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蓉
我國大眾高等教育的問題及其價值重塑
●馮 蓉
中國大眾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快速而短暫的顯著特征,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既有模式。然而,這種發展模式的適當性及其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價值缺失和地位失落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有必要在對我國大眾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反思的基礎上,為大眾高等教育尋找合適的位置,重塑高等教育的價值,以使高等教育重新贏得社會的尊重。
大眾高等教育;價值;尊嚴
高等教育從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轉軌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從1999年擴招到2002年跨入大眾高等教育階段,我國實現了從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地快速轉軌。
在我國政府制度性地強勢主導下,中國的高等教育迅速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馬丁·特羅指出,“一些國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規模擴大到能為15%左右的適齡青年提供學習機會之前,它的性質基本上不會改變。當達到15%時,高等教育系統的性質開始改變,轉向大眾型。”[1]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規模數量轉變導致的是不同高等教育階段“性質”的差異。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模式轉變為大眾模式,整個教育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重大變化,但是由于原有精英模式的長期存在和浸淫,我國高等教育在實現了外在的“量”變后,內在的“質”變卻未能如期實現,因而也就出現了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教育模式的簡單劃一
多元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顯著的現實特征,但我國高等教育卻長期存在過于單一的弊病。面對大眾高等教育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諸多高校并沒有立足學校實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模式,而是單純以心目中的“名校”作為發展樣板,盲目奉行“拿來主義”,放棄了對自身應有辦學特色的探索。由此,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陷入了類型多樣但模式單一的窘境。
(二)精英教育的數量稀釋
將大量學生招進高校是實現高等教育數量增長的快捷途徑,但也必然帶來一定的問題。由于公立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體,在教育資源和經費還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必然造成大學生的批量式生產。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和教學條件的不足,部分高校只是簡單地將班級人數一再增加,而學校的師資、教學設施等卻變化不大。高等教育在大眾化的旗號下,教育質量迅速降低,將大眾化蛻變為平均化、平庸化。隨之而來的是將高等教育的原有質量以數量的形式降低或消解,高等教育大眾化在一定時期僅僅追求量的擴張,而沒有能夠關注質的變化與提升。
(三)教育質量的相對下滑
在這種將高等教育資源稀釋的辦學策略影響下,教學效果的下降是必然的結果,大學生的素質也難以得到保障。以重點大學為例,“重點大學擴張太大的話,就不成重點了,它的水平就降低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是說大眾化的速度太慢,而是太快了,使精英教育受到沖擊。”[2]由于包括重點大學在內的公立大學承擔著大眾化的主要任務,勢必造成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性滑坡。
今天的高校在擴招的名義下追求量的累積,而沒有找到同時提高教育質量的對策。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些基本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變得認識模糊和無所適從;原本是高校自身的自我質量監督機制,現在不得不寄希望于高校以外的力量來監督。例如,大學本科教學評估和專業認證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了讓高校重回其原來的身份,扮演好高校應有的角色。
(四)快速發展的價值失衡
速度補償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必須面對的難題。當西方高等教育處于大眾化的大發展之際,我們失去了多次追趕的機遇;當我們決定奮力追趕的時候,就出現了高速度和超速度發展現象。中國的擴招在很短的時間內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甚至超越了被認可的大眾化標準的15%的入學率。但這種速度補償式地突飛猛進對高等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高等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一味追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大眾化標準,而不去關注大眾化所應具有的其他特征,那么,可以肯定地說,即便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5%,甚至20%,高等教育仍然有可能在精英階段徘徊。”[3]高等教育出現了地位、價值、尊嚴等方面的危機。這種速度補償是否適當,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律,必然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爭論。
(五)高等教育理念的本真缺失
增長速度的快慢也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自我調節能力,“如果增長的速度允許系統逐漸轉變,那么大眾化的進程可能更多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高等教育的自主選擇權利更多,而系統外的強制性手段則會減少。”[4]中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同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用20年左右來完成的模式。中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完成的,有別于西方高等教育自身的自我調節。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能還沒有明白大眾化是什么、應該做什么的時候,就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在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之中,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這一核心問題沒有能夠得到解決。高等教育面對大眾化,自身變得迷惘、變得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什么、應該怎么做都變成了不確定、模糊的問題。
綜觀高等教育發展歷程,越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高的國家其精英教育的特色越明顯。以美國為例,在以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N&S論文、SCI論文數等指標為依據的《世界前500名大學的國家分布》(2005版)統計中,美國有168所高校入圍。[5]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就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主導者是政府,實施過程也是以公辦高校為主,政府行為影響和引領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程,并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系統外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等影響,市場的力量和調節作用還沒能顯現出來。
隨著高校擴招,在2002年我國跨過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的大眾化階段門檻,在一定形式上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同時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沒有用市場把好高校入口的時候,我們承受了在畢業出口處的堵塞壓力,遭遇到了空前的困難和危機。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在就業問題上遇到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目標不明、市場不通、培養模式單一等因素造成的。
“如果按照傳統的精英教育的辦學思想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其中許多問題是無法解決的。”[6]立足中國國情,針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圍繞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及其自身的價值和作用進行必要地改革。
