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君
摘 要:社會分層主要是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的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其實質是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會群體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財富、收入、聲望、教育機會等的不等。基于當今學者們對社會分層這一領域研究的基礎,對社會分層的理論淵源和我國農村社會分層的現狀作了一個初步的概述,從而對農民階層的良性分化提供一定的線索與理論基礎。
關鍵詞:社會分層;農村社會;農民階層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13-02
一、社會分層的理論淵源
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在于將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諸多變遷視為一種總體性的結構變遷過程,而這一變遷過程表現出的是社會的不同層化,被稱之為分層。分層最初是個地質學的概念,是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社會學家們借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社會的縱向結構。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是指依據一定具有社會意義的屬性,一個社會的成員被區分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層次的過程與現象。其根源在于社會差別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差別的存在,才意味著有高低和層次之分,因此只要有社會差別就會有社會分層。
在西方社會學中,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的是馬克思韋伯。韋伯的“三位一體”的分層理論認為財富、權力和聲望才是將人們分為不同層級的標準。首先,財富是經濟標準。他認為,依據財產的差別就可以把社會成員劃分為不同的階層。其次,威望是社會標準。他認為,個人在所處環境中得到的聲譽差別,可以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身份群體,從而來劃分階層。最后,權力是政治標準,權力地位取決于人們強行實行自己權力的可能性和程度,權力最關鍵的來源是科層制。韋伯的三位一體社會分層理論對社會學界影響很大,也正是由于這一理論的出現,在方法論上形成了與馬克思一元階級分層理論相對應的多元分層理論。
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認為,應該按照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進行分層。從西方的多元社會分層理論框架中抽取職業標準來研究我國農民的階層分化是社會分層研究中的一種主流傾向。20 世紀90 年代初,農村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在對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村莊的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指出,目前中國的農民實際上已經分化成若干利益不同、愿望不同的階層,而且正在進一步分化之中,而劃分這些階層的標準應該是農民所從事的職業類型、使用生產資料的方式和對所使用生產資料的權力這三個因素的組合。由此,農村被劃分為10個階層,即農村干部、集體企業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智力型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農業勞動者、雇工、外聘工人、無職業者。
二、當代中國農村社會分層狀況概述
社會分層主要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的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是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社會分層的實質是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會群體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財富、收入、聲望、教育機會等的不等。
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分層,主要是傾向于按照多元社會分層理論來架構其分層的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農村社會階層的分化也在不斷深入,而這種分化主要是以職業為基礎。由于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職業與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社會地位、權力大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發展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以職業分層為標準的依據主要是來源于帕森斯的功能主義理論。在任何社會中總有某些工作被視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社會上由富至貧的分層體系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對于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社會地位重要性的規定。
(一)中國農村的社會分層現狀
當前,中國農民正處于大規模職業分化的階段,它是伴隨著地域的遷移和身份的變更開始起步的,因而以職業劃分作為農村社會階層的劃分標準更為妥當。對于農村階層來說,職業的差別也同樣決定著人們的社會差別,職業也成為維系各種利益關系的關鍵性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出現了大規模的、高速度的社會階層的分化,農村社會的同質性逐漸減弱,異質性逐漸增強。具體表現主要有:(1)收入的分化。盡管農村的大多數居民收入在最近幾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增長的幅度并不一樣。收入的分化是導致農村出現不同利益集團的經濟基礎。(2)職業結構的分化。改革后農民的職業結構出現了多元化傾向。(3)權力結構的分化。農村經濟改革導致了農村權力大一統結構的分割。以上分化,使傳統的土地依附為特點的農民在新制度的利益空間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導致了群體的社會分層。
