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清
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戰略選擇
●黃秀清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地方高校具有嵌于廣大地方農村的地緣和情緣優勢,具有科研、智力和人才等優勢,促進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是實現雙向互利共贏的戰略選擇。在分析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戰略定位、主要進展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因分析,指出促進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策略選擇應充分理解其雙向互利共贏關系、明確發展路徑、建立長效機制和保障體系。
高校;新農村;協同發展;戰略選擇;長效機制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地方高校應以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培養社會急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為辦學宗旨。服務新農村建設是地方高校理應擔當的社會職能和歷史使命,需要建立雙向協同發展機制,真正為地方高校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發展動力。
定位是基準、坐標,是做好工作的出發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的新目標、新使命。我國地域遼闊,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地區發展很不平衡,即使在東部發達省份,各地方發展的層次、水平也不盡相同,欠發達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很低,如何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要求建設好新農村,區域性地方高校應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應充分發揮其科研、智力和人才優勢,針對區域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服務路徑和機制,在實現科技富農、人才興農、教育支農、文化助農、信息幫農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地方高校具有嵌于廣大地方農村的地緣和情緣優勢,與農業、農村、農民的關系密切,熟悉民情、民風、民俗,掌握農民素質及其需求狀況等,這些都成為地方高校便捷、高效地開展各種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的便利條件。在當前的形勢下,地方高校應遵循社會發展普遍規律、高等教育發展一般規律、地方高校自身發展規律以及當代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要求,積極改革創新,確立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功能定位,探索協同發展的服務路徑,建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真正使地方高校變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的堅實后盾,為縮小城鄉差距和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是高校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地方高校自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綜合已有的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的研究進展和各地取得經驗,可歸納為:一是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經得到地方高校的廣泛接受,認為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高校解決畢業生就業、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二是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和模式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包括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優勢,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發揮科研優勢,研究和推廣新成果、新技術;發揮文化優勢,引領和營造農村新風尚;發揮教育優勢,指導和促進農村學校內涵發展等。三是面向農村擴大招生、建立農村教育體系、推出能直接為農村所用的科研成果、服務農村教育和文化建設等。四是宏觀政策應然性研究與理論探索,以及地方高校師生服務新農村建設、資源相互利用、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高校培養模式轉型等。從研究的視角來看,多數成果是從社會學或經濟學的視角,對新農村建設的概念、內涵、意義與策略等方面進行闡釋和論證,形成了一些宏觀性、原則性和方向性的階段性成果,但其操作性較差;從協作機制上來看,通常強調地方高校單項服務新農村建設,而忽視了新農村建設,為地方高校提供科學研究、成果推廣、教學實踐、大學生就業、優質生源、研究經費等保障,亟需建立長期合作的雙向互利共贏機制;從研究成果來看,有關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研究較為稀少,僅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理論層面的探討,提出了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居民非農業等方向性發展思路,針對新農村建設需要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在經驗操作層面的探討,提出了人力、技術支持和具體服務項目等,但往往停留在具體層面,難以遷移到不同情境中應用。從總體上來看,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缺乏根據農村實際需要開展的服務新農村區域特色鮮明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尤其缺乏基于高校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及其機制創新領域的研究。
(一)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供需問題分析
地方高校的發展依賴區域內提供基本的經費、物資等需求,其發展規模、速度和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受制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同樣地,地方高校也反作用于區域經濟建設,其辦學性質、定位與發展水平,也會對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制約或促進。(1)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勢與問題。地方高校具有嵌于廣大地方農村的地緣和情緣優勢,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地方高校贏得了發展機遇,但仍有許多地方高校尚未把服務新農村建設納入其發展定位與發展目標中去,加之缺乏雙向互惠機制約束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仍停留在理念上、口號上,拘泥于傳統的辦學理念、封閉的管理模式、同質化的培養方式,缺乏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行為自覺;(2)新農村建設對地方高校的服務職能缺乏應有的認知和期待,包括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高校的支持、改變農村文化落后面貌需要高校文化支撐、促進農村教育發展需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高校革新終身教育體系等;(3)地方高校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間存在供需鏈契合難問題,包括缺乏全面、系統的調研數據支持、缺乏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性引導、缺乏地方高校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供需鏈契合研究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仍存在非自覺性、非控制性、隨意性、零散性等特點,仍缺乏供需雙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策略問題分析
