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聲樂演唱技巧與風格探究
作者:韓華 李莎 班冬麗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定價:49.00元
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是聲樂演唱中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演唱技巧服務于演唱內容,作為聲樂演唱的基礎,它體現在發聲、呼吸、共鳴等許多方面,扎實、優秀的演唱技巧是交流情感、描述情景、傳達思想、表現情緒和成功表現演唱歌曲的重要保障。聲樂風格包括作品自身風格和演唱風格兩個方面,演唱者依據作品自身風格學習、掌握和處理作品。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不斷升華和創新表現藝術的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技巧是聲樂演唱的基礎,風格是演唱藝術的升華,兩者的結合構成優秀的聲樂表演。《聲樂演唱技巧與風格探究》一書主要探究了聲樂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其主要內容包括:聲樂演唱的基本常識、聲樂演唱的基礎訓練、語言訓練、心理訓練,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聲樂表演的舞臺風度與形體運用、聲樂演唱的嗓音保健、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分析等等。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并力求結合具體的聲樂作品實例來說明,書中所論述的演唱技巧與演唱風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
編者在《聲樂演唱技巧與風格探究》中指出,演唱者首先應當認識構成演唱的器官:演唱的動力--呼吸器官、演唱的振動體--發聲器官、演唱的共鳴器--共鳴器官。演唱者需了解這些器官在發聲時所起的作用和演唱時應當操縱的部位,通過發聲訓練使各器官適應演唱音量、音色、音域等各個方面的要求,努力提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和發聲器官的能力。呼吸器官是發聲的基礎,包括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它不僅是演唱中發出聲音的動力,也是傳導聲波至各個共鳴腔體的工具。訓練呼吸器官其實質是增強膈肌、肋肌、腹肌的活動能力和控制能力。掌握演唱的呼吸技巧,是完美表現演唱作品和生動表達感情風格的必要條件,它決定了演唱發聲質量的優劣。共鳴器官包含口腔、鼻腔、胸腔、咽喉腔和頭腔,控制共鳴腔體主要是指控制口和咽喉的可變部分,訓練放下喉頭、放平舌頭、放松下巴、提起軟腭、繃緊咽壁等等。調節共鳴腔體需要氣息的支持和配合,在氣息的正確運用下方可擴大音量、發展音域、豐富聲音。歌者應當充分發揮口腔、鼻腔、胸腔、咽喉腔和頭腔的共鳴。
歌唱的語言訓練是聲樂演唱技巧的又一個重要環節,語言作為聲樂藝術的創造核心和造型基礎,無論作詞、譜曲還是表演都離不開體驗、感受和表現語言,語言因素自始至終貫穿著聲樂藝術的全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聲樂藝術都是通過自有的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是形成不同民族和不同聲樂學派特殊風格的關鍵。字音的清晰和準確度能夠使聽眾快速準確地把握聲樂所含的感情和思想內容。在我國,字正腔圓是聲樂藝術的重要準則,咬字吐字則是讓人的唇、齒、牙、舌、喉五個吐字器官配合,共同發出聲音。演唱中不僅要準確唱出每個字,還需要生動刻畫語言形象,表達內在感情。而不同的演唱風格、速度、內容、音域對咬字吐字發音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聲樂演唱的舞臺風度與形體運用也是聲樂演唱技巧的一部分,《聲樂演唱技巧與風格探究》的編者指出,正確的演唱姿態直接影響到訓練的進行和演唱的表現。從審美角度出發,演唱者的姿態應當端莊自如、大方樸素,身體任何與演唱發聲無關的部位都要充分放松,不可有緊張之感。正確的演唱姿態能夠使得氣息暢通運行,發聲器官也可以正常工作,這樣,演唱者的臺風儀表也就可以更加大方美觀。
聲樂演唱風格的形成相對具有抽象性,其涉及面也更加廣泛。研究聲樂演唱風格需要從時代風格、聲音風格、作品風格、民族風格和個人風格等多個方面著手。聲樂風格除了受到民族的信仰、習俗、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影響外,還受到發聲、語言等演唱技巧的影響。在具體的作品風格形成中,演唱者往往會根據不同作品運用不同聲音,適當對某一部分進行調整。這樣既可以保證優秀聲音的表現,又能夠準確表現作品情感,并染上自己的歌唱風格。例如延安時期的聲樂作品,演唱者需要表現出困難時期里民族解放運動的堅強不屈精神。因此,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對聲音的運用就必須是挺拔高亢、鏗鏘有力的,必須充滿革命力量,而絕非婉轉柔美,陰柔細膩。良好的演唱風格形成于扎實的演唱技巧之中,通常都需要長期的演唱實踐。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表演者刻苦的付出和堅韌的毅力。相信在閱讀完本書之后,學習者們一定能夠堅定信心,不斷探索研究,鞏固自己的演唱技巧,并找到最適合、最有利于自身演唱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