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勢必滲透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金融也迅速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互聯網技術應用的一個方面,是金融和信息化技術的結合,是金融的信息化、互聯網化,是金融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形態,是一個新的金融業態。迄今互聯網金融產品已有不少,從最早出現的余額寶、支付寶、理財通等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它們已成為一種新的購物方式、支付方式、消費方式、投資方式、生活方式。一方面,它們有力地沖擊著傳統金融業態,另一方面也在改變著傳統金融行業的思維和運行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投資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社會經濟的運行發展方式,就像當初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一般,互聯網金融其發展之勢也必迅疾遍布,勢必滲透人們社會經濟生活方方面面,成為信息時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社會經濟發展方式。
互聯網金融發展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現實金融業客觀存在諸多問題的結果,其發展客觀上對消費者和金融業都具有積極意義。首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很多變化和便利:打破了銀行間的壁壘,用錢無須跑銀行,在手機上就可以進行日常金融操作;無須跑商場,在網上就可以購物消費支付結賬;隨之商業模式發生變化,網商網店林立,商廈商場清冷,倉儲發展,快遞發展。其次,促進了銀行利率市場化發展,利率逐步接近市場要求,逐步客觀地反映市場關系,逐漸趨于合理。再次,互聯網金融在手機上直接可以投資轉賬,逐步具有了現實銀行的基本功能。又次,互聯網金融這些功能都突破了地域的制約、銀行間的壁壘,突破國別的界線,突破了各種身份的界定,勢必推動銀行的國際化,金融的國際化,更緊密地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最后,在互聯網金融,人人都可以是消費主體、銷售主體、投資主體、生產主體、信息主體,都是源頭和終端,必將促進市場主體更為平等,推動市場公平和誠信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種種問題
首先,從互聯網金融本身來看,互聯網金融由民間發起,形態各異,各主體心態各異,目的各異,沒有規范,監管缺位,蓬勃發展中雜有一片亂象,有的為淘金,有的為暴富,有的為事業,有的為小微;有的便于投資,有的便于支付,有的便于買賣等,客觀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發展客觀存在的散、亂、無序問題,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信息技術問題,技術先進便捷問題,互聯網金融業態及手段的信譽信用問題,商家產品信譽信用問題,貨物質量問題,等等,特別是誠信和安全問題。
其次,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互聯網金融發展是現實金融業發展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空間的產物,也是現實金融業發展存在缺憾和問題的產物,當然,也為互聯網技術發展提供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條件和基礎的產物。那么,現實金融業發展本身問題如何解決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業態均衡發展或者協調發展問題,現實各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業態和各新舊金融業態、手段、諸多法規制度規定交匯碰撞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有些需要時日,有些會伴隨互聯網金融發展不斷解決不斷產生,有些則亟須盡快解決盡快付諸實施,以導向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導向和規范新的社會經濟生活新常態、新發展。目前亟待解決的是互聯網金融的安全、信用和服務便捷問題。
支持幫助、科學監管和導向互聯網
金融健康發展
第一,科學制訂互聯網金融主體的資質和發展條件,科學設置進入門檻和退出及取締機制;導向各互聯網金融主體各秉承宗旨皆服從于社會發展和群眾需要宗旨;從宏觀上協調互聯網金融和現實金融業發展,互聯網金融是對現實金融業發展的沖擊,更是補充,是挑戰更是促進,而且這些金融業態都是現實經濟社會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二者是相互裨益、共同發展、均衡協調發展的關系,因此,一方面要解決好各業態發展本身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同時解決好其協調均衡發展問題。
第二,建議花大氣力建設互聯網金融信用、現實金融業信用、現實經濟社會信用。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就是誠信為本,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金融安全問題,相當大程度上也是信用問題,信用是各金融主體的生命,也是各社會經濟體的生命,經濟社會中各方面信用是相互關聯的,需要有信用的土壤,需要強化職業道德、誠信、文化建設,需要積極地培育信用的土壤,需要我們有積極建立社會信用的作為。
第三,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清理和消除金融業態之間的壁壘,使互聯網金融服務更安全、更便捷,真正使互聯網金融和金融實體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真正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責任編輯:胡 正)
趙林如: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國務院國資委巡視組副組長。
曾任國務院發展中心企業部副部長;海南省三亞市副市長;福建省經貿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福建省委員會黨組書記、會長。
主要著作有:《和諧與規則》,《企業主體論》,《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信息時代和中國信息化》,《中國證券市場》,《股票市場理論與實務》,《中國市場經濟大辭典》等。發表的主要文章:“讓經濟在公平中增長”《中國經濟時報》,“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政府積極作為”《理論前沿》,“經濟全球化中我國經濟安全問題”《中央黨校學員研究報告》《中國貿促報》,“運用WTO規則,積極應對反傾銷”《學習與研究》,“以國有大企業為中心實現國有經濟戰略調整”《人民日報》,“從資產重組入手實現增長方式轉換”《人民日報》,“轉變增長方式需要政府轉變作為方式”《學習時報》,“國資管理體制亟待頂層設計深化改革”《人民日報內參》,“建立國有資產總額及相關數據統計和分析系統”《人民日報內參》,“以頂層設計引領國資監管改革”《人民日報內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