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爭
(黃河科技學院,鄭州 450064)
我國的民營養老院多以提供享受服務為主旨,建立最好的硬件設施,對老人的飲食、住宿、醫療、康體活動予以品質的保證。這種經營與星級酒店經營的意識存在著共性,但缺乏的是對老人獨特心理的了解,使老人的自我實現、情感歸宿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
在養老機構內部的自主管理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老人在機構的協助下,成立自主聯盟,通過民主選舉推選老人代表;二是以住宿樓為單位,每層樓推選樓層長,每棟樓推選樓長,這樣層層管理,充分覆蓋到每一位老人,老人代表能夠充分了解老人意見,及時與機構負責人進行協商,共同改進。隨著借鑒國外養老經驗,許多機構領導人都有讓老人參與到機構管理中來的意識,知道這種模式有著種種優勢,但能夠真正讓老人參與管理的機構卻寥寥無幾,即使有很多機構也只是“空架子”。
老人參與到機構管理中,實施難度很大。老人群體的集結對機構來說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因其能夠擰成一股合力與機構相抗。要發揮出自主管理的正功效,引導老人群體與機構的和諧共處,一方面需要機構領導人開放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負責該事項的工作人員有專業的知識背景,能夠以合理的理念引導老人團體的發展,增加機構與老人的溝通、理解。
養老機構的工作面臨很大的一個難題就是缺乏專業的服務人員,并且員工流動大,這也是該機構當下所遇到的困境。
在機構工作的年輕人大多覺的在養老機構工作沒有發展空間,環境工作沒有新鮮感,很難留住年輕人。員工的服務對象是老人,老人的情緒特征很容易使員工產生壓抑感,而機構又缺乏對員工的心理干預,員工缺乏正式的情緒發泄的通道,只要在有選擇的條件下,離開養老院往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民營養老機構以家文化作為機構核心價值文化,通過以愛筑家,成就老齡者的理想天地,希望老人把機構當做自己的家一樣關愛,共同維護,一起感受家的溫暖。在機構的文化建設導中,提倡老人把愛暮家當做自己的家來對待,入住的老人相互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幫助,這種情感催發出來的對機構的不舍。以家為核心,實質是需要機構與老人能夠平等相處,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機構活動組織者定位于文娛活動,欠缺發展老人潛能意識。機構康娛部門的設置就是通過娛樂活動來增強機構的活力,部門工作人員的選取也主要看重文藝特長,能帶領老人唱歌、跳舞、會樂器。而這樣長此以往只會讓機構活動模式化,老人參加者的相對固定化。養老機構的活動安排不能定位于“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需要以該部門為機構文化建設的窗口,樹立激發老人廣泛、積極參與的意識,盡力為不同的老人建立彰顯個性的平臺,增強老人的自信,鼓勵老人用小事、小情融入到機構的精神文化建設中來。
民營養老機構的每個部門工作都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但每個部門又對自己的工作獨立負責,各個部門之間常常會因為工作溝通不到位而引起沖突,各個部門之間的互相指責就成為了當前機構的問題。
在養老機構,工作的繁雜、被動式的服務已經偏離了為老人服務的宗旨,各部門工作重復低效率,沒有專人負責,使各部門各自進行這樣的工作模式是零散的,造成對老人的多次打擾但又不完整的了解。
綜上所述,機構運營中的問題也正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民營養老機構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是在原有模式上予以改正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新的介入機制,需要有新的意識與理念,能夠以專業的人才隊伍去改善機構服務。社會工作機制的引入既能夠為機構管理帶來新的思路,又能夠改善對老人的直接服務,在機構的運營中具有廣大的發展天地。
社會工作對民營養老機構的介入將直接改善對老人的服務,對老人的需求進行全面評估,制定個性化服務策略,滿足老人精神層次的需求。而這些成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社會工作是有著獨特的專業優勢,有著適應于老人群體的理論作為分析依據。
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對養老機構的運營和服務都有著天然的適配性。“助人自助”強調挖掘服務對象的潛能以提升其自身能力進行自我幫助,“自主管理”與“助人自助”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老人自主參與管理提升了管理的文化價值,老人的主人翁意識的激發會讓老人產生被重視的感受,使老人的人生價值得到了肯定。機構自身的價值理念也通過融入自主管理中,讓老人切身感受到,老人有所參與才會有所認同。從服務角度分析,老人的主動參與,激發老人的主觀能動性,老人的意見及時反饋,提高服務滿意度。
社會工作在個案專業課程、小組專業課程中對個人訪談、小組訪談做了系統的教育。社會工作有專業的訪談技能,社會工作者以真誠的態度,在傾聽時可使案主感到尊重和鼓勵;能夠以同理心進行反饋,獲得訪談對象的接納;能夠引導訪談,控制好話題和時間分配,社會工作者具有訪談的能力與技巧。
