化報,2009-4-21(07).
[8] 胡前濱.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當下性”價值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2(2):24-25.
[9] 孫偉,馮磊.論戲曲藝術與校園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