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關鍵詞】 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管理
中圖分類號:R563.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6.038
現代醫學模式強調衛生服務應當由以疾病為主導轉向以健康為主導,這意味著醫學發展必須由以單個病人為中心逐漸轉換為以人群為中心,以醫療為中心也應當逐漸轉換為醫療、保健、預防、康復四位一體。這種轉變要求醫務人員在提供服務時必須擺脫原有的以臨床服務為主的模式,轉而強調臨床與預防、保健、康復等其他服務并舉的服務模式,而這對醫學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筆者對預防醫學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描述,對課程改革重點問題實施定位,并明確改革過程中的改革方向。
1 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預防醫學課程與其他醫學課程之間的鏈接被忽略,造成醫學生的醫學知識鏈出現斷裂。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其課程結構模式仍然圍繞臨床醫學知識結構為核心,教學大綱、教學課程安排、實驗課程開展等都與臨床醫學課程類似。缺少適用于臨床醫學學生的專門的預防醫學教程安排,因此導致學生無法將預防醫學知識與臨床醫學課程進行有效銜接與彌合[1]。
1.2 現有預防醫學課程內容陳舊,方法學較少,導致學生僅能完成簡單的陳舊知識移植,無法形成實踐動手能力。預防醫學課程知識更新速度不快,無法跟上健康
問題的變化,導致其在應對健康問題時捉襟見肘。此外,預防醫學課程陳述現實的內容超過方法學介紹的內容,這就使醫學生在跨出校門后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其知識結構中沒有的,而缺少方法學介紹,又使其面對問題無法進行思考和有針對性地解決。
1.3 現有教學方法落后,未充分發揮醫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當前使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單向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模式,該模式雖然突出了教師主導作用,但卻忽視了醫學生本身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性。醫學生在被動學習中對知識結構的認知能力下降,會使其在“不感興趣”等心理認知下僅僅以應付考試為學習動力,這無疑會對其掌握預防醫學知識造成負面障礙。
1.4 課時安排與開課時間安排存在問題,影響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醫學知識體系龐大,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承擔的學習負擔較重,使得其在學習其他非醫學課程,甚至于非核心醫學課程時投入精力不足。加上課程課時設置不夠科學,造成醫學生在短時間內需要面對多門骨干課程的學習任務,無法按照學習目標要求在理論學習與實習過程中養成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醫學人才。
2 預防醫學課程內容設計的重點
預防醫學課程課時設置、內容調整等改革舉措都與目前的人群健康形勢直接相關,而我國的人群健康形勢為預防醫學的課程改革,特別是課程內容的改革提供了啟示,其課程改革應當以下述健康問題為重點:
2.1 老年性疾病成為疾病預防控制的重點。由于老年化社會帶來衛生服務供應需求的增加,醫務工作者不僅需要針對常見多發疾病進行知識儲備,而且還應當針對老年人群特點來更新知識儲備,預防醫學的知識也需要進行擴充。預防醫學課程的改革應當強調對老年常患疾病的日常預防知識管理,特別是針對常見多發的慢性疾病如何實施二、三級預防是其教學改革的重點關注內容[2]。
2.2 疾病譜與死亡譜帶來新的預防知識要求。目前我國人群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是來自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健康狀態的侵蝕。但是在部分地區急性傳染性疾病仍然是健康的威脅之一,而地方病在少數地方也依然影響人群健康。醫務工作者既要重視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又要重視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這就要求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強化更為全面的預防醫學知識。
2.3 環境持續惡化帶來預防醫學新課題。由于國內生活環境的持續惡化,預防醫學學科不僅要面臨傳統威脅的挑戰,也需要在應對新環境挑戰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為人群健康的維系與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圍繞環境這個社會熱點問題展開預防醫學教學,能夠在現實層面上引發學生較強的共鳴,因此圍繞環境現況有針對性地實施課程設計是改革的重點方面,也是能較快提升醫學生預防醫學知識的有效途徑。
2.4 不良生活方式為健康教育、健康社會營銷等預防醫學干預活動帶來壓力,這需要在預防醫學課程中有所體現。從現在的健康主要危險因素分析發現,造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與傳播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于人群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在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預與健康教育過程中,矯正人群行為的活動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如何培養高技能專業工作者是預防醫學教育培養過程中面臨的難題。面對不良生活習慣的積重難返,如何在課程改革中強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既是一線教師的難題,也是教育管理者必須直面的一個命題。
3 預防醫學課程內容調整給教學管理改革帶來的啟示
3.1 推動一線教育者的教育觀調整,使其能夠扭轉學生重臨床,輕預防的觀念。無論是臨床教師還是預防醫學教師都應當在觀念上轉變舊的認知,并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認知到未來的臨床醫生不僅需要承擔臨床醫療服務任務,更需要在臨床服務中貫徹預防意識,在治療中強化臨床預防的理念。教學管理者雖然不會直接面對學生進行觀念灌輸,但也應當在自我觀念上做出調整與引導,應當對臨床教師的觀念實施有效的觀察與影響,可以通過日常談話來施加,也可以通過教學檢查來督導。
3.2 強化教學資源共享力度,改變現有預防醫學教學資源格局。教學管理者可以通過新教學課程的設置、強化多學科教學交流等方式來引導教學資源的共享,其中鼓勵與培育教師積極申報多學科參與的精品課程建設是重要的一個嘗試方向。以多學科為基礎,綜合臨床教師與預防醫學教師的專業學科背景對預防醫學課程實施設計與優化,不僅可以彌補在實踐教學中被割裂的各個學科知識,還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重新對醫學學科體系有更全面的把握。教學資源的共享意味著不僅在課程上多學科結構與教學內容上相互融合、貫通,也意味著教學技巧和方法的相互借鑒可以加速,同時由于在教學內容上的相互交叉也可使學生在學習中以單學科內容來完成多個學科的任務,從而減輕其學習負擔[3]。
3.3 強化教學改革效果評價的科學性。對于管理者而言應當強調的一個改革方向是不斷強化評價工具的科學性。改變現有的單一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評價體系,轉而應對教學過程中多個教學主體的行為與行為效果都有所評價,在管理工具上保持持續優化。因此,在管理工具上,管理者需要考慮到在教改過程中的多個主體以及教改本身的基礎與背景來設計評價體系,并通過權重賦值等科學化手段來強化應用評價工具,以提升管理的科學性。
3.4 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調整和充實教學內容。一是要增加預防醫學的課時總量,使學生既能夠系統地學習到理論知識,又能有充分的時間參加實踐及現場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建議把臨床專業的預防醫學課程適當提前,使學生盡早接觸預防醫學,并使其貫穿到各門課程中,真正體現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總之,目前各醫學高校的預防醫學課程改革存在著多個改革壓力,面對著健康問題的轉變管理者和一線教育者應當重視未來的改革方向,并在考核課程改革成效的過程中推動改革不斷前行。
參 考 文 獻
[1] 周承藩,朱啟星,楊永堅,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5):449451.
[2] 孫林青,李文斌,張建榮,等.預防醫學專業本科教育中臨床醫學課程改革構想[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6):30563058.
[3] 中華預防醫學會.20092010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