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海濤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深入研究,掀起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潮。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新生力量。然而,大學生自身卻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青島世園會中,到處都能找到大學生的影子,涌現出一種擔當和責任感,他們積極的傳遞正能量,引起整個社會對他們刮目相看。但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常常給人拜金、享樂、無社會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印象,他們睡懶覺、逃課打工、上網玩游戲、談戀愛……就是不肯認真讀書。當今,世界格局不斷變化,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步入深水區,在新常態下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解決好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
認同是大學生自覺踐行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關鍵環節。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在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觀念和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和信仰,并最終外化在行動上,產生外在行為上的自覺踐行。為了從量的角度準確把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自覺踐行狀況及影響因素,本文借鑒有關研究成果,在學生訪談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 (12個關鍵詞)作為維度設計調查問卷,客觀地考察了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踐行狀況與影響因素。
調查問卷的設計,首先通過文獻檢索、學生訪談、專家咨詢等提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的維度構想,然后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方針中的12個關鍵詞為因子,每個因子5個調查點,形成以基本信息、李克特量表兩部分組成的綜合調查問卷,對被調查者的個人情況及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進行測量。調查問卷初稿形成后,首先在駐青高校大學生中做了預調查,而后對調查問卷進行了分析與修訂形成最終調查問卷。
本次研究以我國東部(5 所)、中部(4 所)、西部(4所)共計13所大學的大學生作為調查范圍,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多年級、多專業、分層次選取調查對象。被調查對象的抽取以及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均由教育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課題組成員深入各高校實施與完成,調查問卷當場填寫、當場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900份,回收問卷7782份,有效問卷7607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6.3%。
本文借助SPSSl7.0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得出認同程度排序依次為:愛國、平等、自由、民主、敬業、富強、友善、法治、文明、誠信、公正、和諧。根據回歸分析得出的偏相關系數,將影響因素分析結果排序為政治面貌、城鄉差異、專業、年級、性別。
1.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狀況總體較高
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顯示,李克特量表總分300分,平均得分超過240分??梢?,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出了較高的認同度,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具有較強的成才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和高漲的愛國熱情。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來看,認同程度排名從高到低依次是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這也是價值觀選擇上“個人自覺”的一種驗證。當然,核心價值觀內容作為認知、認同和踐行的客體,三個層面分別涵蓋了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公民價值準則,每一項又包含了四個關鍵詞,不同層面內容及同一層面的不同觀念對當代青年大學生而言,有不同的意義和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生看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量貢獻度排名依次是自己(55.3%)、輔導員(含校園文化教育活動)(51.9%)、社會(49%)、思政課老師(38.9%)、父母(35.4%)、專業課老師(29.6%)。說明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的合力。
2.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主體差異性較明顯
大學生群體作為價值觀認同的主體,因為所在年級、所學專業、家庭背景、政治面貌、性別等不盡相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進行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不同專業類別的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狀況總量表及各因子之間均有顯著差異,在認同度上排序依次是文科學生、工科學生、理科學生及其他專業學生,出現這種結果與他們的專業特點有極大關系。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量表及各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認同度排序依次是三年級、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量表及各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在認同總量表上的排序依次是學生黨員、學生團員、學生群眾。在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變量上無顯著差異,不管是來自城鎮還是農村的大學生在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上無明顯區別,僅在國家層面的維度上,來自城鎮的大學生要比農村的大學生認同程度要高一些。從性別因素來看,男生在總量表所有因子上的T檢驗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愛國情感因子上顯著低于女生。通常來講,性別本身有其所賦予的價值觀,大學生男女的個性特征有顯著差異,在價值動機和追求上也是不同的,同時還受到社會上各種性別價值評價的影響。
3.價值觀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現象
調查結果顯示多個項目的標準差較大,說明被試者在此類項目上的得分分布較廣,在某些問題上體現了大學生認同程度的多元化。調查結果同時顯示,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行脫節、政治信仰迷茫、社會和諧認可程度不高、社會誠信質疑等問題。例如,95.6%的同學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向黨組織靠攏,追求進步。但是只有46.9%的學生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平常的生活、學習有緊密聯系。另外,42%的同學選擇“找一份好工作”作為他們的入黨動機,將加入黨組織作為個人發展的跳板,缺乏堅定信仰,實用主義和功利性較明顯。
當前,我國廣泛而深刻的體制改革導致的各種結構性矛盾大量涌現并相互交織,價值觀呈現多元并存、新舊交替、時代特征明顯的現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劇烈的沖擊。[2]當前我國大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社會認同及自我認同的危機。一是當代大學生追求“金錢至上”,以金錢獲取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追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反映出來的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誠實做人、文明誠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的流失;二是當代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難以找到價值判斷的準確落腳點,他們充滿幻想、追求知識、力圖超越,但常常為交際壓力、就業壓力、住房壓力而困擾,在價值判斷的時候搖擺不定;三是當代大學生在個體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往往難以抉擇。他們個性鮮明,相對于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自我需求的滿足,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考慮不足;四是當代大學生在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存在多維心理結構,包括環境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意識水平等眾多影響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提高問題是一項系統教育工程。[3]基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踐行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分析結論,筆者認為在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點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強化愛國愛黨教育、完善和諧友善教育、注重文明誠信引導、創造公平正義氛圍、創新培育和踐行方法。
意識形態是一種信仰,而信仰在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是一種內在動力和價值追求。[4]愛黨愛國是幾十年來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識,是在校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任務,亦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愛國情懷。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之一,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并發揚光大的愛國教育元素,我們應將傳統價值觀中的豐富愛國內涵以不同的方式提煉,賦予傳統愛國情懷以嶄新涵義和現實意義。大學生可以從自己內心感悟到去做自己的“故事承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加入大學生黨員的群體,完善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強化黨性教育,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主體、實踐主體和示范主體,影響帶動更多的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諧友善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是國家富強、社會文明的根本表現。當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作為父母的掌上明珠,接受的贊揚遠多于批評,這造就了他們相對獨立、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在群居生活中更多的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缺乏和善。同時,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認同度最差的就是社會“和諧”。因此,在培育和踐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倡導開展團結協作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和諧友善教育,突出和諧校園的構建。
文明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們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認同基礎。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文明誠信不僅是大學生群體自身素養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直接展現,也是大學生得到社會認可和尊重的前提與底線。[5]當前,大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考試作弊”、“學術抄襲”、“崇拜金錢”的現象越來越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文明誠信引導,通過廣泛開展誠信應考、遵德守禮等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加強文明誠信,提高文明道德素養。
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尊重個人、機會均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體現。黨中央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明確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對“公平正義”有著強烈要求。因此,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為他們創造公平正義的大學文化氛圍,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當代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運用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也要結合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創新培育方法、拓寬培育渠道、提高培育實效。[6]新形勢下網絡平臺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載體,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網絡新媒體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增強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營造學生的網上精神家園??梢岳蒙鐣狳c問題引導大學生在線討論,并通過有趣的圖片、音像等方式宣傳身邊細小感人的事件,傳播大學生的正能量。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展現觸手可及的先進典型,對這個典型大家在網上可以自由的互動討論,這樣榜樣就在身邊,不再抽象空洞,通過身邊榜樣的鞭策激勵,核心價值觀在潤物細無聲中形成并不斷的強化。同時典型人物在大家的互動中也得到升華,一改以前典型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形成網絡輿論引導的新教育模式。

[1]唐姝.時代精神的路徑轉換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2]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3]李振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3,(16).
[4]黃麗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J].發展研究,2008,(12).
[5]吉喆等.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論[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6]喬瑞華.新時期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及其培養路徑[J].思想理論家導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