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萍+汪蘊慧
編者按:2012年以來,為了真實完整地記錄中國共產黨領導金融事業的光輝歷程,系統總結黨領導金融歷史的寶貴經驗,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發展史》的編寫工作,并開展了“激情歲月的點滴記憶”征文活動。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黨委宣傳部在全轄積極開展征文工作,充分挖掘了西北金融人自己的歷史,全面展示西北老一輩金融工作者忠誠黨的金融事業的高尚品格和奉獻精神。《西部金融》從2015年1月起將開辟“金融歲月”專欄,連續登載“激情歲月的點滴記憶”優秀征文。
本文是根據人民銀行原陜西省分行發行處處長張慕明同志的采訪整理而成,記錄張老從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在光華印刷廠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個人經歷角度見證了光華印刷廠的發展壯大至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
張慕明,男,生于1932年,陜西佳縣勃牛溝村人。1948年初,16歲的張慕明步行到延安陜甘寧邊區政府,參加了革命。7月,被分配到西北農民銀行所屬的光華印刷廠當了印鈔工人,親眼見證了光華印刷廠的發展壯大直至退出歷史舞臺。
一、重新建廠
光華印刷廠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延安創辦的,以印制陜甘寧邊區貨幣為主的工廠。1940年,邊區政府決定在中央印刷廠石印部的基礎上成立光華印刷廠。1946年6月,蔣介石派機轟炸延安,黨中央決定光華印刷廠隨同陜甘寧邊區金銀庫一起向北轉移到志丹縣。l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延安,光華印刷廠接到上級指示,撤離志丹縣,向東轉移到安塞縣的淋浴村,后經子長縣到馬家坪。5月東渡黃河,轉移到山西臨縣都督村。l947年l1月,黨中央決定陜甘寧邊區與晉綏邊區合并,將兩個邊區銀行合并為西北農民銀行。l948年4月,延安收復后,光華印刷廠于7、8月間從山西臨縣都督村返回延安,廠址選在李家渠拐峁村。
我到光華印刷廠之時,一切都在重建,條件很艱苦,沒有廠房,機器安裝在窯洞進行生產;沒有餐廳,4人一小盆菜就地就餐;邊建設邊生產,沒有耽擱生產任務。這其中還發生了一件與賀龍同志有關的趣事呢。由于戰亂剛結束,延安到處是房倒屋塌,頹垣斷壁。為了從戰爭的廢墟上盡快恢復生產,印刷廠決定拆遷敵人留下的炮樓材料蓋廠房。但是因回延安的機關多,很多人都沒有房子住,出現了搶拆炮樓的現象,使恢復生產遇到了困難。印刷廠決定派工務科長孟立貞去邊區聯防司令部匯報。孟立貞同志找到賀龍司令員,說明情況后,賀老總果斷地說“拐峁周圍的炮樓的材料就給光華印刷廠了,哪個單位也不準拆。”并且當即指示警衛營派人保護印刷廠拆炮樓。在賀老總的親切關懷下,印刷廠恢復生產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新建的光華印刷廠在山根下半平半坡的丘林地,大約有30多畝地的面積。在對原有的二十幾孔舊石窯洞和幾間房子進行重新修建整理的基礎上,按照功能分別劃分為廠房、宿舍、廚房、食堂與會議兩用的簡易大廳、籃球場等。廠外有一條小河,常年河水不斷,職工們洗衣服、洗澡全靠它。當時全廠職工已經有130多人。戰爭年代,黨非常重視印鈔廠的安全保衛和保密工作。為了保護工廠的安全,上級派了一個排的士兵來保護工廠的安全。每個宿舍有七八個人,并給每個宿舍配了一枝步槍,子彈五發,以保衛工廠的安全。對于保密工作,更是有嚴格要求。光華印刷廠對外宣稱是印刷廠,對內是印鈔廠。各個操作車間,在非工作時間,即使是廠內職工沒事也不得進車間。而工人們的保密意識也很強,當年邊區政府林伯渠主席慰問參觀生產車間時,老工人馬近福在門口就沒讓他的警衛員進入。
二、生產結構和流程
