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基一
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我覺得應該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擺事實、講道理永遠只是議論文,相比議論,我更崇尚在實際領域做點實事的人。
如果說這2天的熱點新聞,電視、報紙、網站、微博等媒介幾乎無一例外地要討論一下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縱然正反兩面的聲音沖突激烈,但我卻只想表達一下我的“漠不關心”。
為什么這么打不起干勁?其實縱覽整部片子,柴靜作為曾經央視記者的深厚功底盡顯無疑,演說和煽情水平也堪稱一流,但無奈干貨太少,這部據稱歷時1年耗費100萬元人民幣打造的紀錄片花了80%的時間來解釋什么是霧霾以及可能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但對解決辦法卻沒有提出一絲一毫有建設性的意見,甚至連如何有效抵擋霧霾所提都少之又少。我想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是一個文青加憤青,我要打破一些東西,只打破、不創造、不重塑,剩下的你們自己看著玩兒”。我想,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于物質而言什么都不生產不創造,但是一旦拋出一個話題提出一種想法,你們就得聽我的。但無奈輿論淺薄,才有了現在的先褒后貶,以及鋪天蓋地的各種討論。
我對柴小姐的私生活毫無興趣,所以我對她究竟是個五毛還是西奴不想深究,網絡上關于中國人對別人道德狀態的評價是否到了一種病態程度的討論也早已偏離了我們這次的話題。想從這次的事件談點實在的,我們繼續往下說。
撇開一些固有成見,這部霧霾紀錄片從制作本身上來說堪稱精良,傳播手法也獨具匠心。而實際意義就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丟下一枚輿論炸彈。BOOM!核彈爆炸,自己被噴得體無完膚、新能源板塊股價瘋漲、一部分人又開始拾人牙慧談霧霾。從某種傳播意義上說,柴小姐堪稱業界良心,她沒有申明也沒有反駁,安靜地看著你們對噴。
但是,從一些實業者看來,這卻著實是一次機會。最早看到這個視頻,是通過朋友圈的分享,暖通行業里的朋友對此評論眾多。一些做空氣凈化的朋友已經再一次貼出自家產品高調展示性能。一個熱點話題對于商家來說或許是商機,大家不約而同地有著借機炒作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些做法才能真正有益于中國最廣大也最普遍的老百姓群體。一臺凈化器或許就能解決一個家庭、一個房間的空氣問題,你不能指望有人來幫你把環境問題整治好,至少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那么所有人都必須學會自救,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當務之急。中國無數的豪車車主們還沒有矯情地抱怨油品問題,你去采訪中石化領導又有什么用?
造成霧霾的根本原因是發展階段的體制不健全,這無法模仿,也不能全套借鑒外國經驗。國家摸索著來,百姓就得自己挨。江億在片子里談到的城市過剩,也談到了能源問題,作為這方面中國權威的專家,江億院士在過去的公開發表以及采訪中就不止一次的談到過解決辦法,包括空調暖通行業的工業升級以及城市能源的整合管理等等,無論哪一樣,我覺得都可以獨立成片直擊環境問題痛點,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單純地把問題拋出來。這問題誰不知道?你告訴我,我怎么辦?好慌。
其實針對這個“怎么辦”,很多空調企業在早前就已經陸陸續續有相關的產品或系統推出。凈化甲醛以及PM 2.5功能的空調已經不再是哪一家的獨門專利。而在逐步漸入城市生活主流的智能家居系統中,空氣環境的解決辦法也已經成為三大要素之首。而諸如空氣凈化器之類的產品,已經在部分一二線城市實現初步普及,而這部分城市的用戶群體,恰恰是對霧霾聲討反對聲音最高,對空氣生活質量要求也最高的那部分群體。所以,在經濟水平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下,只有這部分相對富余的群體才有發聲的閑暇和資本,這么說或許有些赤裸,因為的確在中國還有很多地方“依靠于霧霾”,有了霧霾他們的致病率高出三四倍,沒有霧霾,他們的生活水平或許要掉下兩三個檔次。故而,對于大環境,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能做的最多的,是盡量保證自身少受霧霾影響。

因為身在這個行業里,所以才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身在這個行業,所以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這些年來暖通行業人對于節能低碳的執著和追求。一絲一毫的產品性能提升、對綠色低碳事業的貢獻,背后都有無數技術人員日以繼夜的工作以及企業一擲千金地投入。中國的油品質量自己訂標準、自己制作、自己達標,而暖通行業里卻在不斷刷新超越國家標準的記錄,我想這就是壟斷和非壟斷、可解決與不可解決問題的鮮明對比。我想如果柴小姐的這部片子能夠提及哪怕一點這方面的實質解決(或者說規避)辦法,我也不至于看到最后感覺像在看大學生飄在天上的演講。因為明明有這么多在干實事的企業,明明在各種可控方面能夠做出成績,卻要糾結于和現有體制較勁,像學生運動般無力。看著微信圈里很多行業朋友的呼吁,我才想說,抱怨就算了,咱們談點兒別的吧。
我知道,有人會很討厭我這種自掃門前雪的人。但如果這個問題如同掃雪一般簡單,我相信依靠現在中國的科技實力完全有能力讓它“不下雪”。所以,站著說話永遠不嫌腰疼。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我覺得應該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擺事實、講道理永遠只是議論文,相比議論,我更崇尚在實際領域做點實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