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斯

記得當初剛在中央美院讀書時,現在的那座設計大樓還未完工,建筑學院和設計學院都是分散著上課的。后來大樓落成,各個工作室像是從四面八方、犄角旮旯里被聚集在一個更為科學有序的系統里面。大樓下半部分是設計學院的視覺傳達、時裝、家具、首飾等專業,而上半部分則是建筑學院的建筑、室內、景觀等專業一一似乎和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設計門類都進入到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狀態,不得不說空間有時真的可以塑造事物,也可以強化邏輯。于是,“設計”在美院看起來更像是一件事了,一件和生活相關的、事無巨細的“大專業”。
當時設計學院的SOLGAN(暫且稱它為SOLGAN吧)是“設計為人民服務”,這七個從毛主席筆跡中摳出來拼在一起的句子在當時的我看來是帶有戲謔的、激進的、口號式的存在(摳字拼句這件事本身不就充滿了觀念藝術的意味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大概沒多少美院年輕人真正體會到了這其中的深意,而大抵只是分為“設計為人民幣服務”的社會實踐派和“設計不屑于為人民服務”的高深藝術派兩大支流。
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的設計教育基本脫胎于工藝美術有關,而這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歸結到每一個個體,在我們最早接觸“設計”這個專業時,真的有仔細思考過“設計到底是什么”這個最本質的問題嗎?
作為個人,真正觸動我,促使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是在我工作以后,大概是2009年,那年,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節目復播了,像追劇一樣每期必看,毫無夸張,作為一個淚點低于正常值的人,這個節目的幾乎每一期我都能哭出隱形眼鏡。不是稍稍感動到濕了眼眶,而是真正觸到了內心那個井噴的淚點——是發自內心地被設計感動了。準確地講,是被設計所帶來的溫暖和能量感動了——設計,遠遠不止它所呈現出的物理形態,它可以通過各種有形的存在,改變著生活,善待人,關照內心,制造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設計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好。設計是多么地“有用”啊!這種“有用”可以是幫助,也可以是啟迪,更可以兼而有之。
如果必須用最簡練的語言去總結那些被一個個設計改變生活的故事感動后的百感交集,那么只有一句話最樸素最貼切——“設計為人民服務”。
如今細細想來,這句“設計為人民服務”中,其實包含了關于設計本質的三個層面的意義:首先,“設計”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領域有很多,我們從事的設計行業是其中之一,平凡且充滿責任:其次,設計為“人民”服務——人民指的是誰?人民是否有分類?相信思考完這個問題,很多設計便有了相對正確的方向:最后,設計為人民“服務”——這是理清設計本質的問題,設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于是,又回到這句話本身——“設計為人民服務”,我們大可以拋去毛體,拋去隱喻與形式感,它只是充滿了善意與能量、揭示出設計本質的、最樸素的七個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