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大偉,新華社中央新聞采訪中心高級記者,畢業于山東大學外文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長期在新華社從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新聞攝影報道工作。曾常駐新華社中東總分社,采訪巴以沖突、乍得騷亂、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土耳其大地震等重大國際事件。在從事中央新聞攝影報道的這些年中,他拍攝了大量重大時政新聞照片,見證并記錄了我們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歷史時刻,并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過9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等多種獎項。
本刊:作為一名外語系的畢業生,您是怎么走上攝影這條路的呢?您喜歡攝影工作嗎?
姚大偉:應該說,不是我選擇了攝影,而是攝影選擇了我。當年我從山東大學外文系畢業,新華社攝影部來學校挑人,他們選中了我,當時我并不太會攝影。
我就這樣開始從事中央新聞攝影報道工作,并很快喜歡上這份工作。這些年下來,我拍攝了數百位中外領導人的活動以及多次重要會議。
我還多次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外訪,去過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幸成為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我隨溫家寶總理的專機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這些年下來,我想,我還是喜歡我的工作的。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應該是幸運的,幸福的。因為這份工作,多年以后,當別人說起歷史上某個重大事件時,我可以對他們說:“當時我就在那兒!”作為一名記者,我喜歡這種感覺。
本刊:作為一名資深的攝影記者,您對攝影有什么感悟?
姚大偉:我常想,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時間的過客。我們只是經過,只有體驗,只有感覺。而攝影,就是感覺的一種表達方式。文字也是,音樂舞蹈繪畫等都是。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攝影者是在用鏡頭說話,用影像表達思想。攝影這種表達方式也記錄了歷史。
攝影可以讓人們留住當下,讓記憶成為永恒。攝影會改變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提高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當你開始留意細節,你會變得相對敏感細膩一些,就必然會發現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美,你會在當中找到樂趣。
本刊:您曾經在中東地區工作過,經歷了多次危險的采訪。能不能給我們說一次印象比較深的采訪經歷?
姚大偉:記得1998年12月的一天,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士兵發生沖突,我趕往現場采訪。一個巴勒斯坦青年點燃輪胎設置路障后,撒腿就跑,遠處一名以色列士兵正在向他瞄準,我不顧一切地沖進現場,三個人,三點一線。我按下快門,鏡頭對準槍口拍下了照片。子彈嗖地一聲在我耳邊掠過……現在想想也有些后怕。生命珍貴,應該勝過每一張照片。
本刊:您多年從事中央新聞采訪,一般來講,拍領導人照片限制比較多,照片容易程式化、模式化,但您總能不斷拍出佳作。能不能給我們舉個例子說說您是如何創新的?
姚大偉:關于中央新聞攝影,多年來“握手、合影、坐沙發”的程式化、模式化中央新聞照片也成了困擾我們記者的大問題。
在這個敏感的領域,攝影記者該如何創新,從陳規俗套中跳出來,拍攝到一些生動新鮮、自然感人的好照片,這是我們在工作中所追求的。
我想從一張從門縫里拍來的“總理聽課”照片說起。2006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市黃城根小學聽課,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老師們表達敬意。
我走進教室剛拍了幾張照片,溫總理就微笑著對我說:“我看,就拍到這里吧,不要影響孩子們上課?!弊叱鼋淌液?,我沒有去樓下休息,而是站在教室外,想尋找機會拍些有新意的鏡頭。這時,一陣微風吹過,緊閉的教室門被吹開了個縫。透過門縫,我看見教室里課堂氣氛很活躍,溫總理在教室后排認真聽課。當老師提問時,孩子們踴躍舉手發言。機不可失,我找準孩子們舉起的手沒有遮住總理的空檔,趕緊從門縫里拍了幾個鏡頭。
《溫總理小學聽課》照片發出后,被全國100多家地市級以上日報采用。業界對這張照片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這張照片“構圖巧妙、生動自然,著實讓人感到眼前一亮,是國家領導人圖片報道中的佳作”,“打破了以往拍攝、播發國家領導人圖片的常規,給今后如何做好國家領導人圖片報道提出了新的思路”。

