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燕
(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我院外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應用通腑散敷臍,對86例腹部手術后病人分兩組做對照觀察,發現43 例敷臍組病人胃腸功能恢復快,排氣、排便時間提前,臨床療效顯著,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86例均為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術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敷臍組43 例,男24 例,女19 例,年齡16~73(42.75±4.15)歲,兩組年齡、性別、手術種類、手術時間及麻醉方式、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下床活動總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術后闌尾炎給予常規禁食、補液,應用抗生素;其他疾病給予常規禁食水、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補鉀及營養支持、各種導管護理和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術后即進行被動活動下肢,6h后協助患者取半臥位休息,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主動活動四肢,每2h活動1次,每次5-10min;每2h協助翻身1 次,病情許可早日協助下床活動。
1.2.2 敷臍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后即予通腑散(生大黃∶芒硝∶厚樸∶枳殼∶木香∶黨參∶白術∶桃仁∶冰片,按1.5∶1.5∶2∶2∶2∶2∶0.5比例),將中藥粉碎過60目篩,以1.5%氮酮調成糊狀,做成5cm、厚1.5cm 大小的藥餅,用75%乙醇消毒臍部及臍周10cm 大小,將藥餅敷于臍上,用膠布固定。每24小時換藥一次,待排氣、排便后停貼。
1.3 觀察方法:①術后4h始用聽診器在臍周聽診患者腹部腸鳴音恢復情況持續2min,每2h1次,詢問患者肛門是否排氣。觀察記錄第1次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將觀察組的結果與對照組的結果進行比較。②評價術后兩組腹脹、嘔吐的發生率。
1.4 觀察指標:腸鳴音恢復時間(3次/min為恢復標準)、首次排氣、排便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所用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腸嗚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的比較,治療組在使用通腑散后,與對照組比較,其腸鳴音恢復時間快(P<0.01)、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快(P<0.001)。見表1
表1 2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表1 2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
2.2 術后兩組在腹脹、嘔吐的發生率的比較:治療組術后腹脹、嘔吐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2組在術后腹脹、嘔吐的發生率比較例(%)
3.1 敷臍的作用機制:腹部手術后患者,由于術中麻醉作用、胃腸顯露、手術操作及腹腔感染的影響,使胃腸功能暫時受到抑制[1]。臨床上以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患者無腹脹、嘔吐等不適為胃腸功能恢復的標志。中醫認為手術可損傷人體正氣,氣虛血行不利導致血脈瘀阻,氣機不暢,腑氣壅滯,或濕熱和毒熱郁結于六腑而不化,以及血液留滯等原因,可致腸道氣機不利,氣血郁閉,或手術后破壞了氣機的正常運行,使升降功能失調,腑氣下行不暢,均可致胃腸功能障礙。其表皮角質層薄,屏障功能弱,皮膚與筋膜、腹膜直角相連,除局部皮膚循環外,臍兩側還有腹壁下動脈,并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且臍窩能夠較久保留藥物,故該處敷藥能夠使藥物迅速地滲透吸收而發揮藥效[2]。
根據“六腑以通為用”“腸宜于動而不滯,功在走而不在守”等理論,我們自擬通腑散敷臍,以攻補兼施,補瀉相濟,補中益氣,行氣活血,消積導滯,促進了排氣排便。方中生大黃、芒硝,攻積導滯,清熱解毒,涼血化瘀,對多數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陰性細菌有抑制作用[5];厚樸、枳殼寬中理氣,枳殼有雙向調節胃腸平滑肌功能[6],木香行氣調中止痛,木香有增加腸蠕動和腸肌張力作用。
3.2 敷臍護理的注意事項:①嚴格按敷臍護理操作流程操作,詢問患者有無膠布及藥物過敏史,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一般采取仰臥位。②治療過程中溫度適宜,避免患者受涼。③貼敷藥物時要固定牢固,以防藥物脫落,揭去藥物時要清潔皮膚,并注意察局部皮膚有無過敏、皮疹和水皰等現象。必要時報告醫師停止臍療,并給予相應處理。④距離手術切口近時要注意無菌操作,勿污染手術傷口。
[1] ZHANG HB,SUN WY,YANG DY,eta1.Functionai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J].China Journal ofModem Medicine,2007,17(1):97-98.Chinese.
[2] 馬汴梁.敷臍療法的治病原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8~9
[3] 賀振泉.臍療機制新解一經絡筋膜說[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8):2099-2100
[4] 谷曉玲,元新.中藥敷臍療法在兒科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221-223
[5] 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6
[6] 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85