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獨臣,冉茂林,汪小川,張其圣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蔬菜種質與品種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66;2.農業部西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66;
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德陽618000;4.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農業局,四川眉山620032;
5.四川省泡菜研究院,四川成都611130)
十字花科根腫病是由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目前是危害十字花科作物最嚴重的世界性土傳病害,可危害大白菜、花椰菜、芥菜等多種蔬菜作物[1]。根腫菌休眠孢子的壽命很長,可在土壤中存活長達15年以上[2]。其病害發生在根部,受病菌刺激,薄壁細胞大量分裂和增大從而形成腫瘤,腫瘤的發生部位、形狀和大小因寄主不同而異。在芥菜上根腫菌腫瘤多發生在主根及側根上,主根的腫瘤體積大而數量小,側根的腫瘤體積小而數量大,多呈紡綞形、手指形或不規則形[3]。葉芥是四川泡菜加工的主要原料,葉芥苗期受害植株初期長勢正常,但晴天中午萎蔫十分明顯,易拔起,好辨識,苗期大多感染主根,主根腫大,移栽后地上部分生長緩慢,株型矮小,葉色變淡變黃,根部腐爛,無經濟產量,損失嚴重,所以葉芥苗期是防治根腫病的關鍵時期。目前關于芥菜根腫病的研究多見于莖瘤芥[4-7],而關于葉芥抗根腫病品種的研究鮮見報道。為此,筆者研究了葉芥苗期根腫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旨在為十字花科根腫病防治提供借鑒。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選擇在四川省眉山東坡區廣濟鎮鴨池村8社,壤土,田間pH為5.2~6.2,多年水稻與葉芥輪作,葉芥根腫病發生嚴重。
1.2.1 供試藥劑。10%氰霜唑懸浮劑(科佳)、50%氟啶胺懸浮劑(福帥得)均為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產品。
1.2.2 防治對象。根腫病。
1.2.3 供試作物。葉芥地方品種“眉山包包青”。
1.3 試驗設計 苗床試驗共設8個處理,分免耕與翻耕,以及不同播期(9月8日、9月18日、9月28日)、苗床消毒、藥劑浸種處理。處理1、2播種期為9月8日和9月18日,苗床免耕未進行消毒和藥劑浸種;處理3、4、5、6播種期為9月18日,苗床翻耕,處理4科佳浸種,處理5苗床科佳消毒和科佳浸種,處理6苗床福帥得消毒和科佳浸種;處理7、8播種期為9月28日,處理7免耕,處理8翻耕,均未進行藥劑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科佳浸種:種子用科佳2 000倍浸種10 min;科佳苗床消毒:苗床整理后,用科佳1 500倍澆土,澆透深度約15 cm即可播種;福帥得田間消毒:播種前7 d,用福帥得500倍對土壤表面噴霧,待土壤風干后將20 cm深的土壤上下混勻、混細。其余農事操作按常規生產技術進行。
1.4 調查方法 苗齡40 d移栽前進行苗期根腫病發病情況田間調查。每個處理每個重復調查40株。根據分級標準對發病情況作出評價,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病害分級標準:將苗床內的芥菜按苗病情分為0~4級,即0級——無癥狀;1級——有腫瘤但小而少;2級——腫瘤多但小;3級——腫瘤大且多,側根少;4級——腫瘤大,表面粗糙無側根[6]。
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值)×100
相對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2.1 藥劑處理對葉芥苗期根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在葉芥根腫病藥劑防治上,用藥物進行苗床消毒,福帥得消毒效果優于科佳。福帥得處理苗床后的植株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都低于科佳苗床處理。以同時期播種科佳浸種的處理4(CK1)為對照,福帥得和科佳苗床消毒相對防效也分別可達52.4%和36.9%。以同時期播種未進行苗床消毒和藥劑浸種的處理3(CK2)為對照,福帥得苗床處理+科佳浸種的相對防效為58.3%,科佳苗床處理+科佳浸種的相對防效為44.8%,單獨使用科佳種子消毒的相對防效較弱,只有12.5%。單獨使用藥劑防治,無論是苗床消毒還是藥劑浸種,雖然都能減輕芥菜根腫病在苗床上的發生率,有一定的防效,但是其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都與無藥劑處理差異不顯著。

