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國有企業應以新的思想和理念應對風險,參與競爭,遵循國際市場規律,追求彼此的共贏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當前主要的國際戰略,宏觀戰略下的微觀操作將落腳在中國企業,“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是顯而易見的,但風險亦存。
中國國企走出海外的步伐日趨沉穩,從海外援建到海外收購與投資,“走出去”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已經輕車駕熟,但是中國企業距離真正的全球化尚有距離。
10月27日,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與上海國資雜志社聯合舉行相關研討會,與會企業代表和機構專家從實務操作層面進行了經驗交流和案例分享。

“‘一帶一路’將重塑中國和世界兩個經濟地理,對中國企業而言,這將意味著要素配置和投資將向周邊的國家、沿線的國家,向全世界開始拓展,這個局面未來將更加廣闊,速度將更快。”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蘇桂鋒表示。
以大基建大裝備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央企出海,從基礎建設到投資并購,已經較為成熟。
“中國企業走出去,從試水到主導,現在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在能源、交通、化工、礦產、航空航運到文化都在實行標準輸出。”蘇桂鋒這樣評價央企出海。
舉例來說,中國中電集團在格魯吉亞培養了屬地化管理經驗,充分挖掘當地的人力資源,同時規避中國勞務輸出風險。中國三峽集團贏得馬來西亞水電站項目,依靠的是三峽集團自身的信譽和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保護。中國哈電集團通過對國際標準的理解和吸收,成功打入印尼的高端市場。中國能建集團組織建立標準差異研究,以項目為載體,推動中國標準的國際化,提高中國企業在專業領域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在資本和技術的雙輪驅動下,企業通過上下游戰略合作推動產業鏈整合,促進國企與其他市場供需之間的協同創新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央企走出去的主要戰略,亦是“一帶一路”所能帶來的最大機遇。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則表示,中國企業全球化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中國看全球,這是由于中國市場大,資源需求量大,從中國角度去看全球資源分布。因而這一階段的走出去是基于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升級。第二階段當為全球看中國,即站在全球資源供給的角度看中國市場,中國市場作為全球的一個重要市場,應當扮演何種角色。第三階段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以后,用全球的眼光看全球市場,真正實現企業國際化。
按此標準來衡量,目前,中國企業盡管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腳,但可能仍處于初級階段。
站在初級階段的中國企業,近幾年漸漸對風險有了充足的意識。
“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風險在于企業決策者在主觀認識上不足,表現為對事前防范不足,事中不善應對,事后不予總結,這是我們很多企業的通病。”蘇桂鋒認為。
根據國浩律師事務所的總結,在政治風險方面,企業面臨的一是地方安全風險,主要是指武裝沖突,恐怖主義,以及當地對于外來資本的敵意。二是政治穩定性風險,主要是指社會動蕩,政局的更迭頻繁,這在“一帶一路”沿途國是需要注意的。三是政府效能風險,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公務員機制腐敗,任人唯親等問題。
在經濟風險方面,首先宏觀經濟風險,包括通貨膨脹、匯率的波動的影響,如一些企業忽視經濟下行的風險,過度擴張,經濟衰退后則損失巨大。其次是外貿及支付的風險,即關稅保護、資本管制等方面對企業的影響。對于企業海外融資而言,金融風險,主要指貨幣貶值的風險、當地市場準入、當地銀行以及債券市場股票風險要引起重視。同時稅收政策也不容忽視。當地稅收法律是否不穩定,是否存在歧視性條款和追訴征稅,企業的稅負比較高等問題也會給中國企業造成很多損失。
此外,法律監管的風險亦很關鍵。這方面的風險主要是指司法程序是否公正性?合同是否公正有效?以及是否有不正當競爭?還應注意當地對外國企業是否具有歧視性的法律法規,包括是否有知識產權保護。
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不少教訓。比如為爭得市場,首先低價中標某項目,但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希望東道國追加預算,這不僅會導致東道國對中國企業的不良印象,甚至會因虧損取消合同。
此外,企業走出海外,勞動力如何解決是一大難題。通常認為,勞動力屬地化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但是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同樣存在很大風險。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包括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技術工人的管理困難,如早年中國企業不了解當地的法律,全盤接收當地工會組織提出的福利協議,結果企業面對當地強大的工會組織處于弱勢,導致項目無法正常進行。
除了風險意識,企業的國際化管理理念亦非常重要。
以光明食品集團為例,其在國際化的探索過程中,逐步找到了做好國際并購的五個原則,并通過實際操作進行驗證和完善。這五大原則就是堅持符合戰略、堅持協同效應、堅持團隊優秀、堅持風險可控和堅持價格合理。
葛俊杰解釋說,堅持符合戰略,就是每一次走出去都是戰略導向,不能為收購而收購,需要符合光明集團的產業布局和平臺定位。協同效應則是指海外企業必須能夠與現有的企業實現協同,即在產業鏈上下游能夠互相配合。團隊優秀則是指對方企業的團隊必須值得信賴。風險可控與價格合理保證了交易的合理性。
“一帶一路”提倡的是開創共贏的協同合作精神,“是共同致富,共同發展。”德勤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表示,“一帶一路”為中國經濟結構性變革、地緣政治博弈帶來轉型契機,“走出去”戰略使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互聯互通”促進梯次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在“一帶一路”這條戰略的新路上,應對風險的思路需要全面深刻的更新,不能再用舊秩序的理念解讀新的世界格局,也不能用國內的方法照搬國外。國有企業應以新的思想和理念應對風險,參與競爭,遵循國際市場規律,追求彼此的共贏。
蘇桂鋒解釋道,“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是共贏,國企當思考如何帶領當地國共同發展。蘇桂鋒表示,到2020年,國有企業的發展要實現創建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企業,逐步將中國技術變成世界技術,將中國品牌變為世界品牌,將中國標準變為世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