我記得當時擔任光華印刷廠廠長的是范耀武、副廠長是師兆祥。印刷廠下設總務科、會計科、工務科、工會等四個科。科以下是股,有石印股、完成股、號碼機股、制版室和壓紙房。由于當時采取的是石版印刷技術,因此印刷廠中最主要的三個車間是石印、制版、號碼機。
我被分配到石印車間做學徒工,由于形勢緊張,工作量大,只經過三個月的學徒培訓就上崗印刷。當時廠里一共有14臺印鈔機、3臺號碼機和19塊石印石,這可是廠里最寶貴的財產。作為印刷工人,張老對于石印技術、印鈔機的結構和操作方法至今仍能熟記于心。
據張老介紹,當時采取的石板印刷技術是1796年由施內費爾德發明的一種化學印刷技術,是根據石材吸墨、油水不可調和性的原理創制的,基本程序是:在石板上貼上準備好圖案的藥紙,微干后用強力把藥紙上的圖案印在石板上,這樣石板上就形成了凹凸有致的圖案。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膠液,使圖案以外的石質略微酸化。然后浸濕石板,有圖案的地方由于未酸化而不沾水,沒有圖案的部分由于酸化而會被水浸濕。當工人在石板上滾油墨時,沒水的圖案部分會被油墨染色,然后再鋪上白紙,加壓后圖案自然就會印在白紙上,這樣鈔票的一面便印好了。
機床、手拉拖盤、卷揚機、石印石、薄軟企皮、油墨和調墨臺,墨油滾(牛皮制成)、調油鐵鏟、抹布和一盆清水、豬油,這些是印鈔所必備的條件。
機床長120cm,寬61cm,總高120cm,機臺中間鑄有大梁,梁上裝有調整上下松緊的絲杠。機床兩內側各安有三個或四個滑輪,滑輪上面放有手拉拖盤,能前后活動。將制好的石印石放在托盤上,托盤后端安有一塊柔軟的薄皮板,板背面涂上豬油,起潤滑作用。拖盤下裝有手搖滾動的卷揚機,帶動拖盤前后滾動。卷揚機一端安有閘把,壓閘撬起盤使企皮和絲杠接觸。搖把帶動卷揚機推出手拉拖盤,起閘再反向拉回托盤,揭起軟企皮,一張正面或背面的24K半成品就印刷好了,正背面分開印。一臺石印機由師徒兩人操作。當時延安沒有電動力,全靠人力操作。學徒用大力氣搖動卷揚機,帶動承載石印石的托盤,搖一圈,印24K一張,并用濕抹布擦洗石印一次,勤換水保證質量。師傅主要負責調墨、掌滾上色,壓閘抬起閘,前后拉動載石印石的托盤,檢查印制質量。這就是印鈔車間印鈔的全過程。
印好的24K大張鈔票還要經過初步質量檢查,主要是宏觀方面檢查,如是否有漏印、錯印、破損。然后送裁紙車間,將大張裁切成為小張,接下來,再送去號碼機房,打印上號碼和印章,這樣一張鈔票就印刷成功,可以進入流通領域。
三、加班加點保生產任務
紙鈔印制操作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時,由于受印刷過程水膠的影響,版面油墨稀薄,彩色印刷難度較大,操作時力量、速度的把握很是重要。時常會出現同一批印刷出來的紙幣顏色明暗不同的情況。同時,由于陜甘寧邊區銀行的需求量一直很大,特別是l948年4月后,光華印刷廠的日產量由50捆增加到200捆,全廠只有14臺石印機和3臺號碼機,其工作強度可想而知。當時廠里提出了“不怕苦不怕累,支援解放大西北”的口號,工人們也加班加點超量生產,每天勞動時間都在14-16小時,沒有一個喊累叫苦。為了保證印鈔的順利進行,廠里給晚上加班的工人提供一頓加餐,一般都是稀面條,這可是當時最好的待遇。
就在勞動生產最緊張時,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來廠視察、慰問工人。林主席中等以上的個頭,腰板挺直,走路健步,頭發花白,留著短胡須,和藹慈祥,胳膊上掛著拐杖。當時林主席由副廠長師兆祥陪同,來到了石印機車間。看到林主席,工人們異常激動,一邊加緊工作,一邊向林主席問好。師兆祥副廠長說“同志們,邊區政府林主席看望你們來了”。林主席說“你們辛苦了,我代表邊區政府向你們致敬問好”。林主席在車間里轉了一圈后就出了車間,但是,工人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大家受到了鼓舞。石印股長薛正國同志感動的說:“為了早日勝利,我要推遲結婚,解放大西北后再完婚”。