表1 藥劑處理對葉芥苗期根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以同期播種免耕的處理2(CK3)為對照,翻耕炕土后苗床植株發病率和發病指數都有所降低。在翻耕的條件下,科佳種子消毒相對防效為26.3%,科佳苗床處理結合科佳浸種相對防效為53.5%,福帥得苗床處理+科佳浸種的相對防效為64.9%,福帥得和科佳結合處理,田間病情指數為25.0,顯著低于對照。在該試驗播種期間,眉山遭遇兩場暴雨,在9月18日播種時,田間積水仍然十分嚴重,翻耕炕土效果并不理想,單獨翻耕處理3與免耕處理2比較,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差異并不顯著,翻耕處理的相對防效也只有15.8%。

表2 翻耕與藥劑處理結合對葉芥苗期根腫病的防治效果
2.3 播期調整、翻耕與藥劑處理結合對葉芥苗期根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以成都地區適宜播種期播種,以處理1(CK4)為對照,播期延遲不同的天數,苗床植株發病率和發病指數也相應降低,其中處理4、5的發病率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處理6、7、8 的發病率達到極顯著差異;處理4、5、6 的發病指數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處理7、8的發病指數達到極顯著差異。推遲播期10 d,處理2的相對防效為20.8%;處理3翻耕的相對防效為33.3%;推遲播期20 d,處理7的相對防效可達88.9%,處理8翻耕的相對防效達到97.2%。由此可見,在不影響葉芥產量的情況下,適當推遲播期,輔以苗床藥劑防治,對葉芥根腫病的防治效果十分顯著,完全可以達到“防病重在苗床,培育壯苗,農業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的目的。

表3 播期調整、翻耕與藥劑處理結合對葉芥苗期根腫病的防治效果
葉芥苗期受害植株大多感染主根,主根腫大,地上部分中午晴天失水萎蔫,移栽大田后病株生長緩慢,株型矮小,沒有經濟產量,損失嚴重。苗期受害越早,病情指數越高,后期損失也越嚴重,所以苗期綜合防治培育壯苗和健康苗是葉芥根腫病防治的關鍵。這與“在莖瘤芥上,相同條件下莖瘤芥植株受根腫病菌侵染愈早,其發病愈重。不同發病程度的菜苗移栽入本田,其后期發病程度差異顯著”[8]以及“在大白菜上,整個生育期均能感染根腫病菌,以苗期感染對產量、產值影響最大,苗期是否帶菌是田間發病遲早、輕重的重要因素之一”[9]的報道一致。
根腫病發病程度與當年的溫度、降雨和土壤pH等因素有關,其中溫度對根腫病的發生至關重要。不同溫度條件影響根腫菌侵染寄主,而且發病的嚴重程度與溫度有顯著相關性,當溫度低于12℃或者高于25℃時,不利于根腫病的發生[10-13],在成都地區白露前后是葉芥的適宜播種期,平均氣溫比較適宜根腫病的發生,也是成都地區多年易下暴雨或大雨的時期,增加土壤濕度,破壞土壤的透氣性,導致發病嚴重。在該試驗中,適當推遲播期,避開高溫高濕季節,可以明顯提高根腫病的防治效果。這和“在莖瘤芥上,提早或推遲播栽期都能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程度,尤以推遲播栽期控害效果更明顯”[4]的報道一致。在該試驗播種期間,眉山遭遇了兩場暴雨,翻耕基本沒有達到翻耕炕土的目的,但是翻耕后發病率和發病指數都有所下降,可能與根腫菌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黑暗條件下萌發率較高也有一定關系[14]。
根腫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國內篩選出一些有效防治該病的化學農藥。10%氰霜唑懸浮劑(科佳)、50%氟啶胺懸浮劑(福帥得)是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在我國登記的農藥產品,其防治對象主要是真菌中的卵菌。在十字花科作物根腫病的防治上,科佳和福帥得的應用都很多[15-18]。在該試驗中,苗期使用科佳浸種、科佳苗床消毒防效也十分明顯,同時未對葉芥幼苗產生不良影響,這與“氰霜唑對作物安全”[19]的報道相一致。福帥得殺菌速度快,具有強烈的觸殺功能[20-21],該試驗采用福帥得對苗床進行消毒,防效最好,對幼苗也無傷害,是防治葉芥根腫病較理想的苗床消毒劑。
[1]DONALD C,PORTER I.Integrated control of clubroot[J].JPlant Growth Regul,2009,28:289 -303.