(一)盡快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
對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途徑,馬丁·特羅教授認為,一種是傳統型精英大學的規模擴張,傳統大學形式與功能的增長;另一種是將精英大學系統完全轉變為大眾高等教育系統,使其發揮巨大的、多樣化的新功能,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7]建立多樣化、分等級、有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既能提升高校自身的價值,也可以讓社會更好地了解、選擇高校。建立一種類似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體系,既能使不同的高校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又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二)重視精英人才教育
大眾高等教育不是要抹殺精英教育,而是更應注重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精英人才。“大學就要求在成績和個性方面都十分突出的人才,這是不言而喻的,它們才構成了大學生命的條件。”[8]精英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精英人才,但精英教育培養的并不完全是精英,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大眾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這恐怕很難被理解為培養數量眾多的“普通”大眾;假使如此,那么高等教育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何在呢?因此,大眾高等教育應該培養比精英教育數量更多的精英人才。
(三)逐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必須關注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轉變。在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質量概念變得模糊起來,以往被認為高質量的學術性高等教育已經無法涵蓋高等教育全部特征。”[9]只有在大眾化教育質量觀的指導下,改變以往精英教育的質量觀,才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找到切身的發展方向和評價標準。
當然,教育質量的提升依賴高校各個方面的完善和改進。在我們看到高等學校的硬件設施和教學設備等發展迅速,某些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一流大學的時候,我國高校的師資力量嚴重薄弱、生師比嚴重不足等關系高校發展的核心問題已經顯現出來。另外,我們較為先進的硬件設施的利用率和適用性等問題也亟需得到解決。教育水平和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而衡量高校教育質量最顯而易見的指標就是其學生素質和畢業生質量。只有穩步提升高校的軟硬件水平,才能增強高校的綜合實力,才能為社會、國家輸送高水平的畢業生,才可能重新贏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
(四)明確政府與市場的分工與責任
基于我國大眾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特點與現實問題,必須盡快扭轉由政府主導、甚至政府控制的規模擴張狀況,建立高等教育發展的預警機制,為高等教育量身定做合適的發展規劃。“大眾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銷對路’,社會適用。所以,我們說大眾化的培養標準或培養目標就是市場的需求,就是以就業為導向。”[10]因而在關注入學率這個高等教育入口的同時,必須關注它的出口就業率,這就必須考慮市場所扮演的角色。在解決就業問題上,政府短時間內不能、也不可以由先前的主導角色突然完全不管,而應繼續發揮政府的作用和計劃經濟的相對優勢,引導高校畢業生合理就業,為大眾高等教育的肥胖問題盡快減肥、瘦身。當然,政府的作用應逐漸轉變,把應由市場主導的一些事情交由市場決定,即建立高等教育與市場的密切聯系。
(五)捍衛高等教育理念和理想
高等教育理念和理想是大學或高等教育內在本質特征的升華,是大學之為大學的根本。在從精英型高等教育跨入大眾高等教育的轉折時期和大眾高等教育階段,恪守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大眾高等教育并不是對長期以來實行的精英高等教育地完全舍棄,相反,大眾高等教育必須緊緊依靠高等教育歷史積淀的豐富營養。只有在高等教育基本的價值理念和理想引導下,才能實現大眾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也才能不偏離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航向。在大眾化階段中,只有捍衛高等教育理念,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才可能重新贏得社會對高等教育存在價值和應有地位的認可和尊重。
(六)關注人的發展和生命價值
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其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一方面社會需求更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這可以視作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具備了培養更多人的條件,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培養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人。“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不是與精英教育的質量完全相對的概念,兩者之間不是一個對立的或非此即彼的關系……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價值及特性就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和追求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11]高等教育本質上是為促進人的發展服務的,即使在大眾化階段也不能例外。關注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就是要使大學生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以接受高等教育為榮,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的價值。
總之,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是僅靠提高入學率就能實現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也不是高等教育形式上地簡單擴張。在處理高等教育的數量與質量、大眾與精英、政府與市場等問題時,由于“中國文化傳統、社會形態與經濟水平等,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規避大眾高等教育可能導致的種種兩難困境,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采用中國式方法規避所有兩難困境”。[12]探索適應中國發展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必須轉變傳統高等教育發展觀念,把握大眾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進行深層次地教育教學變革;同時,必須堅守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價值,圍繞受教育群體的各種需求,關涉人的發展,促進受教育群體生命價值地提升和實現,將我國大眾高等教育重新塑造為精英輩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分層次、多樣化、創新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發展體系。
[1][7]Trow M.,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R].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California,1973.
[2][10]精英高等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應統籌、協調發展——訪潘懋元教授[J].教育研究,2004,(4).
[3][4]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33.
[5]劉念才.世界一流大學:特征、排名、建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7.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0,(1).
[8][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44-145.
[9]趙婷婷.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轉變[J].江蘇高教,2002,(1).
[11]廖湘陽,王戰軍.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發展的現實背景與支持條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3).
[12]張少雄.西方大眾高等教育的困境與我們的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責任編輯:劉丙元)
馮 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