當時為了保證票幣印刷質量,廠里每月底召開全廠大會,對大家所印的鈔票評比一次,宣布統計數據內容。具體評比項目有:底紋、票面、廢品、工作量等,以底紋清楚、票面干凈美觀、廢品少,超額完成印鈔量等為指標,相互評比,對前三名給予獎勵。第一名獎勵毛巾1條、肥皂1條,第二名獎勵毛巾1條,第三名獎勵肥皂1條。當時邊區都是供給制,光華印刷廠的工人還都有津貼待遇,學徒每月3萬元(折合人民幣3元),老工人5萬元(折合人民幣5元),廠長7萬元(折合人民幣7元),大家在政治經濟上一律平等。獎品并不值錢,但是對于工人的鼓勵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那就是1948年4季度,傳來光華印鈔廠要與華北洪濤印鈔廠合并的傳言。當時大家都很高興,如果能與洪濤印鈔廠合并,印鈔規模將得到擴大,能更好地滿足解放區的用鈔需求。據洪濤印鈔廠的同志講,洪濤印刷廠領導已經宣布準備支援光華印刷廠了。但是,由于1948年12月,人民銀行成立,合并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在緊張工作之余。為了活躍生活,廠里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每天早晨集體學習1小時文化課,當時只有一本書,由股長講,工人們記。并且對于學習認真,學字多的工人還表揚獎勵一支鉛筆和一個本子。周末經常組織職工打籃球、跳舞、猜謎語、講革命故事,表演自己編的節目等活動。每當此時,廠長、股長和家屬都參加,很熱鬧。逢新年春節,廠里還組織秧歌隊去李家渠鎮延安縣政府和群眾拜年匯演,記得1949年春節,廠里演了兩個節目“妻送夫上前線”和“抓特務”,深受歡迎和好評。
四、成為防偽小組長
假鈔的歷史幾乎與貨幣的歷史一樣悠久,在戰爭期間,大量仿制敵對國的鈔票以使其經濟產生紊亂,是兵不血刃擊敗對方的重要戰略之一,在近代和現代,這一手段屢見不鮮。早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就曾經上演這種伎倆,企圖達到美元價值急劇“縮水”的目的。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制造了上億假英鎊,用以破壞英國的經濟。而在抗日時期,日本更是向中國投放了40多億的法幣來擾亂中國的金融經濟。因此,近現代的政權都極其重視鈔票的防偽工作。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革命初期,由于革命根據地一般處于經濟落后地區,根據地貨幣的制作極為簡陋,制出的鈔票質量比較粗糙,極易被內外敵人造假。因此,根據地銀行和貨幣印刷機構,都很重視在既有的條件下用土辦法防止偽鈔假票的同時,也采取很多措施,積極做好鈔票的防偽打假工作。
以1932年發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批國家紙幣為例,在貨幣發行之初,時任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的毛澤民,就為做好防偽工作,先后采取了多種措施。一開始,毛澤民先采用在紙幣上加簽他和財政部長鄧子恢的俄文簽名的措施。但這個措施很容易被模仿。隨著貨幣的流通,內外敵人開始采取破壞活動,混入大量的假幣,對蘇區金融秩序進行干擾和搗亂。毛澤民苦思冥想,但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一天晚上,他聞到妻子錢希均織毛衣時,用火燒毛線頭發出的臭味,于是靈感閃現,終于想出一個防偽辦法:在紙漿中滲入少量細羊毛。用這種紙印出的真鈔,一烤能聞出羊毛的焦臭味,而假鈔一烤則沒有這種味,同時也可以通過在紙幣中尋找羊毛來辨別真偽。這樣就解決了防偽問題,保證了蘇區貨幣的正常流通。
防偽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我曾有幸參與到防偽工作中。剛來廠里時,參加了廠里組織的文化考試,考試的要求很簡單,就是默寫100個不同的生字。連初小都沒上完,自認為是“半文盲”的我一口氣寫了200字,竟然被認為是廠里的“文化人”。也因此,被股長委以重任,指定為防偽小組長。為了做好防偽工作,股長給防偽小組配備了一套票樣(這套票樣一直保留到1988年我任分行錢幣學會副會長時,響應號召,將這套寶貴的票樣無償地捐給了錢幣學會)。除此之外,股長還將當時光華印刷廠的鈔票的防偽秘密告訴了防偽小組。那就是在光華印刷廠印刷的邊幣的背面花朵圖案中隱藏了“光華”兩個字。這是光華印鈔的暗記,若沒有這兩個字就是偽票。并按照保密規定,讓大家將其作為機密嚴格保密。
