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拉
我國師范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與研究現狀*
●李 拉
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與師范教育伴隨發展的是對師范教育制度建設問題的不斷探尋與討論。概括國內研究者近些年來圍繞著師范教育制度(教師教育制度)所展開的研究和探索,其研究內容與關注興趣集中于四個方面:師范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制度史研究、師范教育政策研究與制度改革研究。
師范教育;制度;教師
師范教育制度是制度的一種,它是一套正式設計的行為規則。在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將師范教育制度界定為“師范教育目的、方針、體系、設施和機構的總稱”。[1]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與師范教育伴隨發展的是對師范教育制度問題的不斷探尋與討論。回顧我國師范教育制度發展的歷程,概括總結師范教育制度的相關研究,有助于形成對我國師范教育制度更為清晰的認識。
師范教育制度是伴隨著我國近代學制的建立而產生的。1902年清政府頒布的中國最早的學制——壬寅學制就已經有了師范教育的規定,這標志著師范教育制度化的開始。建國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師范教育開始學習前蘇聯,并據其模式構架師范教育制度,建立了中等師范學校、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師范學院和師范大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師范教育體系。
“文革”期間我國師范教育體系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之后,國家著手對整個師范教育進行恢復與調整,重建我國的師范教育制度。首先,在觀念上重新強調對師范教育性質與其重要性的認識,從理念與政策層面上把師范教育拉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中來。1980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所討論的問題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師范教育的地位問題。會議認為,師范教育是教育事業中的“工作母機”,是造就培養人才的人才基地;為了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在80年代有一個大的發展,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重視師范教育,辦好師范教育,擺正和提高它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師范教育不是可辦可不辦的問題,而是一定要努力辦好。[2]同時,會議還明確了師范教育新的發展目標與任務,即為教育的普及發展提供大量的合格師資。在普及教育的宏觀目標下,大力發展師范教育,為中小學提供合格的、數量足夠的師資成為了這一時期師范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對師范教育性質、價值與任務的確認為師范教育制度與師范教育體系地恢復與重建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其次,開始恢復和重建以三級師范教育體系為基礎的獨立定向的師范教育制度。1978年10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把建設中小學教師隊伍看作是發展教育事業和提高教育質量,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工作。為此,提出要恢復和建立三級師范教育,恢復獨立的師范教育制度。除了縱向層面的三級師范教育體系之外,國家開始考慮在發展師范教育的過程中,將幼兒師范教育、民族師范教育、特殊師范教育等都納入到師范教育體系建設中,從而使我國的師范教育成為為各類中等、初等學校和幼兒園輸送合格師資的基地,以應對普及教育的需求。
世紀之交,傳統的“師范教育”開始向現代的“教師教育”轉型,師范教育制度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歷程。主要表現為:其一,師范教育體制由封閉走向開放。師范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主要是指教師培養途徑由單一走向多樣化,構成開放型的師范教育體系。在構建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的政策指引下,一方面,我國傳統的由師范院校負責教師培養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其他非師范類院校或綜合院校也可參與到教師培養中來。另一方面,傳統的師范院校也開始走向開放化,通過設置非師范類專業拓展學校職能,或直接轉型向綜合院校發展。無論是各類非師范類院校開始參與師范教育,還是原有的師范院校走向綜合化,都在改變著我國傳統的以獨立定向為特征的師范教育體制,彰顯著我國師范教育新的變革。其二,師范教育層次結構調整。層次結構調整主要是指提高師范教育的辦學層次,由三級師范(中等師范、高師專科、高師本科)向二級師范(高師專科、高師本科)過渡。與中等師范學校逐漸式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師范大學、師范學院以及綜合類院校所辦的高等師范教育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師范教育辦學層次提升、以高等師范教育為主的特征越發明顯。其三,職前職后一體化。職前職后一體化主要是指在師范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打破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割裂的兩分狀況,從教師職業生涯周期和教師專業發展角度審視現有的師范教育,促進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與職后培訓的有效銜接,形成一個連貫的體系。
作為關系人才培養水平、引導規范師范教育發展方向的師范教育制度,自它產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也飽受爭議。清末學制中的師范教育制度是深受日本影響的。民國時期,師范教育制度又開始學習美國等西方國家。這一時期,師范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們對師范教育制度建設中的一些核心問題如師范教育的性質——獨立設置還是綜合化,師范教育的層次——中等師范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師范教育的學制等都開始關注,甚至展開過激烈地爭論。
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地推進,國家對師范教育越加重視,師范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越顯重要。師范教育及其制度建設問題開始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20世紀80年代之后,關于師范教育及其制度建設的研究開始增多,從宏觀的師范教育運行體制到較為微觀的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等問題,學者們開始了饒有興致地探索。特別是20世紀末,教師專業化的思潮開始興起,我國的師范教育開始被“教師教育”這一詞語所取代,教師教育比師范教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與要求,它不僅強調職前教育,更要實現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繼續教育的一體化,強調教師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傳統的師范教育制度研究逐漸被“教師教育”制度研究所取代。在“教師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新世紀之后我國開始了對教師教育改革的全新探索,而教師教育制度無疑是其中的熱點與核心問題。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無論是研究課題、論文還是論著都在顯著增長。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學(如北京師范大學)以及一些省市科研機構也陸續開始專門設立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并將教師教育制度研究作為其探討的核心內容與問題之一。此外,專門研究師范教育的刊物也開始出現。1989年,由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創辦了專門的師范教育研究雜志《高等師范教育研究》,嗣后,該刊更名為《教師教育研究》,專門探討教師教育領域內的學術問題。其中,師范教育制度(教師教育制度)研究也是其關注的主要內容。