[2]WALLENHAMMAR A C,ARWIDSSON O.Detection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by PCR in naturally infested soils[J].Eur J Plant Pathol,2001,107:313-321.
[3]宋元林,孫慶才,徐明濤,等.新編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60-62.
[4]王旭祎,高明泉,彭洪江,等.榨菜根腫病可控栽培因子控害技術研究[J].西南園藝,2002,30(4):39.
[5]冷容,沈進娟,董戰,等.不同藥劑和肥料對涪陵莖瘤芥(榨菜)根腫病的控防效果[J].中國蔬菜,2012(19):31 -32.
[6]高明泉,彭洪江,王旭,等.涪陵榨菜根腫病的危害與產量損失測定[J].植物保護,2002,28(6):31 -33.
[7]孫保亞,沈向群,郭海峰,等.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及抗病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4):34 -37.
[8]王旭祎,彭洪江,高明泉,等.莖瘤芥(榨菜)根腫病病原初步鑒定及發病影響因素[J].西南農業學報,2002,15(4):75 -78.
[9]楊佩文,尚慧,董麗英,等.大白菜根腫病發病因素分析與防治技術[J].西南農業學報,2009,22(3):663 -666.
[10]SHARMA K,GOSSEN B D,MCDONALD M R.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cortical infection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and clubroot severity[J].Phytopathology,2011,101(12):1424 -1432.
[11]MCDONALD M R,WESTERVELD SM.Temperature prior to harvest influenc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clubroot on two Asian Brassica vegetables[J].Hort Science,2008,43(5):1509 -1513.
[12]SHARMA K,GOSSEN B D,MCDONALD M R.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rimary infection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and initiation of clubroot symptoms[J].Plant Pathology,2011,60(5):830 -838.
[13]李惠明,潘月華,沈明龍.十字花科根腫病發生規律及測報防治技術[J].蔬菜,1999(9):15 -16.
[14]肖崇剛,郭向華,韓海波,等.涪陵榨菜根腫病病菌鑒定及主要特性[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6):539 -541.
[15]尚慧,楊佩文,董麗英,等.大白菜根腫病化學防治技術[J].植物保護,2009,35(6):157 -159.
[16]曹春霞,龍同,劉翠君,等.大白菜根腫病防治藥劑篩選盆栽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12):3055 -3056.
[17]高熹,楊涓鑫,陳春梅,等.灌根時間和濃度對氰霜唑防治大白菜根腫病效果的影響[J].現代農藥,2013,12(5):49 -53.
[18]趙毓潮,向祖煥,張植敏.氰霜唑與氟啶胺配套防治十字花科根腫病試驗效果[J].湖北植保,2008(4):51-52.
[19]李志念,王柯.防治卵菌綱植物病害的新型殺菌劑氰霜唑(cyazofamid)[J].農藥,2002,41(3):46 -47.
[20]魏英.50%福帥得防治結球甘藍根腫病試驗初報[J].北京農業,2013(5):122-123.
[21]林海.福帥得防治大白菜根腫病試驗初報[J].福建農業科技,2011(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