2006年9月7日,第22個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來到北京市黃城根小學看望師生,并和五年級學生一起上課。
溫家寶總理曾經兩次當眾表揚這張照片,說他很喜歡這張照片,它應該得獎。后來這張照片和另外一些照片合成一組,獲得了2006年度新聞攝影比賽金鏡頭獎的金獎。
創新,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再就是有創新思維。有人說,創新思維來自靈感、直覺、頓悟等非邏輯思維形式。我倒愿意把它理解成為平時大量積累的瞬間爆發和升華。
本刊:作為一個攝影記者,您在攝影學習方面有什么心得?
姚大偉:我覺得,首先要大量閱讀、瀏覽和鑒賞鮮活照片,潛移默化,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便能開闊思路,提高鑒賞力。
其次,在生活中學習。攝影是一門藝術,可以從其他藝術門類得到借鑒啟發。一幅畫就是一首詩,就是一首樂曲,就是一段舞蹈。藝術是相通的,不同的藝術形式可以表現同一個主題。
一個人的審美、生活品位,甚至對服裝搭配的修養都會對攝影產生影響。日常生活中對畫展、舞蹈、音樂、文學等的鑒賞,幫助攝影者提高藝術修養,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攝影素養。攝影者要在生活中學習攝影,要在攝影中快樂生活。拿張藝謀的電影來說,他是學攝影出身,他把電影攝影也搞到了極致。也許多少年后,他的電影情節會被人忘記,但人們會記住那精美絕倫的畫面。我們一邊看電影,一邊欣賞電影畫面,從中還可以學習他的色彩、構圖和用光技巧。
第三,注重感悟。要學習,還要勤于思考。有思才能有得,只學習,忽視了思考和感悟,不利于提高攝影水平。當一個攝影師解決了攝影操作層面的問題,剩下的就是看他的藝術素養、思想深度、理論水平和生活閱歷了。
無論你學什么專業,你的綜合素養和藝術感覺都會在你的攝影作品里有所體現。悟性很重要,對攝影尤其重要。悟性好不好和是否習慣思考、積極感悟有很大關系。一個好的攝影記者一定是個有思想的人。一個攝影記者到了一定的階段,水平提高不了,就是思想深度的局限性問題。攝影記者要敏感,要細膩,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思想力。
本刊:至今為止,您已經去過將近一百個國家了。您對旅行有什么樣的感悟?
姚大偉:有人說,就人們普遍的價值取向,從兩個方面可以歸納出人生追求的態勢,一是人生時間的延長,即長壽;二是人生空間的拓展,即旅行。旅行可以讓我們去看外面的世界,使我們增加閱歷、增長見識,心胸變得豁達。旅行至少可以改變沉悶的生活,換一個新鮮的心情。
出去看什么呢?去看看別處的人們怎樣生活。詩人拜倫說,他出國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從書本上讀到他們”。
去歐洲,去美洲,去非洲……永遠不要去蔑視人家的文明、人家的文化、人家的信仰,當然也不要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我想,如果要去埃及、希臘這樣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旅行,啟程前最好做些功課,讀一兩本參考書。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帶著眼睛是不夠的,還要帶著心。所以,看看世界還不如叫感受世界。我記得,有一年在卡薩布蘭卡國際機場碰見一群盲人老太太,她們是來自日本的一個旅游團。盲人怎么旅游呢?我很快想明白了:她們是可以去聽大海的,是可以用心感受世界的。沒有了視力,一定能強化心靈的敏感。這群盲人老太太用她們敏感的心也一定能獲得對外面世界的獨特感受。
我每到一座城市,一定抽時間去街道上走一走,否則就感覺像沒來過一樣。在巴黎,中午我會讓司機送我到巴黎圣母院,晚上到方尖碑下接我,我要沿著塞納河邊走邊看;在平壤,我會讓同事開車送我到金日成廣場散步,那天路燈全熄了,深夜在漆黑的廣場散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種旅行,無定時,無目的,也無責任,我沒有事先設定好的行程,卻發現途中處處有驚喜。我仿佛成了這個城市一個尋常的居民,卻帶著一雙外來人的眼睛。
在我看來,簡單判斷一座城市的品位有兩個基本標志:一個是靜態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建筑;一個是動態的,那便是這個城市里游走的姑娘。這是我每到一個城市最初的觀察。
用腳去踏尋,用心去思考,每一段旅行的點點滴滴都會成為生命中歷久彌新的回憶。

1998年12月18日,巴勒斯坦青年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與以色列士兵發生沖突。圖為一名巴勒斯坦青年在逃離沖突現場,遠處一位以色列士兵正在向他瞄準。

1999年8月17日發生的土耳其大地震造成近兩萬人死亡。圖為一位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土耳其少女在伊斯坦布爾的卡納爾亞墓地抱著哥哥痛哭不已。

2008年5月14日,隨溫家寶總理乘坐軍用直升機抵達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鎮上空時拍下的震后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