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屠建春++曹俊濤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診斷及MRI診斷情況。
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血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均接受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MRI檢查及關節鏡手術檢查。以關節鏡手術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檢查診斷及MRI診斷情況。
結果 與臨床檢查診斷相比,MRI假陰性數更低,真陽性數、準確度、敏感度更高(P<001)。
結論 采用MRI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具有診斷準確率及敏感度高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MRI診斷;臨床診斷;前交叉韌帶
中圖分類號:R6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6.021
前交叉韌帶(ACL)急性損傷屬臨床常見膝關節損傷,超過70%的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血腫患者均合并ACL損傷。ACL損傷患者多伴功能障礙、膝關節疼痛及繼發性損傷,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關節功能。早期診斷、治療及全面修復是促進ACL損傷患者康復的關鍵。然而,ACL損傷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且伴反射性肌肉痙攣,給臨床檢查及診斷帶來很大困難。通過臨床檢查診斷ACL損傷敏感度較低,假陽性率較高[1],因而如何快速、準確診斷ACL損傷對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選取我院78例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血腫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比分析臨床檢查及MRI對ACL損傷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血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均接受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MRI檢查及關節鏡手術檢查,且臨床資料完整。其中,男性59例,女性19例;右膝52例,左膝26例;年齡17~56歲,平均(28.25±7.34)歲;損傷原因:33例運動損傷,24例交通傷,21例摔傷、滑倒扭傷。患者受傷8 h內,均出現不同程度膝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及腫脹。
1.2 檢查方法
入院后,78例患者均接受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MRI檢查及關節鏡手術檢查。
1.2.1 臨床檢查
(1)Lachman試驗[2]:被檢者患側屈膝15°,檢查者一手抓住被檢者股骨下段(固定不動),一手抓住其脛骨上段,并向前提拉,對比健側及患側脛骨前移差別。(2)前抽屜試驗[3]: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被檢者患側屈髖45°,屈膝90°,被檢者雙足中立,且平放在診床上,檢查者固定被檢者雙足,雙手握住被檢者小腿,并向上牽拉。Lachman試驗及前抽屜試驗陽性分度標準如下[4]:①Ⅰ度,與健側脛骨前移距離相比,患側脛骨前移增加1~5 mm,且終止點良好;②Ⅱ度,與健側脛骨前移距離相比,患側脛骨前移增加6~10 mm,且終止點為軟性;③Ⅲ度,與健側脛骨前移距離相比,患側脛骨前移增加大于10 mm,且無終止點。
1.2.2 MRI檢查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被檢者患側屈膝15°;采用膝關節表面線圈進行掃描。選擇SE序列,作冠狀面及矢狀面T2加權(TR/TE:4000/96 ms)及TI加權(TR/TE:600/6 ms),層距為1 mm,層厚為4 mm,矩陣192×256。完全損傷MRI表現包括:間接征象與直接征象。間接征象:患者后交叉韌帶的曲率>0.39,脛骨前移>5 mm,股骨外側髁切跡處凹陷>1.5 mm,脛骨平臺后、外側伴骨面挫傷,外側半月板的后角伴不同程度后移。直接征象:ACL呈連續性中斷且外形不規則,韌帶及周圍信號異常,ACL斜度減低,ACL與Blumensat線不平行。部分損傷MRI表現:ACL形態正常,部分韌帶纖維呈波浪狀或彎曲,局部出現異常信號。
1.2.3 關節鏡手術
硬膜外麻醉后,應用常規入路(必要時,可采用特殊切口)完成鏡下檢查及手術。術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做細致體格檢查,結合MRI及X線片綜合分析、診斷;術中仔細檢查患者ACL損傷情況及其他合并損傷;鏡檢后行關節鏡下ACL重建術,并積極處理半月板損傷(行半月板縫合術或部分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將MRI及臨床檢查診斷情況分為四類:①真陽性,即經MRI或臨床檢查確診為ACL損傷,并經關節鏡檢查證實;②真陰性,即經MRI或臨床檢查確診ACL正常,并經關節鏡檢查證實;③假陽性,即經MRI或臨床檢查確診為ACL損傷,但經關節鏡檢查證實無ACL損傷;④假陰性,即經MRI或臨床檢查確診無ACL損傷,但經關節鏡檢查證實存在ACL損傷。對比MRI及臨床檢查診斷結果,其中準確性=(真陽性數+真陰性數)/總數,敏感性=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陰性數),特異性=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陽性數),陽性預測值=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陽性數),陰性預測值=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陰性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檢查診斷和MRI診斷情況