路徑選擇是高校發展戰略研究中的基本問題。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存在地位不準、路徑不明、方向不清等現象,亟需開展雙向對話交流,明確各自的優勢、劣勢,選擇互利共贏的領域或主題,確定發展路徑,制定協同發展戰略。一是地方高校需要打破封閉的辦學模式,充分認識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職責,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持,同時也為自身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解決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疏離現象,需要結合高校自身專業特色和人才智力優勢,探索協同發展的供需契合路徑和共贏模式;三是創建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有效機制,以科學規劃引導具體實踐行為、以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以科技服務實現農民增收、以教育引領促進農村和諧,并從服務經濟、文化建設、教育培訓等多方面作出戰略調整;四是地方高校在內涵發展戰略部署上不能脫離新農村建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強化農村和農業發展取向,地方高校招生與分配政策應向農村和農民傾斜,同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將農業產業發展與高校專業建設對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高校科研轉化或成果推廣對接等。
(三)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機制困境
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對高校服務社會的考核指標,許多高校長期處于封閉發展狀態,通常是關在“象牙塔”里做教科研,難以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和科技向生產力轉化。加之社會上較為普遍地存在“輕農”現象,對服務新農村建設缺乏必要的責任和擔當意識。此外,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缺乏激勵機制和必要的經費投入,人們耳熟能詳的“送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等,往往停留在口號上或是零散的活動層面,缺乏建立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不僅制約了地方高校發展空間,也制約著農村科技普及、成果轉化、生產技術提高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
解決問題是促進地方高校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邏輯起點。首先應選取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和相應的農村地市進行實地調研,摸清我國地方新農村對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等需求狀況,了解該地區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然后根據新農村建設對新型農民素質、科技創新、各種服務項目的基本要求,探索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路徑及其運用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矯正和完善。在選擇重點推進工作方面,可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理解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互利共贏關系
地方高校大多處于農村腹地或與農村毗鄰,擁有服務農村社會的優越地理位置,與農業、農村和農民有著特別的地緣和情緣關系,服務新農村建設責無旁貸。地方高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也會贏得發展機遇,拓展自身發展的空間。因此,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雙向互利共贏關系,僅僅考慮單方面給予或索取,不利于兩者的合作健康、持續發展。促進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需要政府搭臺、政策支持。在當前條件下,高校應緊緊圍繞區域新農村建設的綜合需求,推動高等學校辦學模式改革與機制體制創新,應本著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切實的服務原則,建立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有關部門的對話關系,充分發掘和利用自身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在健全機構、組建隊伍、選擇項目、增加投入等方面,加強多維互動和協同研究。
(二)明確服務新農村建設是地方高校持續改進的路徑選擇
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雙向互利優勢。在理念層面:一是地方高校要轉變觀念,強化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意識和能力,將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高校改進與發展新的戰略選擇,與地方黨委政府協同研究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二是提高地方高校履職視界,以科學規劃引導具體實踐、以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以科技服務實現農民增收、以教育引領促進農村和諧,并從服務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教育培訓等多方面探討作出戰略調整;三是認真研究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的雙向互利共贏的供需關系,堅持“優勢互補、互助互利、共享共贏、協同發展”的原則,以項目驅動、專業引領、典型帶動、聯盟發展等方式建立起互利合作的運行機制;四是研究地方高校與其它區域、層次、類型的地方高校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定位、職能以及服務路徑選擇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與問題等,以彰顯其服務特色與優勢。在路徑和策略選擇層面還應充分考慮地方高校內涵發展不能脫離新農村建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強化農村和農業發展指向、高校專業要實現與農業產業對接、高校科研面向與科研轉化需要研究如何服務新農村建設、高校招生與分配政策要向農村和農民傾斜等。
(三)建立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
地方高校需要把服務新農村建設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程,在機構設置、組織管理、整體規劃、專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提供切實的保障。通過大樣本調查問卷、訪談和實地考察,研究雙向合作交流、互利共贏的目標、領域、路徑,建立起互賴協作的長效發展機制,包括專業診斷、整體規劃、政策支持、政府搭臺、專業引領、科研支持等多要素諧動互補的運行機制。建立基于地方高校和新農村協同發展的多種形式服務基地和信息化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成為地方高校引領區域新農村建設、拓展新農村發展視域和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山東東部地市高校自覺拓寬發展內涵,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角色認知水平,積極探索形成了“多向聯合、優化選擇”戰略決策機制、重點突破的“增長極培植”運作機制、“政策+服務+支持+發展”的全面推進機制、“選點培育,聯盟發展”的資源共享基地、“要素整合,績效優先”的保障機制等,使得地方高校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較高的供需契合度,從而建立起雙向互利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長效運行機制。
(四)構建地方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保障體系
轉變地方高校長期封閉辦學、缺乏服務市場經濟的競爭合作觀念,以“市場導向”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按照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四定原則”(定性、定位、定向、定能)建立發展性保障體系。一方面地方高校以服務者、指導者、監督者以及咨詢者的角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專業支持和人力培訓,嘗試建立因需供教——服務模型、因教導學——指導模型、因教促學——監督模型、因需共研——應用模型的“四因”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人力資源開發應由“完全接受者”向“選擇接受者”、“嘗試開發者”向“自主開發者”模式轉變與提升,建立政府、高校、農村三者的“五連”(高校—農需—科研—服務—管理)保障體系和“六聯”(項目—基地—農戶—實體—高校—農村學校)的互動模式,創建教育、科技、農業相結合的新農村建設保障體系,實現教育支農、人才興農、科技富農、文化助農、信息幫農、志愿促農,加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張樂天.新農村建設與高等學校的使命[J].復旦教育論壇,2006,(4).
[2]左信,李晶.論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4).
[3]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
[4]湯國輝.關于高校構建服務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的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10).
(責任編輯:馮永剛)
黃秀清/齊魯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教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