防偽小組主要由3人組成,為了做好防偽工作,防偽小組成員經常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去李家渠鎮明察暗訪開展工作。一次我帶領另一名同志在鎮上發現了一張沒有號碼和印章的鈔票,從紙張和印刷工藝上看,肯定是光華印刷廠的產品。出于謹慎原則,兩人沒有冒然行動,而是先兌換了這張鈔票,匯報領導后,引起了高度重視。原來,就在不久前,工廠里發生了鈔票短缺事件。廠里迅速將懷疑對象鎖定在裁切車間。經過清查,是廠里裁切車間一名工人偷盜的,共偷竊了50萬元(折合人民幣50元)。大家對他進行批判斗爭,罵他為工人階級的叛徒。后來,被送往縣政府勞動改造半年后才重新回到廠里。事后,領導對于防偽小組給予了表揚和肯定。
五、珍貴的石印石
印鈔廠最貴重的東西就是印鈔的“石頭”,即石印石,石印石是一種純凈、均勻、含多量碳酸鈣的天然石灰巖石,具有細致的微晶孔隙,最優質的石印石產于德國巴伐利亞索爾霍芬地區,國內石印石較好的有四川的紅油石、湖北的松滋石。
戰爭時期,由于國民黨封鎖禁運解放區,每一塊石印石都是從國外進口或國統區歷盡艱難、輾轉多次運送到解放區的。據說,有一塊石印石還是周恩來副主席在國統區八路軍辦事處工作時從英國進口來的。因此,全廠上下對石印石都很重視,對石印石的使用有一套專門的規定,以確保石印石的安全。例如:換版搬運時,規定必須兩人抬,不能抱或背。如此珍貴的石印石,工人們也視為生命,使用過程中,都是小心翼翼的。但是,就在印鈔最緊張的時候,還是出問題了。記得,一位工人師傅從制版房抬來石印板,試機時不小心把石印板中間壓斷了。毀了寶貴的石印石,這位工人當時一下子癱倒在地,抱頭嚎啕大哭,嘴里連連說個不停“對不起革命,對不起黨,對不起領導,請組織處分我”。這在廠里屬于大事故,股長還專門召開車間大會,對事件進行總結。并以此為戒,給大家敲響了警鐘,杜絕事故再次發生。雖然不是主觀原因造成的事故,但是這位工人非常自責,接連幾天都是無精打采的,茶飯不思,見人不說話。這件事對于全廠工人的教育意義很大,大家在工作中更加小心,極力避免再次出現這種差錯。而當時工人們愛廠如家的思想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光華印刷廠作為陜甘寧邊區銀行的印鈔廠,它在抗日戰爭中誕生,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中生長,又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得到不斷鞏固、擴大,它為中國的革命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中國革命史、貨幣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在光華印刷廠的工作給我留下了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1948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印制了全國統一流通的第一套人民幣。邊幣也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步退出流通領域。光華印刷廠也停止印刷,工廠奉命關閉,人員分流各地。1949年4月初,我和其他四位同志調回延安總行,參加集中培訓,為前往西安接管舊銀行做好準備,這時我的身份已經是干部了。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6月初,我們每人配備步槍1枝,子彈10發,背著行李步行西安,住在梁家牌樓人民銀行西北區行,繼續做票幣保管押送工作。1950年成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我被調到省分行貨幣發行處工作。1953年,被調到省工農速成中學學習。1959年,我主動要求,經組織批準去搞工業,1960年工廠下馬,我被調回省人民銀行,仍干老本行貨幣發行工作,后任發行處處長,直到1992年離休。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