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花 李寶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多樣化發(fā)展,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相關問題,也成為廣受國內學界關注的重要研究視角。關注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協調和平衡,成為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及其管理的基本共識;從基于各利益相關者之于高等教育利益訴求視角,構建多維質量及其管理體系,成為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研究所要關注和解決的現實課題。筆者嘗試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多元訴求及解決策略提出一己拙見,以求教于同仁。
通常情況下,“質量”反映的是某事物足以有別于他事物的可區(qū)分的特性或滿足要求的程度,是對事物的優(yōu)劣程度或價值的綜合反映。高等教育質量就是高等教育與社會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所具有的特征及性能的總和;高等教育質量是某種想要達到的目標或需要努力的方向[1]。大眾化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關涉學生、政府和社會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主體的多元整合系統(tǒng)。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能不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多種因素或其內、外利益相關者多元主體的制約和影響。從某種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往往傾向于以學術組織“從高等教育自身結構、功能和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把質量定義在實現高校辦學目標的有效性上”[2]。
因此,高等教育的多維質量,即關涉到與高等教育存在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并享有合法權益的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相關者”維度,可概括為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內部層面主要指與高等教育有著直接關系的相關者,如教師、學生等;外部層面是指與高等教育有著間接利益關系的相關者維度,主要包括政府、用人單位、家庭、社區(qū)等。雖然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利益者是教師、學生與高校管理人員,但政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財政資金供給主體,卻存在著管理越位的問題。這就造成其他的利益相關者的意見與建議往往被漸漸弱化或邊緣化,高等教育決策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沒有從各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出發(fā)進行決策,從而導致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利益主體以及邊緣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無法實現[3]。
為了滿足不同利益方的利益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應該以一種共同治理的方式,建立以共同利益為目的、以互相尊重和信任為手段的合作伙伴關系。第一,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構建合作伙伴關系。如高等學校尊重并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利益,學生參與學校的建設與管理;高等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合作進行人才培養(yǎng),用人單位參與高等學校的質量管理。高等教育需要內、外各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第二,充分尊重并滿足高等教育內部利益相關者對高等教育的利益需求,并發(fā)揮他們在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可靠的內在動力和前提條件。第三,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外部利益相關主體參與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全面激發(f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或社會參與高校治理的積極性,這是使高等教育質量獲得可靠的外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利益相關者視域中的高等教育質量,要著眼于在遵循教育自身規(guī)律與科學發(fā)展邏輯的基礎上,關注包括其所培養(yǎng)的人才、傳承或創(chuàng)造的知識以及提供的社會服務等多個層面,而不僅僅局限于其內部利益者維度。
大學是學校,如果沒有學生,學術成就終歸會枯萎[4]。一定意義上,高等教育質量歸根到底是學生發(fā)展的質量。人才培養(yǎng)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大學的第一要務。雖然利益相關者對高等教育質量有不同的訴求,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沖突與合作,每個主體的利益不僅取決于自己采取的行動,還取決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動[5],但正如王偉廉所說,“如果不能將培養(yǎng)什么人這個根本問題的解決,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運作邏輯的缺失問題的解決一并加以考慮,教育質量的提高恐怕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6]這已經形成了高等教育質量利益相關者的“共識重疊”效應。鑒于此,第一,應明確學生之于大學的意義。西班牙思想家奧爾加特·加塞特認為:“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大學的建設都必須以學生為基礎,而不是以教師或知識為基礎”,“我們必須以普通學生為起點,把迫切需要學生掌握,并且一個正常的普通學生能夠掌握的教學內容作為一所大學的核心,把它看作大學的中心內容和基本組成部分。”[7]第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高等教育質量的底線標準,同時又是高等教育質量利益相關者之共識的標準;以質的提升為內涵的現代高等教育的多維質量理念,要正確理解和把握質量標準和質量價值。同理,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主體之于高等教育的利益訴求,是基于質量“底線”標準的要求,也是建立在人才培養(yǎng)這一共識基礎上的多元價值訴求;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和質量管理,要以質量“底線”標準和人才培養(yǎng)這一共識為基本依據來進行;第三,建立價值差異的共存、博弈與共生的利益生態(tài)。要在一種多元利益主體關系性的多重觀照中,探尋多元價值存在的相對合理性,承認并堅守多元共存的共識價值,為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和質量管理提供具有啟發(fā)性的框架和富于包容性的視野,以構建一種互利共贏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生態(tài)。
利益相關者參與高等教育建設與管理,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一定意義上,包括質量管理在內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轉型,都是圍繞如何更好地實現“社會利益表達者”和“社會發(fā)展引領者”功能而展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已經使大學組織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作為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共同體’”特性,大學作為其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聯盟”的作用或功能也越來越明顯。它不僅要維護教育系統(tǒng)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且要兼顧和協調各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
高等教育改革成功與否,歸根到底取決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體現或反映各相關利益者的需要,或者說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各利益主體的訴求。但就現實層面看,協調或平衡各方利益是一個難度極大的任務。一方面,高等教育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內部直接利益相關者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存在矛盾。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各個利益相關者越來越關注教育質量問題,也就要求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應該逐漸轉向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需求。當然,教育只是社會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它不應當也不可能實現所有社會利益。無論何種類型的高等教育,都必須是關注和滿足各利益相關主體而不是某單個主體的利益。可以肯定的是,要找到一種能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全能”標準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盡最大可能尊重和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正當訴求。