社會工作者專業培訓的老年社會理論、心理需求理論解釋了不同老人對老年形成不同態度的原因所在,也更為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提供了方向與思路。角色理論認為,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角色,是否能夠接受自己老年的角色是關鍵,而這也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以老人角色走進老人內心的工作策略。活動理論認為,個人能否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社會是判斷老年成功與否的標準,這就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養老機構與社會環境相聯系的理論支撐,明白了加強社會與機構交流的重要性所在;延續理論認為,老年延續一生中所有的活動形態,這種理論讓社會工作者明白了老人一生的生活狀態對老年生活的影響所在。明白了要改變老人的生活狀態首先就要了解其一生經歷,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改變。
民營養老機構中存在各種問題所在,而社會工作對機構的管理與服務具有天然適配性,具有介入的必要性與能力。
社會工作者不僅僅是停留于一線的服務,擁有的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應該通過社會工作者的努力,融入到機構的運營理念中,從宏觀層面為老人服務提供專業化的氛圍。
建立自主管理的體系,鼓勵老人參與機構建設是養老院發展的趨勢所在,現在機構采取這樣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嘗試,引導雙方友好交流的氣氛,及時反饋雙方意見。引導老人自主聯盟的成立,雙方平等對話,共同協商,構建雙方交流的橋梁。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通過與機構的“自主管理”相結合,社會工作人員在引導老人自主聯盟的發展方面具有的專業優勢,為機構的運營管理帶來新氣象。
員工在養老機構工作精神壓抑,缺少心理關愛,所以提供必要的員工關懷很重要。社會工作可以建立“每周領導關懷”時間,促使員工單獨與領導見面,以述說為主,促進領導與員工間的交流。除了給員工提供更多的關懷以外,對員工進行素質培訓,提升員工的成長空間也很有必要,通過培訓,開展“認識專業關系”的講解,不僅有助于社工理念的推廣,也有助于員工的技能的提高及知識的積累。
建設文化價值的思想,樹立以老人為文化主體、以老人視角為文化關注點意識,這是建設養老機構文化的出發點。民營養老機構養老機構中的老人,對文化有著自己獨立的理解,機構在文化建設上需要給予自由的空間,鼓勵老人在機構內彰顯自己群體的文化特色。秉承以老人為主體的文化建設,只要有老人參與的地方,經過耐心挖掘,文化就在身邊。
發展文體活動,推動老人間互教互學,拓寬興趣愛好。倡導老人間互助互愛、友好相處,將該機構“家”文化落到實處。機構文化更是一種氛圍,機構所提倡的家的溫暖,更是需要老人之間,老人與機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溫暖。組織一系列的小組,都以老人相互需要的情感滿足作為落腳點,老人在一起感受到相互支持、關愛,為組內老人獲得情感的支持與歸宿。
通過對老人生理和心理狀況的評估,運用社工專業方法,整合院內外各類資源,為老人開展個案性的關懷服務,在養老院內以人際關系作為核心點,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抵抗社會隔離,社會隔離是給老年人身心帶來最大傷害的因素,而強有力的支持網絡是老年人進行良好的心理調適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老人家屬網絡支持。老人與其家人間的關系模式在前文進行了分析。在養老機構生活的老人缺少的是代際的親情以及天倫之樂,這就給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老年人,更要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支持和愛護,讓老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溫暖。入住養老院老人最大的擔憂就是與家人情感的疏遠。這一判斷也是受益與社會工作中的生態系統理論。將服務從被動化為主動,最好的策略就是讓老人的親情得以滿足。關注親情,強化親情紐帶,開展親情小組,傳授有關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子女認識到對老年人提供精神照顧的重要性,鼓勵家庭成員一起參與老年人個人照顧計劃。
其次,建立老人友誼支持網絡。老人入住機構后,每天就是和其他老人相處,在機構里擁有溫暖的友誼,相互照顧、相互陪伴的精神慰藉就是必須的。社會工作者通過小組的開展可以極大地推動老人間親密關系的建立,讓老人相互認識、理解,尋找與自己品性相投的伙伴。機構的“家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使老人相互之間互相照顧,猶如兄弟姐妹,親如一家,在機構獲得情感的滿足。
[1]呂新萍.養老院老人的需求與養老機構專業化——對北京市某養老院的個案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4,(1):65-68.
[2]秦瑤.對目前我國機構養老現狀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1,(7):187.
[3]孫建萍,周雪,等.國內外機構養老模式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1264-1266.
[4]孫靜曉.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困境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1):78-79.
[5]施德容.建立面向21世紀的老年人照顧體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6]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