本組78例患者,經臨床檢查,32例為ACL損傷,46例正常。經MRI檢查,52例ACL損傷,其中44例完全損傷,8例部分ACL損傷,26例正常,如圖1A,B,C。關節鏡檢查結果顯示,53例ACL損傷,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Ⅲ度44例,25例正常。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標準,臨床檢查和MRI檢查診斷ACL損傷的結果見表1和2。
2.2 臨床檢查診斷和MRI診斷ACL損傷的對比結果
MRI診斷ACL損傷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明顯高于臨床檢查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膝關節是由脛骨平臺、髕骨、股骨外側及內側髁構成的人體第一大關節,膝關節結構復雜,易出現各類損傷。人體膝關節基本輔助結構包括:髕下囊、髕上囊、翼狀襞、半月板及加固韌帶等。ACL是位于膝關節內(滑膜外)的纖維結構,膝中動脈是ACL的主要血供來源。ACL損傷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軟骨退變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Lachman試驗及前抽屜試驗是ACL損傷的常見臨床診斷方法。ACL損傷后,若在機體保護性肌痙攣發生前,立即評價膝關節穩定性,則診斷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性較高,然而,臨床上這種時機并不多見。ACL損傷后,非麻醉狀態下行臨床檢查診斷往往假陽性率較高[5~6]。尋求快速、準確的ACL損傷診斷方法,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78例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血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關節鏡手術檢查結果為準,與臨床檢查相比,MRI假陰性數更低,真陽性數更高,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MRI具有多切面成像、無放射性、無創、無疼痛、無須應用造影劑等諸多優點,可較好地顯示韌帶輪廓、走行及膝關節解剖位置,繼而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影像學依據。MRI對確定韌帶斷裂部位及程度,發現其他關節內病變,合理選擇臨床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7,8]。然而,采用MRI診斷ACL仍有一定漏診率及誤診率。假陽性結果的主要原因為[9,10]:掃描方向與患者韌帶走行不一致;韌帶變性致使韌帶局部信號增高;后交叉韌帶斷裂、脛骨髁間嵴骨折等鄰近結構損傷,造成ACL走行區域信號增高。假陰性結果的主要原因為[11,12]:前、后交叉韌帶潛在融合;合并ACL慢性損傷等。此外,核磁共振設備性能、閱片人員經驗、工作人員操作熟練度等均對檢查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采用MRI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具有診斷準確率及敏感度高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李永剛.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評價[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3,14(6):471472.
[2] 管 英,李柏森.低場MRI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0,31(28):48674868.
[3] 陶敏敏.慢性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與臨床診斷比較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8):50.
[4] 歐陽振,楊斌輝,劉豐虎,等.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和關節鏡檢查的對比研究[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8):741742.
[5] 李 顯,趙 力,王淑麗,等.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關節鏡與MRI診斷分級研究[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1):6165.
[6] 張克民,李 偉,于立志,等.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及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8):637639.
[7] 閆瑞芳,李玉俠,韓東明,等.MRI診斷55例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2):154155,159.
[8] 任富繼,趙 力,趙金巖,等.MR影像中前交叉韌帶角度測量的臨床意義[J].天津醫藥,2010,38(3):248249,后插4.
[9] 梁菊香,鄧新源,羅志程,等.枕骨大孔區腫瘤的MRI診斷及臨床應用價值[J].右江醫學,2010,38(3):316318.
[10] 劉向華,黎 艷,李玉民,等.MRI動態增強掃描在垂體微腺瘤診斷中的價值[J].右江醫學,2014,42(2):152155.
[11] 包呼日查,朱 東,黃 旭,等.半月板根部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12):10981102.
[12] 李彩霞,王改梅.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價值[J].北方藥學,2012,9(10):9899.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