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秘魯特約記者 孟可心


在秘魯的工藝品市場上,可以看見許多外形像個尖頂小教堂、有花形圖案裝飾的木盒子,打開后,反映秘魯人生活的風情圖展現在你的眼前,人們稱它為“秘魯盒子”。秘魯人喜歡將其擺放在家里,來秘魯的游客也喜歡買回去當特色紀念品。
源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圣盒
這種木質盒子,大小不同,木盒里的內容豐富而且生動。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農田耕作的,有盛大的宗教儀式,有結婚慶典的,當地人的生活民俗大事小事無所不包。其中的人物刻畫得更是惟妙惟肖。令人驚嘆的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中產生的這種盒子藝術,竟然與中國的面人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民俗寫照,又都是夸張的形象。
秘魯盒子藝術起源于西班牙,這還要追溯到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歷史。西班牙人在占領南美洲后,為了把天主教傳播到殖民地的各個角落,于是就衍生出了一種小盒子。那個時期被征服的地方沒有天主教,更沒有教堂,盒子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濃縮小教堂,盒子的內容也都與真實教堂布局相同,神靈刻畫得相當精致,這種便于攜帶的“圣盒”便成了教堂的象征。
當天主教進入秘魯安第斯南部山區的阿亞庫造時,這種“圣盒”所表現的內容慢慢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僅僅反映宗教內容了,當地人開始把自己的生活場景放進小盒子里,內容也更加豐富和有趣味,人物也不單單是神靈了,普通百姓也成了盒子里的主人,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成為盒子中的內容。西班牙人帶來的盒子,在秘魯這個地方生根、開花,真正成為了本土化的工藝品。
為什么小盒子能夠在此地生根并被發揚光大,這還要說到位于秘魯安第斯山南部高原的阿亞庫造,西班牙人帶來的天主教并沒有把當地人同化,相反當地農民信奉的農業和畜牧業以及保佑豐收的神靈圣馬可在當地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在當地,人們把這種圣盒的神也做成了農神圣馬可,后來盒子又被當地人稱做“圣馬可盒子”,這種叫法一直流傳至今,隨著盒子里的表現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表現也越來越多樣化,這種小盒子被烙上了很深的秘魯印跡,人們后來也稱它為“秘魯盒子”。
盒子內容從宗教到生活
秘魯盒子的內容經過當地人的變革,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據記載,在20世紀40年代,秘魯有很強的民間文化氛圍,木盒子的宗教內容被淡化,從而形成了一種反映當地民
間生活和習俗的藝術作品。從田間地頭的豐收場景,到結婚生子的畫面;從大型的宗教慶典,到民間節慶歡樂活動;帽子作坊、花店、小酒館、小商販……生活中的場景都可以用這種形式表現出來,有的盒子中表現盛大場景,人物多達上百個,而且每個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都非常生動,讓人看后好像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是在感受一個個真實生活。
秘魯盒子中的人物或動物都是采用面粉和石膏等混合物捏制而成。據說,早年還用土豆泥制作,各種人物或動物、植物的造型千姿百態,再經過藝術工匠的著色、繪畫、夸張的表現手法,一個個生動形象。阿亞庫造不僅有取之不盡的題材,還有像漫畫一樣逗趣的表現手法,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畫面非常立體地展現在你面前。這個地方給“秘魯盒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是“秘魯盒子”創作靈感的源泉。
熱銷的旅游紀念品
如今,秘魯盒子不僅在博物館展示,還成為外國游客喜愛的旅游紀念品。不久前,《環球時報》記者陪同一位朋友到工藝品市場挑選“秘魯盒子”,內容是一個小酒館的場景,男女相互舉杯對飲,后面的人物彈著吉他、拉著風琴,小老板忙著擺放酒瓶,還有酒醉者站在墻角小便,一幅安第斯人平常生活的真實寫照。人物刻畫得非常生動、詼諧。這位朋友說,都說拉美人幸福指數高,這個場景活脫脫地展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
工藝品店主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秘魯盒子”的大小發生了一些改變,大的盒子有一米多高,小的盒子可以放在手心上,無論大小,盒子里的內容都非常豐富,人物造型一樣生動。▲
環球時報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