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 要: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在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提出明確要求。陜西作為文化大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加,但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亟須探索一種新型的文化產業融資模式。本文結合陜西省情,圍繞陜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探索符合本地區特點的文化金融創新模式,研究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建議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融資體系,促進陜西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金融支持;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1)-0004-05
從2009年到2012年,我國先后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標志著文化產業的戰略性地位的奠定與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2014年相關部委出臺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對文化金融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制定了具體措施。
目前陜西省金融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政策扶植力度不斷加大,為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多融資渠道;科技發展助力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而陜西具有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基礎和優勢;加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賦予了陜西“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獨特的資源稟賦。
一、國內文化產業主要融資方式
(一)政府撥款
截至2013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已累計安排142億元,對推動全國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優化產業發展整體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文化體制改革、骨干文化企業培育、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對接、文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播體系建設、文化企業“走出去”等六大方面,同時向中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業態適當傾斜。
(二)銀行貸款
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現代金融體系進行融資。截至2013年12月,文化產業中長期本外幣信貸余額已達1574億元,較年初新增419億元,同比增長36.28%。
(三)上市融資
國務院2009年公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截至2013年末,共有77家文化企業在滬深兩地資本市場上市,IPO上市文化企業融資規模達到1057.85億元,全國各類型的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57只,募集規模超過1350億元。
(四)風險投資
我國首只“國字頭”文化產業基金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于2011年7月6日成立,這一基金由財政部、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及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等聯合發起,總規模200億元,首期募集41億元,采取股權投資方式,重點投資于新聞出版和發行及相關行業。截止2014年5月累計投資金額已達20億元,完成了對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及文化相關行業的大部分細分領域的覆蓋。
(五)債券融資
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初步統計,截止2012年4月,我國已注冊發行的文化類企業有69家,發行的各類債券達172只,發行金額1472.79億元,存量800多億元。目前中小企業的債券融資方式一般采用集合票據或區域推出的集優票據方式發行債券。集合票據發行利率低、擔保方式靈活、募集資金使用靈活,對降低文化企業融資成本有著突出優勢。
(六)其他融資
除以上五種主要融資方式外,我國文化產業還采用并購貸款、信托融資、質押權貸款、融資租賃貸款等創新性的融資方式。2014年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中要求要逐步擴大融資租賃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貸款等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創新產品的規模,探索開展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業務,拓寬文化企業貸款抵質押物的范圍。
二、金融支持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切入點
陜西文化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絲路經濟帶”又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在文化產業與金融的結合方面,卻仍存在不少問題,面臨各種挑戰,下一階段,應找好切入點,揚長避短,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
(一)積極參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項目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人,基金是解決文化產業融資的重要途徑。2012年5月16日陜西省的首只文化產業基金——陜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第一期宣告募集到位,該基金是由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陜西文化產業投資管理公司,聯合金融機構及實力雄厚的投資人共同發起(其融資模式見圖1),計劃募集總規模為30至50億元,主要投向文化產業,其中60%-70%重點投向陜西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科技型中小文化企業或項目、陜西文化精品項目。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能夠更好地實現現代金融與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其建立更需要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滿足新時期文化產業的風險投資需求。金融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積極探索發起建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開創服務現代文化產業新模式,以便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降低文化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改善銀行貸款結構,避免長時間高風險的資金占用,化解金融風險。