(二)農村社會分層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成和發展。家庭經營體制的實行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它使農民家庭由原來的生產消費單位變為具有積累與再生產功能的經濟實體,勞動組織方式也由集中變為分散,眾多的勞動者成為相對自由的、可以離開土地的農業剩余勞動者。
第二,非農產業與城鎮、市場的發展。它為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職業載體與生存空間。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業使農村隱性失業人口奔波于城鎮叢林地帶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第三,城市的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為中國農民的分化提供了契機。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分化,為農民進城提供了機遇;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移,也為民工潮的形成提供了強大動力。從現狀上看,當前中國農村社會分層主要形成了農民工人、農民個體工商者、農民私營企業主、農民知識分子、農民企業家、農村管理者等不同地位的群體,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只占有70%左右。改革開放后,農民從原來靜態的、固定的傳統身份向流動的、多元的現代身份轉化。總體上講,當前中國農民的內部分層和結構重組是農民向現代性過渡的最主要特征。
(三)當前中國農村社會分層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民各階層分化不夠充分,一部分農民仍然沒有真正脫離農村。許多農民雖然進入了城市,但是他們不享受城鎮居民的各種補貼,不享受國家或企業的各種勞動待遇和社會保障。近兩年來,進城務工經商人數逐漸增大,但是大城市對于外來人口限制頗多,廣大“城市農民工”仍未真正融入城市,本質上仍是農村人。城市人對于外來民工也抱有偏見,未從心底里接納承認他們是城市的市民。農民工對城市極度缺乏歸宿感,相反,對養育他們的農村深有感情。
第二,農民各階層分化的界線不夠明確。農民社會流動性很大,不僅有地區之間的水平流動,也有職業上的垂直流動。農民的階層身份時常出現多重性,農民收入呈現多元化,農民對于自己暫時所處的階層沒有太多的認同感,階層意識也比較淡漠,這削弱了各階層的凝聚力和社會團結。
第三,農民各階層分化呈現不平衡性。農業勞動者階層人數過多,知識型職業者階層人數過少,管理層和私營企業主等階層也人數不多,行業分化也是很不平衡的。農民分層多集中在農業勞動者階層、農民工階層、個體工商業等勞動密集型階層,而企業家階層、科技文化階層、管理層等技術密集型階層的比例偏低。這種分層現狀不能滿足社會結構的功能需要,也不利于農村社會的機械化和現代化。
第四,農民各階層分化呈現兩極分化。上層農民與下層農民的收入差距過大,鄉村企業管理者階層和鄉村社會管理者階層總的來說在經濟收入、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方面都過高,而農民勞動者階層和農民工階層則地位過低。這會使農業的基礎地位有所減弱,導致廣大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和青壯年勞動力減少,使農業發展的后勁和潛力受到影響,使基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也增加了農村的貧困人口,容易激化農村的社會矛盾。
(四)調整農村的社會分層,為構建合理的社會結構做貢獻
首先,需要繼續加大對下層農民的經濟政策傾斜。只有下層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才能使有文化、高素質的農民人才向基礎農業流動,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其次,需要提升下層農民參政議政的能力,提高廣大基礎農業群體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再次,需要對農村教育給予政策傾斜,盡快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最后,要促進城鄉二元結構的盡快改造,使農村分層合理化。
當前農民的社會流動一般呈三大基本流向:由農業流向非農產業、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落后與貧困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和富裕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一方面使得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不能真正實現轉變,農民并不能真正融入社會上層,對社會的整合有一定阻礙;另一方面,高素質的人才也不敢向農村流動,因為一旦他們流入農村,就意味著他們被固定在農村,成為下層農民。
目前,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還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切實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從制度上講,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的制約,戶籍身份制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的自由流動。盡管政府已經出臺政策,取消戶籍制,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農民工的城市化道路還是十分艱巨。只有解決二元壁壘,才能開闊農民的視野,有利于城鄉經濟的互動和交流,對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結構等社會結構調整才能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婷.農村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1,(9).
[2] 秦琴.轉型期農村社會分層研究綜述[J].上海大學學報,2005,(7).
[3] 毛丹,任強.中國農村社會分層研究的幾個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03,(5).
[4] 李強.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甫勤.西方社會流動研究綜述[J].蘭州學刊,2008,(8).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