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o



銀行業中的“藍血貴族”
美國大片《諜影重重》中,獲救的失憶特工僅僅依靠著“瑞士銀行密碼”這唯一的線索,前往瑞士蘇黎世某銀行尋找密碼箱。打開保險箱后,他取得一把手槍、多國鈔票、六國護照和一個巴黎的住址,開始了冒險的旅途……
蘇黎世儲蓄銀行巴黎分部,三角形的鑰匙驅動了機器手臂,取出墻上的密碼箱,圣杯的秘密終于揭開——這是電影《達·芬奇密碼》中的場景。
在電影《007》中,詹姆斯·邦德說:“我只相信兩個人,一個是我自己;另一個是瑞士銀行家。”
在諸多美國大片的渲染下,以“為客戶保密”為金字招牌的瑞士銀行私人銀行更平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早在16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內瓦,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由日內瓦銀行家打理。為了避免泄露這批新教徒的財政狀況,銀行家們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幾個世紀逐漸完善的“絕對沉默之義務”,讓偏于阿爾卑斯大山深處、面積僅4.1萬平方千米、居民850萬人的中歐農牧小國一躍成為銀行和保險公司林立的“金融王國”,而且還避免了幾次三番的戰火摧殘,保持了長期穩定與繁榮。
根據瑞士銀行業協會(SBA)的一份報告,金融行業貢獻了瑞士12%的GDP,其中銀行業貢獻6.7%,瑞士勞動人口中有6%從事金融行業。瑞士銀行管理著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國際投資私人財富。其經營模式以全權委托型資產管理為主。有人形容瑞士的銀行可以提供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金融服務,也有人把延綿了數百年的瑞士銀行視作至今仍保留著古典私人銀行高尚品質的“藍血貴族”。
而在中國,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仍以現金及存款為主,其次是投資性房地產和股票。隨著現金及存款比重在負利率的市場環境下逐步降低,投資性房地產的風險日趨增大,股票市場持續起伏,很多中國高凈值人群將目光轉向了被稱為“全球財富保險箱”的瑞士私人銀行。
不過并非所有高凈值人群都清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瑞士銀行引以為傲的保密制度,實際早已開始發生改變了。
不再隱秘的“黑金帝國”
瑞士私人銀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多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數次跨國金融騙局以及數不清的經濟衰退與復蘇,但始終保持著謹慎低調的作風和極其嚴格的保密制度。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的聯邦銀行法,其著名的47條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而且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在這些銀行里,不準拍照,不講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有經營者的名字。于是在法律的保護下,當客戶踏入瑞士某一家銀行的那一刻起,客戶與銀行發生的一切行為都是秘密,哪怕客戶最終沒開戶。如果客戶取消了在這里的賬戶,客戶的一切信息仍然是個謎。
由于銀行保密得力,瑞士一度被視為全球“黑金天堂”。世界范圍內如菲律賓的馬科斯、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扎伊爾的蒙博托等獨裁者的貪腐統治被推翻后,總能看到背后瑞士銀行保管著他們掠奪來的巨額財產,這類消息激發許多國家的不滿,或許這正是瑞銀保密制度變革的導火索。在強大壓力下,瑞士的銀行自1987年以后就取消了匿名賬戶。即便客戶再敏感,瑞士的銀行都要了解客戶身份,即便是某個國家的元首,名字也不能為空。但敏感客戶的信息并不對所有員工公開,只有銀行內極少人知道。
2001年“9·11”襲擊事件后,美國要求各國提供司法協助,以幫助其追查恐怖分子之間的金錢往來。雖然瑞士同美國進行了積極的合作,凍結了多個可疑賬戶,但美國仍然視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為“眼中釘”,認為這項制度阻礙了其進一步調查的開展。之后瑞銀前美國雇員布拉德利·比肯費爾德向美國當局檢舉,指出前雇主曾協助1.9萬名美國公民逃稅,涉案金額達200億美元,從而引發了美國政府、瑞銀與瑞士政府之間曠日持久的三角官司。最后,瑞銀不但交了7.8億美元巨額罰金,還提供了250余名客戶的名單。2010年,為了結美國政府與瑞銀的官司,瑞士議會通過了向美國移交4450個銀行賬戶信息的決議,再度掀起軒然大波。很多金融分析人士認為:“若不是‘9·11事件,瑞士銀行的品牌依舊風光無限,有錢人的第一選擇一定是瑞士。”
2014年的5月6日,瑞士與46個國家簽署《稅務事項信息自動交換宣言》,承諾執行銀行間信息自動交換全球新標準。雖然在實際執行層面,破解瑞士銀行的保密傳統還需瑞士國內及國際間諸多法律和制度的配合,但這已被看做瑞士銀行保密制度走向終結最為顯著的一個里程碑。
傳奇不再,危機暗伏
瑞士,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離岸私人財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銀行的發源地,300年來極力捍衛的保密制度如今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漸漸失效。那么失去繁榮發展的護身符的瑞士銀行又會怎么樣呢?
據報告顯示,過去5年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的外國人正在持續減少,Vontobel銀行首席執行官赫伯特·沙伊特曾坦言:“雖然瑞士銀行的國際地位依然很高,但也已傳奇不再。一方面客戶投資觀念發生轉變;另一方面‘反洗錢法的頒布使瑞士喪失了原來作為不申報資金、甚至非法資金避風港的吸引力。”曾因為存款過多,儲戶非但無法獲得銀行利息,還得向瑞士銀行繳納管理費的反常現象早已成明日黃花。如今瑞士銀行遵循的是最為嚴謹的“客戶身份鑒別”規則(know-your-client rules), 銀行必須確認每個賬號的客戶身份以及其資產來源的合法性,導致很多高端客戶選擇“逃離”瑞士銀行。較為敏感的美國客戶更成了瑞士銀行眼中的“定時炸彈”,現在瑞士的銀行在接受美國客戶方面非常謹慎,仍為美國客戶提供服務的瑞士銀行屈指可數。
盡管瑞士銀行作為離岸財富管理平臺仍對很多客戶有著不錯的吸引力,但對富有群體的滲透率已經不能同日而語,新加坡、阿聯酋的迪拜、巴拿馬等新興離岸金融中心,正在從瑞士銀行手中搶奪客戶資源。目前,新加坡財富和資產管理的規模已高達1萬億美元,幾乎超越瑞士,其中70%以上的業務來自海外。
曾經將銀行保密制度寫入法律的國家只有瑞士,現在新加坡、盧森堡、黎巴嫩及很多其他離岸金融中心紛紛效仿,都有嚴格的保密制度和泄密處罰規定。至于瑞士銀行最著名的非實名“數字賬戶”制度,也已經成為多數高端銀行的標準配置。
時至今日,穩定的政治環境、透明的司法環境、高水平的金融服務依然讓瑞士能夠繼續管理來自全球的離岸資產。瑞士銀行提供許多傳統特色的服務比如24小時營業,只認鑰匙不認人仍舊吸引著不少客戶,但蘇黎世車站大街兩側的花崗巖厚墻里再也沒有往昔那些秘密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