(二)選擇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提供金融支持
近年來,西安曲江新區以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為依托,先后建成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法門寺文化景區等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逐漸形成“文化+旅游+城市”的“曲江模式”。這對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僅就西安市而言,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50.7億元,占全省67.2%,占西安市GDP比重6.49%,2014年目標是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525 億元,增長25%。
文化產業園區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發展平臺,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手段。金融機構對服務文化產業園區,應從以下兩點著手:首先調整信貸供給的結構,尋求有效服務新文化產業的新機制,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提高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其次,大膽進行服務渠道的創新來延伸服務觸角,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項目具有風險大、地域分布較廣的特點,可以將重心放在商業銀行服務文化產業的渠道,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和政府的合作作,做到多渠道、綜合化支持文化產業。
(三)推出金融創新產品全面服務文化企業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成為一些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金融機構應順應這種發展趨勢,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提供理財、資金管理,幫助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融通資金,全面支持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
1、積極開發新型信貸產品。探索開發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以及以項目受益權和收費權為質押等多樣化信貸品種。對于陜文投集團與曲文投集團等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文化企業,可以加強與其他銀行互動合作,探索銀團貸款的風險分擔機制(見圖2),將銀團貸款優先用于陜西重點文化行業,支持陜西建設“文化航母”的產業政策。對處于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中的中小文化企業,如中小科技文化企業和起步較晚的文化創意產業,商業銀行間可以采用聯保聯貸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對于運作比較成熟、未來現金流較穩定的項目,探索開展文化產業項目的資產證券化試點。同時嘗試開辦知識產權抵押貸款(見圖3)、版權抵押貸款、電影電視制作權抵押貸款、收費權抵押貸款等新型貸款品種。
2、擇優開展產業鏈融資模式。對經營模式穩定、經濟效益好的文化企業,積極開展對上下游企業的產業鏈融資,關注整個供應鏈的風險,針對整個供應鏈進行風險管理。根據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特征,金融機構針對陜西文化產業的產業鏈融資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政府主導型產業鏈融資、園區主導型產業鏈融資、核心企業主導型產業鏈融資。政府主導型產業鏈融資是指政府從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出發,投資建立文化產業基地,鼓勵文化企業組織化和規模化,并與金融機構合作對產業鏈條進行融資的模式。政府在其中引導產業發展、提供公共服務,并積極作為商業銀行與企業的中介,運用平臺融資,通過政府擔保,減少銀行風險(見圖4)。園區主導型產業鏈融資依靠產業集群內企業經營主體間在信息、資源、技術、銷售渠道上的相互依存來緩解單個企業信貸風險,利用不同功能分區的企業間的聯動關系和同一功能分區企業間的橫向一體化合作關系,滿足產業鏈資金循環需求的金融服務(見圖5)。
在文化企業集團主導型產業鏈融資中,金融機構可以立足于陜西省兩大定位于以產業化領域為切入點的專業化擔保公司——陜西文化產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和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擔保有限公司。銀行與文化企業集團下設的擔保公司共同核定中小文化企業的信用和貸款額度,擔保公司對企業提供擔保,銀行則將貸款劃撥到企業集團賬戶,由集團集中向中小企業發放,并進行貸后跟蹤,保證貸款的使用方向。在還款期內,企業集團履行代償追償的責任(見圖6)。
3、探索發放專項融資租賃貸款。對租賃演藝、展覽、動漫游戲,廣播影視節目的制作、傳輸、集成和電影放映等相關設備的文化企業,金融機構對租賃公司發放專項融資租賃貸款,并以企業支付的租金歸還融資,或購買租賃公司應收租金后直接向文化企業收取租金,并給予較低的融資成本和較長的融資期限,以引導新設文化企業形成合理的財務結構和資產管理模式(見圖7)。
4、開發分期付款等消費信貸品種。加強網上銀行業務推廣,開發演出院線、動漫游戲、藝術品互聯網交易等支付結算系統,提高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設計服務行業的網絡支付應用水平。鼓勵第三方支付機構發揮貼近市場、支付便利的優勢,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完善文化行業的銀行卡刷卡消費環境。探索開展藝術品、工藝品資產托管,發展文化消費信貸。將互聯網金融與文化類電子商務平臺相結合,促進文化領域的信息消費。
(四)對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或項目直接授信
實力雄厚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擁有足夠的規模、穩定的現金流與豐富的企業運作經驗,對于該類文化企業就可以按照傳統企業進行授信。對于陜西地區類似于西影集團的支柱性文化企業,要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該類企業的直接授信額度,保證企業的設備購買、影視投資與項目建設擁有穩定充足的資金流,帶動陜西地區龍頭文化企業發展。
同時,對實力較強的文化產業項目也應該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陜西目前認定了30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這些重點建設項目已經得到一系列涉及投融資、土地等7方面內容的配套支持政策,具有完善的擔保補貼、保險補貼和風險補償機制。因此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到陜西文化資產運營和投融資平臺中,加大對30個文化產業項目的直接授信額度,與陜西文化項目建設與產業發展互利共贏。
(五)增強對中小文化企業和涉農文化項目信貸支持力度