因此,為了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兼顧與協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構建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協調與平衡體制,從而實現與促進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第一,尊重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協調和融合。第二,承認沖突與差異的存在,求同存異,必須深入了解每一群體的需要,在協商與對話的基礎上找到大家認可與接受的方式。第三,大學作為中間者,既要充分發(fā)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又要做好與各方的對話與溝通,互助互利,達到良好的效果。高校要及時了解各利益相關者對于高教質量的期望和感知,促進高等學校質量目標與利益相關者要求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實現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外部環(huán)境的內部化,以保證高等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持續(xù)、穩(wěn)定地提高[8]。
誠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沒有文化底蘊的大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追求卓越的大學,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學文化,其永遠不可能成為卓越的大學。”[9]一定意義上,大學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機構。所謂大學文化,就是大學自身所蘊含的激勵教師與學生不斷生成、不斷超越、不斷提高的文化,其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環(huán)境文化。
但要引起警醒的是,“在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此起彼伏的沖突中,大學的作為與時代和社會之精神燈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漸漸偏離之勢,對大學的反思及對其本質屬性的審視,使我們認識到解決大學的問題,還是該從它是理想主義的精神所在尋找出路。”[10]我國現行的大學質量管理與保障體系的建設,較多局限于量化指標等顯性層面,少有關于質量文化的理念與價值滲透,現實的質量評價或質量管理制度往往呈現過于短期的實用、功利取向而成為冰冷的僵硬框架,難以發(fā)揮現代大學之發(fā)展、傳播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功能。
因此,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也必須注重以文化為內核的建設并加以改進。第一,質量文化建設必須建立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的質量價值觀。人才質量是大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形成一種以質量價值觀為核心、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實際導向性的質量文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要義。第二,質量文化建設必須尊重自身歷史傳統(tǒng)。一定意義上,教育質量是一個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概念,也是彰顯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和質量追求,既要有兼顧各利益主體的多維視野,又要有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意識。第三,質量文化建設必須觀照國際社會大學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優(yōu)良的大學文化就是要團結知識人群體,凝聚一種精神,以昭示青年學子的心靈,同時燭照社會的方向。這是大學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大學文化的精髓所在。”[11]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多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的單向式管理或政府“管、評、辦”三位一體,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等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參與度低,自上而下嚴密的行政性邏輯抑制了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對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力,因而,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公平問題、大學去行政化問題一直廣受社會關注,且尚未得到較好解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大學生就業(yè)發(fā)展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的問題,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足以影響到社會公平或社會安全。
但是,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主體是政府,利益相關者很難參與其中,更別提激發(fā)利益相關者的活力。如果想要多元利益主體參與其中,絕不能為了某一主體的利益,走任何一個極端[12]。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激發(fā)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活力,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價值取向。”[13]鑒于此,必須樹立并努力踐行基于多元利益主體需求的高等教育多維質量理念,以此尋求達至兼顧各方利益并協調不同利益訴求的高等教育質量的至善狀態(tài)和理想目標。
釋放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者的主體活力,必須了解并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讓他們參與高等教育質量的管理與評價,以提高其參與與監(jiān)督的積極性。第一,秉持利益均衡原則。所謂利益均衡,即通過讓各方代表組成一個利益相關者委員會,共同治理大學內部事務,使所有決策能夠兼顧到各方的利益。第二,在注重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力制衡的同時,加強各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的監(jiān)督,通過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以及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形成一種利益均衡機制,保證決策的公開透明。第三,改革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及質量監(jiān)管機制,改變現行的由高等教育的對口管理部門或政府構建評估指標體系的做法,逐步形成引入有多元利益主體或“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高等教育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質量建設與現代大學內部治理改革,對于凝聚高等教育的資源合力和激發(fā)各方的活力,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轉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構建兼顧各相關利益主體利益,并為各利益主體所能接受的現代大學內部治理及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新的制度、新的文化和新的價值理念,是關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未來走向問題,樹立關注多元主體的質量理念,轉變工具理性和實用主導的功利評價現狀,構建一種多維視角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管理體系,找尋協調融合多元利益主體之利益訴求的現代大學質量管理之路尤顯緊迫。
[1]趙婷婷.高等教育質量在中國的涵義及質量評價研究的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12(5):37-39.
[2]蔡宗模,陳韞春.高等教育質量:概念內涵與質量標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17.
[3]王建升.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的高等教育供給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7):10.
[4][美]享利·羅索夫斯基.美國校園文化——學生、教授、管理[M].謝宗仙,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5-6.
[5]胡弼成,李斌.論高等教育質量調節(jié)的市場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26-33.
[6]肖海燕.高等教育供給:重復博弈與技術突破——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分析框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7):8.
[7][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71.
[8]胡子祥.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9):74.
[9]眭依凡.好大學理念與大學文化建設[J].教育研究,2004(3):14,15.
[10]劉鐵芳.大學文化建設:何種文化,如何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2.
[11]王建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文化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0(2):57.
[12]肖謙.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18.
[13]史秋衡,王愛萍.高等教育質量觀:從認識論向價值論轉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