概括國內研究者近些年來圍繞著師范教育制度(教師教育制度)所展開的研究和探索,其研究內容與關注興趣集中于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師范教育制度(或教師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從師范教育史來看,我國師范教育制度建設深受國外影響,學習國外師范教育制度建設的先進經驗,進行比較借鑒為我所用,是我國師范教育研究較為普遍的思路和做法。學者們尤其注重對國外教育發達國家的師范教育制度進行比較研究。譬如,黃崴在其編著的《教師教育體制:國際比較研究》一書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教師教育制度,包括教師教育基本制度、教師教育行政體制、教師教育課程制度等內容,同時對我國的教師教育制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單中惠則從教師教育機構轉型的角度對美國、英國和日本的師范教育制度進行了分析。陳永明對中國與日本的教師教育制度進行了單獨比較研究。師范教育制度相關的研究論文更是不勝枚舉。比較研究的另外一方面是直接翻譯國外的教師教育制度相關著作。如英國人麥克布萊德以國際視野介紹了英國、荷蘭教師教育的實踐經驗,圍繞教師職前培養、新入職教師培訓、在職進修各個階段的培訓實踐及其相關政策展開論述,在此基礎上深入反思了各種教師教育理論及其政策的意義與不足。
第二,關于師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在一些關于師范教育史的論著中,對師范教育的制度演變都有所涉及。如馬嘯風主編的《中國師范教育史》(2003年),崔運武主編的《中國師范教育史》(2006年),劉捷、謝維和所著的《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百年省思》(2002年)等。
第三,關于師范教育政策的研究。對師范教育政策進行研究,既是了解我國師范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據,更是進行具體政策分析、提供有針對性政策建議的重要研究方式。這部分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我國師范教育政策的資料匯編,以文獻的形式呈現我國師范教育政策的歷史發展。如蘇林、張貴新等編的《中國師范教育十五年》是一本詳細具體的師范教育政策匯編,也是開展師范教育制度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貴文獻資源。另一個層面則是對教師教育政策展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探討。如,王建磐從教師專業化的視角對如何進行教師教育政策選擇進行了研究,[3]劉復興提出了在我國教師教育轉型背景下的政策導向思路,[4]謝安邦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制度的歷史演變進行了回顧和展望。[5]葛軍在碩士論文中對教師教育政策進行了歷史考察,并著重分析了教師教育政策在實踐中的有效性。[6]杜智華則以改革開放之后的教師教育政策文本為基礎就我國教師教育政策進行了價值層面的分析。[7]同時,除了較為宏觀的師范教育政策研究之外,一些政策熱點問題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成為研究者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如2006年我國開始的師范生免費教育,在學術領域內引起了激烈地討論。
第四,關于師范教育制度改革(或教師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教師教育改革是新世紀我國教師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走向,其核心問題是制度改革,對于這一現實和緊迫問題,研究者們傾注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圍繞其展開理論探討和實踐分析。涉及到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變革、教師教育體制轉型等一系列問題。2000和2006年,顧明遠的兩篇論文《師范教育的出路何在》、《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反思》從整個師范教育發展的宏觀視角探討師范教育的出路、反思當前的教師教育改革,引起了強烈地反響。北京師范大學根據近些年教師教育改革的探索,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分別探討教師教育轉型、教師教育模式、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建設等問題。教師教育轉型,特別是教師教育制度轉型的研究業已成為學者們普遍關心的話題。謝安邦認為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師教育體制勢在必行,由此需要加強教師教育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構建與完善新型的教師培養模式。[8]韓清林也提出要推進師范教育轉型,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經驗,構建開放式的教師教育體系。[9]王鳳玉,單中惠對美國的師范教育轉型進行了比較研究,借以了解教育發達國家師范教育發展的趨向以及他們在師范教育轉型方面的經驗和做法。[10]朱旭東則通過一系列論著提出了構建現代教師教育制度的思想。
總體來看,我國師范教育制度研究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轉型與教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者們對教師教育制度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的選擇上,不僅涉及到較為宏觀的制度理論研究,如師范教育制度史研究、師范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師范教育政策研究、師范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等,更開始了對相對微觀具體制度的研究,如免費師范生制度研究等。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國的教師教育理論,更推動了我國教師教育的制度建設與實踐變革。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98-1399.
[2]蘇林,張貴新.中國師范教育十五年[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5.
[3]王建磐.教師專業化與教師教育政策的選擇[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5).
[4]劉復興.我國教師教育的轉型與政策導向[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4).
[5]謝安邦.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制度的變革與發展[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2).
[6]葛軍.教師教育政策歷史考察與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
[7]杜智華.我國教師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8]謝安邦,朱宇波.教師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完善[J].教育發展研究,2007,(Z1).
[9]韓清林.積極推動師范教育轉型 構建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J].教育研究,2003,(3).
[10]王鳳玉,單中惠.試論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6,(11).
(責任編輯:劉丙元)
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科項目《鄉村兒童精神生活的三十年變遷研究》(批號:14YJA880052)階段性成果。
李 拉/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