針對民營中小文化企業,特別是有特色、有市場、有信譽的科技型文化服務企業的特點,量身定做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以及票據承兌與貼現等金融產品;探索圍繞核心文化企業集團的供應鏈、價值鏈,為相關民營中小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推動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和民俗文化發展。在支農過程中,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思路,把推動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和民俗文化發展作為重要領域。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多方合作模式,扶持陜西地區已初具規模的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華縣皮影、千陽布藝等民間文化和藝術品牌,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支持民俗文化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支持依托農村地區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特色區域文化資源建立的民俗風情園、民俗文化村等文化旅游園區建設,提升鄉村旅游和農業觀光的文化品位,促進城鄉文化市場共同繁榮。
三、金融支持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一)完善重點項目和文化示范園區的投融資機制
通過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重點建設項目。對重點文化項目建設資金新增的國內貸款部分,建議按照一定的比例給予貼息補助。充分發揮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優勢,通過股權、債權投資等方式參與重大文化項目,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同時根據發展需要,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可下設旅游、體育、影視、藝術品、出版、動漫游戲等子基金。各地區也要適時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示范和杠桿作用,推動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
(二)鼓勵中介機構參與文化融資市場
建立起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資促進、登記托管、資金結算在內的文化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工作機制和運作平臺;搭建文化企業數據庫、投資人數據庫和文化創意企業投融資電子服務網絡;制定和完善規范專利權、版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流轉和托管的管理辦法,突破文化產業融資難的基礎性制度障礙;鼓勵熟悉相關生產流程和市場運作的專業擔保機構、律師事務所、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版權交易機構等擁有專業知識的中介結構參與文化融資市場,支持陜西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中國西部版權交易中心發展,健全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以完善金融服務,促進文化成果轉化和價值實現。
(三)完善擔保補貼、保險補貼和風險補償機制
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為省內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提供貸款擔保或直接投資,對實行國有資本收益上繳的省屬企業,可按其擔保或投資額當年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抵繳國有資本收益。尚未實行的企業,建議按照擔保或投資額當年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補助。對符合條件的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業務的,按照年擔保額的部分比例給予擔保補助。對文化企業重大項目實行保險的,按實際發生保險費的一定比例對文化企業給予補貼。投資文化企業實現上市的風險投資公司,可以對其按投資額的百分比給予一次性獎勵;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文化產業項目,對于盈虧相抵后的凈損失可以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
(四)加強銀行支持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鼓勵文化企業通過利用銀行貸款的方式投資開發戰略性、先導性文化項目。商業銀行對符合信貸條件的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文化企業和涉農文化企業,由省財政補貼,給予一定貸款利率優惠。建立財政貼息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文化金融合作信貸項目庫建設,減少融資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效應,抑制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借鑒其他省份的先進經驗,嘗試成立中小文化企業授信風險補償基金,對符合政策導向的文化產業不良貸款給予一定的補償。鼓勵現有擔保機構開發適應文化產業融資的擔保業務,通過擔保再擔保等多種渠道分散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投放風險。
參考文獻
[1]白婧,王大鵬,劉澄.促進金融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1,(2):53。
[2]曹玉娟.后金融危機時代文化產業的獨特功能與發展前景[J].湖北社會科學,2010,(9):84-87。
[3]常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84-85。
[4]陳建貞.范玉蘭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探析[J].北方經貿,2014,(9):177。
[5]張欣怡.張學海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14,(2):107-110。
The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WANG Wei
(Shaanxi Provincial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opinions which put forward clear requirements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a big cultural province, the added value of Shaanxis cultural industry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due to the relatively single financing channel,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new kind of culture industry financ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centered around the Shaanxis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aper explores a new financial innovation model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uggests forming a multi-level and multi-channel and diversified financing syste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financial support; financial innovation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