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藥浴加撫觸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60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30例采用西醫治療,治療組30例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藥浴加撫觸。3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均全程參與本研究且未失訪。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更為明顯(P<001)。
結論 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藥浴加撫觸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療效顯著,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中藥藥浴;撫觸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6.004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科常見病,近年來其發生率有逐漸增高趨勢,有報道[1]顯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占住院新生兒的30%~50%;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差,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可導致部分新生兒發生膽紅素腦病,導致新生兒死亡或出現運動、聽覺障礙及智力障礙等嚴重后遺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與身心健康。光照療法是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但中西醫結合治療可縮短藍光照射時間,減少光療副作用,減少白蛋白、血漿等應用的風險,降低換血療法發生率,降低醫療費用。我院針對該類患者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藥浴加撫觸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間梧州市中醫醫院兒科住院部收治的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共計60例。在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胎齡(38.92±1.73)周;日齡(7.6±3.2)天;出生時體重(3.37±0.23)kg。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胎齡(38.75±175)周;日齡(7.5±3.7)天;出生時體重(3.41±013)kg。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及日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兩組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3],同時符合《中醫兒科學》陽黃癥診斷標準。均有鞏膜皮膚發黃、舌質紅苔黃膩等癥狀[4]。兩組患兒均為足月正常分娩的新生兒及剖宮產新生兒;日齡均≤14天;血液生化檢查提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將早產兒、嬰兒肝炎綜合征、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性膽道閉鎖及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膽汁排泄障礙性疾病以及危重多器官功能損害者予以排除。
1.3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進行喂養以及護理,同時進行西醫綜合對癥治療,包括藍光照射,給予肝酶誘導劑、能量合劑,服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補充體液等措施。②治療組在沿用對照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藥浴加撫觸。中藥藥浴予陳梔黃茯洗劑,組成為土茵陳30 g、田基黃30 g、梔子10 g、茯苓50 g,煎水5 000 ml去渣過濾,水溫38℃~39℃讓患兒泡浴15~20 min,每天1次,3天為1療程。撫觸于患兒進食1小時后并在藍光間歇期進行,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進行一對一操作,依次按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臀順序操作[4],每日1次,每次15~20 min,3天為1療程。
1.4 療效判斷
根據皮膚黃染情況和血清總膽紅素下降程度判斷臨床療效。血清總膽紅素檢測方法采用重氮鹽法。①顯效:治療5天后,患兒的皮膚黃染癥狀完全消退,其血清總膽紅素值水平降至正常范圍。②有效:治療5天后,患兒的皮膚黃染癥狀有所減輕,其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有所下降但未完全正常。③無效:治療5天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加重,其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不明顯甚至上升[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數據比較采用配對樣本均數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等級分組資料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兒均全程參與本研究且未失訪。治療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更為明顯(P<001)。見表2。
3 討論
中醫學稱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為“胎黃”或“胎疸”,其發生病因病機主要與孕母懷孕期間食肥甘厚味,情志抑郁,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或感受濕熱傳于胎兒有關,或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膽汁不循常道運行而外溢所致,或小兒產后感受濕熱邪毒,郁蘊于里,熏蒸肝膽,膽汁外泄,發于肌膚所致。治療上可選用中藥口服或外洗,中藥味苦,口感差,患兒服藥困難,進藥少,并容易產生嗆咳,臨床很難普及。而藥浴通過藥汁浸泡全身,利用水溫本身對皮膚、經絡和穴位的刺激,經皮吸收進入血液,不經胃腸吸收,避免肝臟首過效應,較內服藥物起效快,無任何毒副作用,易操作,患兒舒適,家長樂于接受。目前的臨床實踐表明,中藥液外洗治療新生兒黃疸有效,簡單易行,值得推廣[6]。藥浴水療整體治療,通過調整全身陰陽氣血,調整臟腑功能。正如清朝醫家吳師機說:“切于皮膚,徹于肉理,攝于吸氣,融于滲液”,“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外治與內治藥物機理相同,只是給藥途徑不同而已。結合新生兒體表面積較大,皮膚薄嫩,毛細血管豐富的生理特點,較長時間藥浴藥物容易經皮吸收而起到更好外治內病作用。本研究中藥藥浴方陳梔黃茯洗劑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功效,使熱去、毒解、黃退。《黃帝內經》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之論,而五官九竅經十二經脈與內臟息息相通。藥浴使藥物作用全身肌表經皮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里而產生效應。藥浴通過局部調整已達到控制整體[7],吳曙粵等[8]研究發現退黃中藥藥浴可加強對于游離膽紅素吸收、攝取,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撫觸可以使新生兒迷走神經的活動更旺盛,促進胃泌素分泌,改善胃腸功能,增加胃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降低血中膽紅素,減低發生膽紅素腦病的風險[4]。本研究結果顯示藍光照射結合藥浴及撫觸綜合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有加強退黃作用,可快速降低血中膽紅素,提高臨床有效率,從而減少光療副作用及血制品應用的風險,減少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和嬰兒的致殘率,是一項值得進一步研究并推廣的臨床治療方案。
參 考 文 獻
[1] 吳勝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方法近況[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12):18241826.
[2]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73301.
[3]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4.
[4] 周 偉.實用新生兒治療技術[M].6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26430.
[5] 王國杰,李 然,康永明.茵枙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1,28(4):121122.
[6] 吳懷楚,蔡 穎,吳曙粵.新生兒退黃洗液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2,34(5):554555.
[7] 李華南,江 濤.藥浴療法的方法學思考[J].中醫外治雜志,1999,8(1):7.
[8] 吳曙粵,王艷寧,王利民,等.3種方案干預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35):27212723.
(收稿日期:2014-11-14 修回日期:2014-12-26)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